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期

核災爆發 倒數歸零

作者伊格言在小說《零地點》中以預言的方式,揭示臺灣核電廠將帶來的災難,討論現實社會中敏感的核能議題。

核災爆發 倒數歸零

記者 黃筱雯 文  2013/12/08

西元二○一五年,艾瑪颱風過境。臺灣核四廠正式商轉當天,核四廠工程師林群浩突然被告知:「商轉延後,放假一天。」而延期的背後似乎藏著危險的真相。此後,他再也沒有機會進入核四廠,因為臺灣正陷入核能災難。
 

時間交錯 不失真相

《零地點》是一本核災預言小說,闡述核四廠在公投後續建,並且在機組運轉後發生輻射外洩意外。故事主角林群浩是唯一在核災後存活下來的核四廠工程師,卻在災難後失去所有的記憶。不過,藉著醫師李莉晴使用的夢境攝影技術,擷取出林群浩夢中的影像,喚起他遺忘的過去。同時,核災背後的真相也因此逐漸地被拼湊出來。


《零地點》書籍封面由主角的雪景夢境,聯想核災的輻射塵。
(圖片來源/黃筱雯攝)

《零地點》全書交錯描繪出兩個時間軸的故事,其中一個時間軸從西元二○一七年開始,也就是臺灣核四廠發生災變後兩年,主角依循著夢境和回憶,找到核災事發當下的真相。另外一個時間軸則是從二○一五年核四廠總體檢,正式商轉前開始,描述主角林群浩在總體檢中發現建廠的缺失,以及在育幼院成長的女友小蓉對核災的態度。

作者安排兩個時間軸的故事在書中交錯呈現,卻不會因此產生錯亂,因為作者在描述不同時間點時,將場景及人物情緒明顯區別開來。像是災變前的場景多為育幼院和核四廠,人物情緒輕鬆自在,主角對核能的態度依然保持信任。當故事時間換到災變後,場景則大多在醫院,主角的情緒開始變得不安、緊張,且身處於遭監控的環境中。從不同的時空、情緒轉換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核災真相的線索,進而拼湊出真相,而不會因此感到混亂,錯失任何蛛絲馬跡。
 

夢與記憶

「夢境無聲,我看見他們一一倒臥在雪地上。」

作者安排醫師李莉晴這個角色來分析夢境,引導主角林群浩聯想,進而喚醒已被遺忘的記憶。而這些夢境皆與核電廠相關,有些是象徵輻射塵的雪,有些夢境中的人物是核安署署長,因此夢境就成為故事主軸,核災真相的重要線索。全書中,夢與記憶緊緊相扣,作者藉由夢境的畫面、情緒和人物連結起主角的記憶,再據此推進劇情發展。

此種以夢境為主軸的寫法也出現在作者伊格言的其他作品中。二○一○年,伊格言的長篇小說作品《噬夢人》即是以夢境、記憶來探索人性自我。可以看出曾就讀心理系的作者伊格言運用所學,採用夢境分析方式,找出埋藏在夢中的記憶。

全書寫作筆法平實,以大量對話堆砌出情節走向。雖然劇情進展的步調類似推理小說,一層層地揭開真相,但是不能將此書歸類為推理小說,因為其中真相的線索不是外在環境的事物,而是主角內心的記憶,讀者僅能依循虛幻的夢境,等待真相被主角回憶起來,才能拼湊出完整的結局。
 

虛構角色與真實世界並存

全書的主要角色都是虛構的人物,像是林群浩、女友小蓉、育幼院老師玲芳、醫師李莉晴、核安署署長賀陳端方等。書中也安排臺灣現實社會中的人物來面對虛構的核災,例如余莓莓、劉寶傑、戴立忍、馬英九、蘇貞昌等等,這些人物除了能扮演與真實世界連結的角色外,作者也會藉此以幽默的筆法來嘲諷當今社會。


龍門核能發電廠,又名核四廠,是《零地點》此書主要描述的真實場景。
(圖片來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故事中虛構的角色所身處的環境就是臺灣各個真實的地方,從核四廠、宜蘭大溪漁港,到花蓮門諾醫院都是真實存在的場景。作者伊格言將此書建構出來的未來世界結合真實的人物和場景,讓虛構的故事更貼近事實。書中虛構角色在真實場景裡,以未來的眼光敘述現實世界的事實,營造出《零地點》所預言的核災極有可能實現。較為可惜的是,虛構角色所陳述的事實有時符合現實,有時僅是虛構,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反而因此難以分辨虛實。
 

文明的怪物與核災

書中的角色,育幼院老師玲芳可以說是作者傳達信念的發言人。她提出「每個人都是一隻『被文明所豢養的怪物。』」的看法,認為現實世界其實是隨機聚合的現狀,每個人也是由基因隨機聚合而來,為了適應文明社會才開始學習。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本質隨著改變,成為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怪物。玲芳為了排除育幼院裡身心障礙孩子適應文明社會,必須承受的痛苦,最後還是帶著這些孩子生活在一處與世隔絕的山區,儘管這裡仍然處於核災影響區,卻能遠離不適合他們,甚至已然朝著錯誤發展的文明社會

核能是戰場上令人懼怕的武器,同時也是產生能源的利器。越來越多國家為了能源,興建核能發電廠,也不時傳出核能發電廠輻射外洩的意外事故,例如車諾比事件。臺灣核四廠興建時間從一九九九年到二○一三年還未完工,十四年來飽受地方居民、環保團體的反對聲浪。二○一一年,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日本,因地震發生嚴重的福島核災,影響範圍廣大,也讓愈來愈多人加入討論核四廠議題。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五日,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宣布將核四廠是否該停建,交由民眾公投決定。

《零地點》即是一本因為核四廠議題而誕生的小說。作者欲藉由此書預言的核災,表明文明的產物「核能」是因為人類的過度自信,才會造成的災難。而書中呈現的核災影響範圍是整個北臺灣,影響時間則長達兩年,甚至持續地影響著臺灣,似乎沒有停止的那一天。為此,伊格言以《零地點》這本小說介入核能議題,作為一項行動藝術,等待著將受衝擊的社會大眾給予回應。


作者伊格言創作《零地點》,以行動藝術衝擊社會大眾的想法。
(圖片來源/
Myshare

記者 黃筱雯
大家好,我是筱雯。 平常有機會就會參加童軍活動,卻是個害羞的人。 喜歡童軍活動裡彼此信任、互助,由衷開心的感覺。 希望這一年也能以同樣的開心心情完成喀報,還能甩掉害羞的個性。
記者 黃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