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的虛實人生
莫札特的虛實人生
記者 李孟東 文 2014/03/16
「是我殺了莫札特!」
一聲慘叫從房間裡傳來,僕人們紛紛撞破房門,只見滿地鮮血直流,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倒臥在血泊中,右手還拿著自刎的刀子。這幕場景來自一九八四年拍攝的經典電影【阿瑪迪斯】,是一部描寫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生平傳記。而那位嘗試自殺未果的老人,正是當時在維也納風靡一時的義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薩里耶里(Antonio Salieri),雖然在這部電影之前並沒有太多的世人認識他的名字,但是此部電影以薩里耶里的回憶,用倒敘法的方式呈現了莫札特那玩世不恭卻又單純樂觀的人物個性。
一九八四年上映的經典電影【阿瑪迪斯】,內容描寫音樂史上著名的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故事。
(圖片來源/ifondos)
被低估的「庸才」
在電影中,薩里耶里被塑造成一個心胸狹隘、長疑擅妒的小人形象,不斷的在暗中阻撓莫札特的音樂事業,甚至計謀暗殺他,但薩里耶里也同時是所有音樂家中,最了解莫札特的知音,每每聽到他的音樂就渾然忘我,陶醉其中,這使得他內在性格上有著巨大的矛盾。
編劇無所不用其極的把莫札特的「天才」與薩里耶里的「庸才」做為電影中兩位角色強烈對比,然而真實世界中的薩里耶里真的是如此的邪惡與平庸嗎?
許多的史料與音樂研究指出,薩里耶里這位音樂家,並不像電影裡演得那樣反派,相反的,他應該是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在一封一九七一年莫扎特寫給妻子的一封信裡寫到「歌劇裡面每一首歌曲都會讓他喊bravo或bello」,由此看出薩里耶里對於莫札特的歌劇總是充滿讚美和熱情,信中也提到莫扎特自己非常樂意邀請薩里耶里到他的包廂裡坐。
再說,薩里耶里在當時已經是德皇約瑟夫二世的御用宮廷樂長,無論權力、地位甚至人脈都比莫札特這位後生晚輩要來的雄厚,想要害死莫札特似乎是多此一舉。
另外一方面,薩里耶里同時也是貝多芬、舒伯特、徹爾尼和李斯特等有名作曲家的啟蒙老師,這些人幾乎是撐起古典後期到浪漫樂派時代的重要音樂家,如果薩里耶里真是個目光短淺的人,他應該將這些學生連同莫札特一起「埋葬」在自己手中,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可見得他對於提攜後進仍然不遺餘力,面對像莫札特這樣的天縱英才,應該還是讚賞大於忌妒的。
音樂史上的薩里耶里,儘管不若莫札特有名,但仍占有一定地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虛實參雜 電影非人生
儘管薩里耶里是因為「阿瑪迪斯」的醜化才得到後世的關注,但至少還存在於史實之中。另一部類型極為相似的音樂家傳記電影【快樂頌】,內容是與莫札特同為古典樂派三巨匠之一的樂聖──貝多芬,在創作最後一首交響曲《快樂頌》的歷程。但是這部電影卻是透過一位虛構的人物來側面敘述貝多芬的生活。
貝多芬晚年因為耳疾的影響使得他無法與人正常社交,不僅生活一團亂且無法專心致力於創作,在貝多芬人生最困頓的時刻來了一位對音樂極具天分的抄譜員安娜,幫助貝多芬重新回到正軌,第九號交響曲也於焉誕生。然而女性抄譜員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畢竟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根深蒂固於舊時代的歐洲。所以後來有人考證,認為這位貝多芬的女秘書原型,應該是當時首演第九號交響曲結束時,幫助貝多芬轉頭面對群眾喝采的次女高音,卡洛琳‧恩格。
【快樂頌】片中貝多芬與抄譜員安娜。(圖片來源/痞客邦)
比較兩部電影同樣都是以音樂家傳記為藍本,後者的虛構成分顯然多於前者,然而後者的戲劇張力卻相當強烈,表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太相同,特別是在尾幕交代兩位偉大音樂家之死的橋段。前者的諷刺意味濃厚,因為天才終究死於庸才之手,而薩里耶里也在瘋人院裡露出勝利的奸笑。後者對於貝多芬之死雖然沒有在葬禮上多著墨,只透過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以音樂的肅穆傳達大師已逝的莊重氛圍。
儘管【阿瑪迪斯】和【快樂頌】都有非史實的虛構成分存在,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果不這麼處理,或許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故事不會這麼吸引人,更何況,電影與音樂劇不同,單純的音樂有時後不一定能夠讓所有的觀眾都看懂電影內容,尤其以更為分眾化的古典樂來說更是,因此安排這些虛構的情結或是虛構的角色,更能夠讓大眾理解作曲家透過音樂所要表達的內涵。
在【阿瑪迪斯】裡,常常需要透過薩里耶里的解說,讓觀眾瞭解到莫札特的音樂內容在訴說些什麼。在【快樂頌】裡,貝多芬看似古怪的性格一般人實在難以接近,透過抄譜員安娜的引領之下,讓觀眾認識貝多芬骨子裡那個受傷卻依然純潔的靈魂。
傳記不無聊 演技大考驗
要成功的扮演好一位音樂家的角色,除了演技以外,還需具備一些音樂底子。對此飾演天才莫札特的湯姆‧霍爾斯(Tom Hulce)的確在其中下了不少苦工,因為在劇中莫札特不只要會彈鋼琴,還得要經常上台指揮樂團,甚至整個歌劇團。儘管從音樂專業的角度而言,霍爾斯畢竟還是個「門外漢」,但是還是能看到演員的敬業與用心。
雖然以歷史人物傳記類為題材的電影,多少都帶有一點歌功頌德的八股味在裡頭,但是【阿瑪迪斯】還是能夠成功吸引觀眾的目光,有很大部分的功勞要感謝飾演對手戲的兩位重要主角。在霍爾斯的詮釋下,讓人看到即使天性樂觀如莫札特,也是有焦慮、憂鬱的一面。而飾演反派薩里耶里的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則成功的告訴觀眾,什麼是真正的精神分裂症。
有趣的是,這兩位演員同時入圍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而最後則由莫瑞抱得小金人,如果薩里耶里地下有知的話,或許會因為自己終於在電影裡贏過莫札特而感倒一絲欣慰吧。
![]() |
記者 李孟東
我是孟東, 生產於1992年,落地新竹將近二十多年, 飄忽不定的個性如同新竹風一般, 不受拘束,崇尚自由。 性嗜音樂,偶爾彈琴以自娛。 在邁入充滿挑戰的這年, 希望能夠克服自己的惰性, 用更多的熱情擁抱媒體的世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