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廢鐵為藝術 鐵雕創作
化廢鐵為藝術 鐵雕創作
記者 黃筱雯 報導 2013/12/29
五顏六色,動作多變,臉上還掛著逗趣表情的機器人們,都是素人藝術家鄭炳和的作品。仔細觀察後,會發現組成這些機器人的材料,都是鄭炳和從資源回收場取得的廢棄物。在經過他的巧思創作,廢棄物因此擁有全新的生命,成為鐵雕藝術作品。
廢鐵重生的契機
位於桃園縣新屋鄉的工藝之家中,鄭炳和介紹著作品創作的歷程和故事,語氣中不時顯露出對藝術品的熱情,他表示:「我一做就會想把它都做好,最少要做一系列。」原本單純經營資源回收場的鄭炳和,在民國九十五年接到桃園縣環保局的通知,加入「資源回收場形象改造計畫」。因為沒有大企業龐大的經費,鄭炳和開始思考如何在僅限的資源中完成這個計畫。
他回憶起剛開始創作時的光景,「我就用回收回來的招牌,翻過來,用噴字的方式再噴上去,這樣招牌就已經解決了。」看到位於屏東枋寮的藝術家廖義孝的鐵雕作品後,鄭炳和拿起身邊收集到的儲水槽、耕耘機翻土刀和汽車避震器,做出第一個機器人〈呆呆機器人〉。這項作品更得到桃源美展雕塑類佳作。有了得獎的鼓勵,鄭炳和充滿信心,繼續抱持著熱情,六年來陸陸續續地完成了兩百多件作品。
得到桃源美展雕塑類佳作的〈呆呆機器人〉,也曾參加電視節目。
(照片來源/鄭炳和部落格)
不過,現在一邊經營資源回收場,一邊著手鐵雕藝術的鄭炳和也說:「因為創作時要靜下心來,如果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就會沒辦法進行。」在二○一二年的夏天,除了天氣炎熱,影響作品的完成難度之外,鄭炳和的資源回收場也因為員工捲款潛逃,造成財務問題。經濟受到影響後,他沒有心情創作,將近半年沒有新的作品。鄭炳和還因此賣掉位於楊梅的「炳哥環保園區」。
在二○一三年十月,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活動中,鄭炳和看到大朋友、小朋友都很喜歡他的作品,他說:「帶給我每一天的動力,持續去做。」現在,鄭炳和正在著手新的系列作品,他說:「臺中現在有一百隻泰迪熊,我想從第一○一隻做起。」預計會做出十幾隻有各種表情的泰迪熊機器人。
鄭炳和正著手創作的泰迪熊機器人。(照片來源/黃筱雯攝)
鄭炳和將創作完成的機器人擺在回收場旁的路邊,供路人欣賞。他表示:「曾經有路過的老師看到說:『這是藝術品喔!現在又是環保抬頭的時候,這些作品多做一些,借我們學校,跟小朋友分享。』」遇到讚賞的人後,再加上民眾和小朋友的喜愛,鄭炳和因此從中得到許多動力,才能保持著創作的熱忱,繼續為廢鐵注入藝術的生命力。
合作再創新
鄭炳和的第一個作品展覽就在楊梅火車站廣場舉辦。展出後不僅得到熱烈的迴響,當時的站長甚至拜託鄭炳和留下兩件作品放在火車站,讓更多到過楊梅的人認識。二○一二年,鄭炳和在花蓮石梯坪的溼地裝置藝術營展覽。當時他的作品是一個自由女神拿著故障時使用的號誌燈,站在圓柱上,柱子上雕著是鏤空的字,上頭寫著「石梯坪復育」。這項作品,也開啟了鄭炳和創作鏤空藝術品的想法。
一開始,鄭炳和的女婿會用電腦找字體,再用複寫紙描在鐵板上。鄭炳和接著用電離子切割器割出字樣。後來,以馬賽克磚作畫的藝術家葉佐智,想要向鄭炳和學習技術,兩人便開始合力創作。「我在回收的時候,只要是一些彎彎曲曲的東西都會把它留起來做創作。剛好有留到鋸片。」這些鋸片就是鏤空藝術品的基底。鋸片原先是鋸木頭使用的刀片,為了抵抗熱漲冷縮,上面已經有一些彎曲的紋路。所以葉佐智就沿著鋸片上的花紋作畫,鄭炳和再使用電離子切割器,割出圖畫,就完成一項鏤空藝術品。鄭炳和表示:「認識葉老師,對我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鏤空藝術品有別於使用焊接技術的機器人作品,對鄭炳和來說,在藝術表現方式上是一項創新。
葉佐智(左)與鄭炳和(右)合作,完成的鏤空藝術品。(照片來源/黃筱雯攝)
除此之外,鄭炳和也將自己遇到的故事融入作品中。他曾經回收到一個缺角的花瓶,想要填補缺口,卻補不起來。於是插上向日葵,卻意外地遮住缺口。「後來有一天,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也沒有看到那個缺角,還是很漂亮。我就將它做成作品,叫做〈觀悟〉。」這件作品中有四個用淨水槽製成的人頭,同時觀看著缺角花瓶。「每個人看的角度不一樣,當你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你轉個角度去看就海闊天空了。」〈觀悟〉不只是對觀賞者訴說人生道理,也同時勉勵著創作者自己。
〈觀悟〉傳達出轉個角度,就有不同的視野。(照片來源/鄭炳和部落格)
資源回收的體悟
經營資源回收場也讓鄭炳和體驗了不少人情冷暖。從小家境貧困的鄭炳和,甚至連鞋子都沒得穿。開設機械加工廠也因為當時其他工廠移往大陸的影響,訂單越來越少,最後只能關廠。又遇到家庭變故,與太太離婚。後來,他才轉行做資源回收。其實鄭炳和一直對回收物抱有興趣,喜歡到別人開的資源回收場尋寶。像是有些鐵椅的一個螺絲掉了,他就找一個螺絲鎖上去,或者是一個接著點掉了,就用焊接的方式把它焊上去,又可以再利用。「我可以花很少的錢學到很多的東西。」鄭炳和帶著笑容說著。雖然事業和家庭並不順遂,他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情面對。
三年前,鄭炳和開著小貨車要去載回收物,他親眼見到一戶窮困家庭,將用過的紙尿片,重複清洗曬乾使用。他因此深深感受到人生應該把握當下,知足常樂的道理,也體悟到自己實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這樣的人生體悟就像他在二○○七年創作的〈珍惜〉所要傳達的意義,感嘆有些人雖有雙腳,卻不滿足。這件作品在臺灣工藝競賽入選,同時也鼓舞著鄭炳和創作的信心和動力。
〈珍惜〉表達知足、快樂的人生觀。(照片來源/黃筱雯攝)
鄭炳和將他人丟棄的廢棄物重新組合,原本零散的配件變成機器人的五官,有了新的表情。他將自己所遇到的故事,體會到的人生道理融入冷冰冰的廢鐵,在他的巧手下,帶給民眾生活樂趣和人生體悟。透過作品,期待觀賞者在看到腐朽的回收物擁有新生命的同時,不只了解這些藝術品的樂趣和價值,還能感受到鄭炳和所欲傳達的環保理念。
![]() |
記者 黃筱雯
大家好,我是筱雯。 平常有機會就會參加童軍活動,卻是個害羞的人。 喜歡童軍活動裡彼此信任、互助,由衷開心的感覺。 希望這一年也能以同樣的開心心情完成喀報,還能甩掉害羞的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