非關政治 蕭氏音樂的辯證
非關政治 蕭氏音樂的辯證
記者 李孟東 文 2013/11/24
前一陣子在英國開唱的台灣歌手張懸因在演出當中展示國旗而引發爭議,有人認為她只是岀於思鄉情緒而作出的舉動,但是也有人覺得應該讓「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先不論這句話的邏輯是否正確,綜觀整個古典音樂史,音樂家的作品卻總是與政治互相掛勾。韓德爾曾經為了與英國國王重修舊好而寫了《水上音樂》組曲;海頓寫了《皇帝四重奏》來替因戰敗受挫的奧國國王打氣。看樣子,音樂家們為了生活,不得不向政治低頭,若要說最愛淌政治這灘混水的音樂家,大概就屬蕭士塔高維奇了。
政治音樂家
迪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可以說是二十世紀的音樂圈裡,最有名的「政治音樂家」。這或許與他一生的遭遇有關,他曾經寫出代表俄國的樂曲而受到國家表揚與資助,但也曾因為創作風格不符合官方胃口遭到兩度譴責和禁演。在蘇聯的日子對他而言,人生的起起伏伏總是無常。而他的作品當中,幾乎與蘇共之間的互動脫離不了關係,尤其交響曲更是常常染上非常濃厚的政治色彩。
青年時期的蕭士塔高維奇(照片來源 / yellow的古典部落格)
宣揚愛國意識
創作於一九四一年的C大調《第七號交響曲》,因蕭士塔高維奇(以下簡稱為蕭)將樂曲題獻給自己的出生地列寧格勒,這部作品又被稱為《列寧格勒交響曲》。時逢二次大戰期間,德軍部隊已經在列寧格勒兵臨城下,整首作品的寫作過程幾乎是在德軍的猛烈砲火攻擊之下完成,可以想見當時頭頂砲聲隆隆,屈就於昏暗的防空洞內寫作的艱困情景。
整首交響曲共四個樂章,總長度超過一個小時,是蕭所寫過得交響曲當中最長的一首,光是第一樂章就將近半個小時,敘事鋪陳可見一般。第一樂章採用傳統奏鳴曲式,音樂學者認為描寫的是德軍步步逼近列寧格勒時的行軍景象,其中透過小軍鼓的固定節奏來表現「侵略」的主題聽來令人毛骨悚然。第二樂章寫的則是被圍困在城市內的市民心聲。接著是類似歌頌組國開闊山水的第三樂章,最後是反擊德軍邁向勝利的第四樂章。
《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的第四樂章中,最後帶著勝利者的歌頌樂段令人振奮
(影片來源 / Youtube)
《第七號交響曲》因為「政治正確」而受到官方肯定,但是,首演時因為列寧格勒廣播交響樂團大部分樂手,不是戰死就是已經撤離,只剩下十五位,缺額只能由會演奏的市民遞補,也因此演出品質打了點折扣,但是對於列寧格勒的市民而言,儘管面臨著子彈、饑荒的威脅,卻是支持他們打贏這場戰爭的精神糧食。後來此曲被音樂學者拿來與第八號和第九號交響曲做比較,認為這三部作品的內涵雖然都是描寫戰爭,卻各有不同面貌,如果第七號寫得是戰爭景象,第八號則是戰爭的黑暗面,第九號更是凸顯戰爭的荒唐。
創作自由與官方意識的對抗
蕭曾經為了回應蘇共「形式主義」的指控而創作第五號交響曲《革命》,試圖以保守的傳統作曲手法和符合意識型態的標題以保住他的職位,相形之下,上述提過第七號交響曲的創作動機顯然純粹多了,而且也符合官方的訴求。但是《第九號交響曲》的創作卻被視為是蕭士塔高維奇對於史達林個人崇拜的對抗,原本蘇聯政府期待此曲成為慶祝二戰勝利的大編制勝利交響曲,但這次他卻反其道而行,寫出了一首風格輕鬆詼諧的交響曲,使得作曲家後來遭受第二次譴責。再一次,他又得為了生活繼續創作官方認可的作品。
儘管政治上的打壓使得蕭的創作總是處於一種相互矛盾的狀態,讓人不禁懷疑蕭是不是一個修正主義路線的奉行者。但隨著他死後的回憶錄《證言》的出版,許多人這才得以了解他所創作的這些作品真正內涵。他在書中提到「《第七號交響曲》成了我最流行的一首作品。可是一般人卻不太明瞭這首作品的真正內容,這令我十分傷心……《第七號交響曲》是在戰爭之前就已計畫開始寫作的,因此它不可能起源於希特勒的進攻。這個「進攻」的主題與希特勒是無關的。我寫作的時候,是在想著人類的敵人……希特勒是罪魁,這是毫無疑問的,可是,史達林也是。」另外,他也在書中表明自己的反戰與人道立場,並譴責政治的迫害。這也是他自《第四號交響曲》以後,所有交響曲的內容,包括第七與第八號。
音樂語言 各自解讀
蕭獨特的成長背景與政治環境,使得他的作品背後另一層意義不斷得被後世音樂學者當作音樂研究的重點。而指揮家對於他的音樂也有各種不同看法。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與紐約愛樂演出的《第五號交響曲》,其中第四樂章以近乎瘋狂的速度演奏,卻忽略了總譜一開始標明的「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樂評家認為伯恩斯坦做這樣的更動並不尊重原作,蕭本人也親口表示不喜歡伯恩斯坦這樣的詮釋。但是另一位拉脫維亞籍指揮楊頌斯(Mariss Jansons)卻指出,蕭的音樂不能夠完全依照譜上的指示演奏。使得樂曲背後所要傳達的概念又顯得更加樸朔迷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又是他音樂最迷人的地方。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演奏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交響曲革命》的第四樂章
(影片來源 / Youtube)
音樂和政治的交相辯證
表面上看來,蕭的交響曲總是離不開政治目的,但是暗地裡卻又是表達對現實政治的不滿。或許蕭正是想要透過這一層矛盾來表達他自己的主張,無論是希特勒也好、史達林也罷,在他心中只有為人民著想的執政者才是永遠的「政治正確」,而政治永遠無法完完全全的控制任何事情,就算是音樂詮釋的主導權也是,只有真心聆聽者才能領略音樂背後的完整意象。
不管是韓德爾、海頓、蕭士塔高維奇或是張懸,任何一個音樂家都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音樂家能不能夠脫離政治的框架,勇於透過作品的表達藝術自身的價值,那才是所有藝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唯有如此,音樂才能夠回歸音樂而不是政治的掌控。
![]() |
記者 李孟東
我是孟東, 生產於1992年,落地新竹將近二十多年, 飄忽不定的個性如同新竹風一般, 不受拘束,崇尚自由。 性嗜音樂,偶爾彈琴以自娛。 在邁入充滿挑戰的這年, 希望能夠克服自己的惰性, 用更多的熱情擁抱媒體的世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