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求心安 不補渾身不對勁
補習求心安 不補渾身不對勁
文/ 彭敬雅 2007/12/16
噹噹噹!放學鐘聲響起,但是放鬆時間還沒到。從教室魚貫而出的孩子跳上停在校門口,家長等待接送的車,分秒必爭的前往下一個目的地──補習班,開始一日第二度的「上學」。台灣補習班種類包羅萬象,音樂班、畫畫班、珠算班、作文班、數理搶救班…等。孩子補得眼花撩亂、家長接送手忙腳亂,問他們為什麼心甘情願把白花花的銀子送進補習班,換來一身疲累?大多數的人往往會無奈地搖搖頭說:「為求心安!」
升學主義造成台灣補習業的興盛
在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和香港等地,補習是一個見怪不怪的教育現象,補習班的林立,有的是打著教授才藝的招牌、有的是為了加強語文能力,更多是因應升學考試。為了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教育體制下生存,國三學生要面對的基本學科能力測驗,往往在小學畢業生一踏進國中便被耳提面命,提前補強;當國中生埋首苦讀終於等到金榜題名時,還來不及高興歡呼,就要趕緊投入下一場升學戰役,為大學入學考試做準備。
![]() |
![]() |
補習班的存在一直都具有爭議性,有人認為補習只是不斷強迫學生吸收大量資訊,而不給學生思考和分析的機會,是一種短視近利、只求立即效果的填鴨式教育。面對質疑,台北市補習教育協會總幹事張浩然曾公開為補習班辯護:「為什麼有家長要把學生送來?因為我們有辦法讓學生分數變高。升學主義、菁英政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這社會告訴我們:好學校才代表出路。這是市場機制問題,不要把問題全怪到我們頭上。」
教改的本意美好 卻使補習班不減反增
為了減輕台灣學童所背負巨大的升學重擔,民國九十年教育部同時實施多項教改措施,包括九年一貫課程、一綱多本、國小必修鄉土語言、取消高中聯考、改採國中基測等;隔年大學聯考也取消,改採指考分發,並持續擴辦甄選入學;九十四年並提出小學英語由小三開始學習。
教育界人士以為這些措施,有助教學正常化,消弭補習風氣。但從教育部委託高雄市政府架設的補教資訊網統計數字看來,現在全國共有近八千八百家文理補習班,是九十年的三倍,補習班不減反增,補教業反而更加欣欣向榮。更有不同研究發現,國三生九成七補習、連小學生都有七成補習。天下雜誌調查發現,近七成中高年級小學生參加安親班或補習班,約五成每月花超過六千元補習,有兩成補四科以上。
台北市中正國中校長黃仁相對媒體表示,補習風氣不減,和教改有絕對關係,以國中基測為例,各科錯一題就可能與名校擦肩而過,考生根本沒有犯錯空間。台北市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也公開分析,就像國人喜歡進補,補習也是求心安,「有病醫病,沒病養身」,不補渾身不對勁。他認為,,現在很多家庭只生
對在台灣求學的許多學生來說,不補習不可能,只有補多補少的差異。曾有媒體採訪台北縣海山國中國三學生王佳琪,她除了每個周末到北市南陽街進行長達廿小時的馬拉松補習,周一到周五晚上也到補習班看書,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王佳琪說:「我跟媽媽講好,就拚這一年!」
補習補的多 那競爭力有提升嗎?
然而短期成績的突飛猛進,卻可能換來長期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的嚴重扭曲。一項跨國調查發現,台灣地區學生的注意力和自信心評比,在亞洲都名列後段班。百分之九十二的台灣學生認為自己上課沒辦法集中注意力,還有將近八成的學生承認,由於上課超過八小時,課後又補習,以致於回家在書桌前,假裝認真但其實都在放空。
教育部公布「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ISA)」評比,台灣國三、高一生的數學素養拿到全球第一,閱讀卻排第十六名,值得探討。台師大數學系教授、前國科會科教處長林福來對媒體表示,台灣學生數學雖好,卻很沒自信,可能是學校數學考太難,逼得學生補習求心安。他指出,補習可以很快看到成效,閱讀卻要花時間,台灣學生愈來愈不喜歡閱讀,影響其他領域表現及競爭力;相較之下,芬蘭教育一直以解決問題、而非考試導向為主,鼓勵閱讀,不但學生有自信,國家競爭力也都保持前幾名,值得台灣學習。
突破傳統教育的田園國小
在如此高壓的台灣教育環境,近幾年出現了多所反其道而行的「田園國小」。新竹縣花園國小的竹林分校有一位從台北轉來的都市孩子蔡瑋哲,原本和其他的都市學童一樣,放學就是補習班跟才藝課程;但自從轉學到花園國小竹林分校後,放學後的時間,從上安親班寫功課,變成了練木琴、帶狗狗散步;假日原本要補習英文的他,現在也幫忙家人到田裡除草。
蔡瑋哲的父親蔡武陽對前往採訪的媒體表示,兒子的轉變很驚人,不僅變的獨立、懂事,還會幫忙家人洗碗、掃地,比以前快樂很多。蔡武陽說,自己原本也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失去競爭力,但看到兒子主動、充滿活力的學習態度,他的想法開始堅定: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不能為滿足父母的虛榮心,犧牲他們追求快樂的自由。
教科文組織的專案負責人曾言:「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懂得如何自我實現。」人生有許多不同面向,學習不應被窄化為應付升學考試的利器。教育是百年大計,當我們的教育體制為學子安排前方道路,以菁英主義剝奪他們選擇、探索人生的權利;以填鴨式教學造就一代代學習目的、意願薄弱的人們,對個人與社會皆無助益。世界多元寬廣,生命長度有限,值得追求的事物因人而異,我們應該跳脫現有窠臼,拋開與人比較的包袱,帶著自信實現自我;就算無法站在世俗定義的頂端,快樂的學習心態與行為,想必也能為自己與社會添加一絲光彩。
資料來源:
![]() |
記者 彭敬雅
接觸設計是大學以後的事 累積了一些實作經驗後,右腦似乎正逐步開化中 除了畫圖,還很愛寫字 喜歡聽別人說話然後幫他說故事 感興趣的範圍 在於研究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文化與認知 很喜歡傳播理論 專長是排版,平面設計,網站設計及多媒體設計 歡迎與我連絡:chingya108@gmail.com 個人網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