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告白 隔世的對話
母親的告白 隔世的對話
記者 徐冠軒 文 2013/12/08
「樹葉不會常綠,青春不會永駐。人生,如一滴露珠,又如一片飄零的落葉。」這段話是由一位九十六歲的老母親寫下對人生的感悟,養兒育女數十年,卻只留下他們小時候的回憶,內心的孤獨就像田間的野菊花,無依無靠。「媽媽,我還會再來的。」則是七十二歲的女兒對母親想說,卻再也說不出口的一句話。這本書由她們母女共同寫下,成為這輩子最深刻的羈絆之情。
《有一天,媽媽老了》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平凡日記中的不平凡
《有一天,媽媽老了》一書的作者之一洪榮女,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年僅十九歲便結婚,五十八歲時經歷喪夫之痛,此後獨自撐起家計,七十多歲開始自學寫字、認字,每天以文字記綠家庭生活點滴。本書的另一位作者大女兒黃安娜,在十年後意外發現母親的八本日記,經由搜集整理後,在一九九五年出版了《藏在心中的話》一書,引起廣大讀者的迴響,更在二○○五年改編她的生命故事,拍成電視影集《秋天的庭院》。
洪榮女於二○一一年以九十六歲的高齡病逝後,她的女兒將母親十餘本日記加上自己的文字後,形成母女間在不同時空的對話與心情。在一篇篇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字裡行間充滿對親人的想念與不捨,有生活中的小確幸和離別後等待的痛苦,有對大自然靜謐生活的嚮往與執著,也有對生命價值的體悟。藉由女兒對家庭生活的描述,以不同角度來探索她們之間平凡卻不簡單的親情故事。
舊時代下的人生體悟
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她是活在傳統封建社會下的見證者,是舊時代的女性經驗。由於一種傳統觀念的承接,因此有許多的不得已和無法言表的苦衷,只能對自己訴說。而寫作就是她發洩的出口,但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卻也成了阻礙她的圍牆。因此到了老年她努力學字,因為她知道唯有用文字才能抒發隱藏在她內心的真實心情,做為一位女性一輩子為別人而活,而在書寫生命的當下,她才是有價值的存在著。
昔日韓國人拿來醃漬醬料的「醬缸」可以看出女主人是什麼樣子的人,如今自己的女兒將其全部棄置在老家的一角,因此從中看出醬缸象徵洪榮女的命運,被兒女們拋棄,孤單一人地活著。在她看似堅強的外表下,日記中卻經常感嘆自己的身世,或是對孩子們的失望。在現今社會,這本書給很多作為子女們的人警惕與省思。
洪榮女一筆一筆刻畫下人生的痕跡。(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象徵 密不可分的生命經歷
洪榮女的每一篇日記文章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在編排當中都會先以故事為導引,最後再放上數則象徵性的小品詩句,這些詩句在生命經驗的洗禮之下,雖然沒有精雕細琢的字句,蘊含的卻是洪榮女最真摯的情感。例如:「寒冬之夜飄落的雪花,是我寫給你的信;寒冬之夜降下的雪花,是我對你的問候。」講述她思念早年過世丈夫的心情,加上較為陰暗的詞句來凸顯心中的淒涼,雪花則是呈現虛無飄渺的空虛感。
其實在很多洪榮女的小品詩句當中,可以發現她經常使用象徵手法來陳述心情。例如她用春、 夏、秋、冬四季,各別表述人生成長的階段與過程,在百花齊放、鳥啼鳴叫的春天,心境也隨之暢快淋漓,到了炙熱的夏天,就像人生的考驗一般,穀物也在這時茁壯成長。秋天五穀豐收,心也收穫良多,冬天耐著嚴寒、堅忍不拔,直到內心變得更強大,經過一連串的人生歷練,就有如四季一般,這就是作者筆下的人生。
洪榮女豐富的人生歷練,也體會出人生的精髓之處。例如以天上的浮雲象徵世上的榮華富貴和歲月,不需要汲汲營營於功利與嘆息逝去的歲月,一切都只是過往雲煙,因為死後一切都不是這麼重要了。在洪榮女對自己人生體悟的象徵中,不難發現大多都與「自然萬物」有相連,這和她小時候外婆家是一個富農家庭有關之外,更在晚年時,十分嚮往自由的田園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揮汗提鋤二十幾年的時間。
省思的最後 無限的懷念
「媽媽這個詞,如果有一天再也用不到了?」
從黃安娜的角度來看,母親的日記內容,對於她來說是痛苦的,因為當她透過字句了解到自己母親的情緒和想法時,她明白,媽媽不是這麼理所當然的存在。本書的韓文直譯為:「媽媽,我還會再來的。」這句話貫穿整本書,在不同故事中透露她的心情變化,同時也是每當他要離開娘家時,一定會說的話,但是如今,再也沒機會對過世的母親說了。
她的角色充滿許多對母親的虧欠和自省,甚至覺得自己是不孝的女兒。母親變老了,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發脾氣,時常鬧得兒女不開心,但另一方面,母親卻又因為無法理解兒女的想法,而感到擔憂。對照現今社會,父母與孩兒間因為價值觀的不同、世代的鴻溝等,容易造成溝通不良、嘴角衝突,幾乎為每個家庭中所面臨的課題,但若能以對方立場設身處地地思考,許多紛爭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因此,本書特別之處就在於當她了解母親的心情之後,她所體會的 是,隱藏在內心更深一層的愛。
洪榮女晚年熱愛務農,是為了追求自由,不受束縛。
(照片來源/中華日報)
珍惜每一個時刻
世界上關於母女親情的題材有太多太多,然而對於每位子女來說,每位母親都是不可或缺、獨一無二的。而這本書,訴說出世上無數母親的告白;無數子女對母愛關照的體悟。
珍惜,是這本書背後的意義。每個人都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老去,當然母親也不例外。書中的母親把等待孩子的心情,形容為「甜蜜的」,等待雖然孤單,但諷刺的是,就是因為等待,才讓她有了力量度過每一天,同時,也一語道破子女們應該多多陪伴自己的母親。就當我們認為這一切是多麼理所當然的存在時,往往會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但也已經為時已晚。珍惜與母親相處的每一個機會,不要讓自己後悔,就算不在母親身邊,拿起話筒,隨時的關心,相信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 |
記者 徐冠軒
大家好,我是徐冠軒,是一個很好聊天的人,也喜歡聽聽別人的故事, 我不是一個善於寫作的人,但是會執著於我喜歡的事情, 我就是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