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 大中至正
永別了 大中至正
圖文/ 蘇芳儀 2007/12/16
二十多年來,中正紀念堂不僅是台北的地標,更在台灣人心中具有精神指標的地位,伴隨著人們走過一個又一個時代。這裡是許多社會運動的出發點,人民在此吶喊、宣洩心中不滿,彷彿就是在這裡才能讓政府聽見心底的聲音。但撇開政治之路不談,中正紀念堂,更是許多台北人無法割捨的成長記憶:即使擁擠不已,還是要去元宵節花燈湊一湊熱鬧;第一次在華燈初上的夜晚,穿上正式衣服去欣賞表演;在日落的牌樓下與鴿子追逐,看他們飛起時天空一大片自由的身影;在古意盎然的林園裡,聆聽老人一首首的二胡小調。
2007年5月10日,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引發民眾熱烈的反對浪潮,上周末12月9日,政府更正式將「中正紀念堂」與「大中至正」字樣拆除,換上「台灣民主館」以及「自由廣場」的字樣,中正紀念堂此時正式走入歷史。
以下照片攝影自2007月12日6日下午,天氣晴朗,帶些許微風。由於周末要進行匾額拆解工程,吸引大批不捨的民眾前來拍照。但因周圍佈滿警察,只得在重重阻隔之下,遠眺最後中正紀念堂匾額及「大中至正」牌樓最後一抹身影。
|
|
|
▲原是許多民眾早晨運動、假日享受陽光的好去處,但如今,佈滿警衛的中正紀念堂,只讓人覺得淡漠不安,彷彿回到昔日提心吊膽的戒嚴時期。
|
|
▲原來可以讓民眾借書、乘涼的紀念館,在警方重重阻隔之下,變的如此遙不可及。 |
|
▲老先生已九十二歲,老淚縱橫的說著自己的故事:年輕時就來台的他,早已把這裡當家了,當時人民出錢興建中正紀念堂的事他也有參予一分,但怎知有生之年還看到政府如此冷漠,不顧反對硬是要毀壞屬於人民的寶物。年邁的他,卻早已無力改變一切。
|
|
|
▲老先生顫抖的舉起辛苦寫成書法,希望能讓政府看到自己的意見,即使年老力衰,也要為人民寶物的抗爭盡一份心力。
|
|
|
▲年輕人不顧危險爬上拒馬,以立牌激動的宣洩自己對政府的不滿,最後終於被警方制止。 |
|
|
▲也許,蔣介石的爭議性太大,但這位先生還是舉著他的牌子來到中正紀念堂。他說,畢竟這是以蔣中正為名的地方,他也應該有權力到此來看一看最後的中正紀念堂。 |
|
▲誰是台灣的母親?是蔣中正、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無論是誰,卻絕對不是無視民眾聲音、拆毀國家資產的政府。
|
|
▲不顧政府的阻隔,即使滿是荊棘的拒馬也無法阻擋民眾渴望進入中正紀念堂的心情,帶著與政府抗爭到底的堅定意念,硬是將其割開一個洞。 |
|
▲天真的小孩抬頭問媽媽:「這是什麼?」也許,要使用這樣強烈的詛咒才能表達民眾的不滿,但對小孩而言,卻是一個口出惡言的教育。 |
|
|
▲中正紀念堂的最後幾天,無論中老少壯的民眾都特別前來觀看拍照。許多老一輩的人在這裡邁開台灣民主的步伐,對年輕人來說,雖然中正紀念堂已不再有那麼沉重的意義,卻也有成長中許多的回憶。
|
|
▲最近,國家音樂廳與戲劇院在整修,氣勢磅礡的外表被蒙了上施工網,彷彿受傷的巨獅,無奈得看著一起走過二十年的中正紀念堂,同樣被凌虐拆毀 |
|
▲兩廳院今年邁向二十週年,在警方層層包圍之下,歡慶的氣氛不在,卻被迫同為二十年的中正紀念堂道別,只有拒馬陪伴慶生。
|
|
▲矗立在夕陽下的「大中至正」牌樓,依舊帶著那股傲然不屈的正氣,卻多了份離別的哀愁。 |
![]() |
記者 蘇芳儀
姓名:蘇芳儀 筆名:大花 E-mail:p9939@hotmail.com Blog:http://www.wretch.cc/album/megansu2001 從小因為活潑話又多,我就常被人家說很適合走傳播這行,但真正開始摸索這個領域是到加入傳播系之後,雖然不像大多數同學有文科深厚的底子,但自然組出身的我正積極培養對文字的敏銳度,並努力開發潛能,以不同的思考模式來面對傳科系帶來的挑戰,這才發現要成為一名好記者,必需先經過傳教般的道德教誨。 我很喜歡旅行,從找尋旅遊資訊當中,豐富自己對各地文化的了解,也因此培養出不少興趣,如藝術、設計、攝影、音樂等,許多神奇有趣的靈感也是在旅行途中蹦出來的。 我有雙不安分的眼睛,對於週遭事物有獨特關懷之處,喜歡藉由攝影來反映自己關注的世界,用小小的鏡頭捕捉每個千變萬化的瞬間,曾經掛著單眼相機,在夏日的泰晤士河畔,從日出拍到日落;也曾自己進過暗房,在一片黑暗中,吹毛求疵的尋找每張照片最好看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