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補習風盛行 學生家長都受罪

談台灣教育特殊面

補習風盛行 學生家長都受罪

報導/ 張雅雯  2007/12/16

今年台灣首度參加「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數學能力方面,台灣學生被評比為全球第一,教育部杜正勝對外表示,此一結果顯示台灣教改有成效,但事實上,到底是教改成功?還是補習成功?

照片來源:k93522609無名網路相簿

台北市超過七成的學生,放學必須直接去補習班報到

在台北縣市與宜蘭等地區,有超過七成的學生,每天早上八點上課到下午四點,接著又繼續趕往補習班接受課後輔導,甚至到了假日也要去報到,參加模擬考試。面對這樣長時間的學習,學生課業壓力越來越大,對父母親而言,經濟壓力也越來越沉重。就讀建國中學三年級的張詔程表示,當初為了加強自己能力,考上國中的數理資優班,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補習,總共七年都沒有停止過;從一開始只補數學自然,科目逐漸增加,直到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為了大學基本學力測驗考試,又補了文組學生要讀的科目,算一算,國文、英文、數學、物理、歷史、地理,幾乎要考的科目通通都補了,常常回到家裡已經是晚上十點過後。

 

一綱多本 每科都補

補習班教的內容跟學校課程大同小異,差別只在於各學校是採用一綱多本,而補習班則是提供豐富資料與考試題型。因為教材的差異,讓許多家長或是學生擔心學得不夠多不夠深入,小部份的不同卻讓學生家長願意花大把鈔票將孩子送進補習班,只為了「不要比別人少聽一點」。台北的張媽媽表示,當初女兒要考大學的時候,為了要讓她能讀到各版本,還因此聽了其他媽媽的建議,到舊書攤找齊了全套部編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給女兒念。就讀台北市松山高中的杜映磊也表示,因為一綱多本的差異,有時候學校考卷出現了完全沒念過的東西,大家就只能自求多福、各憑本事了。

 

現代學生為了考取明星學校而必須加倍努力

因為「好,還要更好」的觀念,許多家長不惜花錢讓孩子上補習班。高中如果補的是資優數學一科就要一萬五,加上物理要一萬一,還有其他科目也都在六到八千元之間不等,如此一個學期下來,就要花超過五萬元的補習費在一個孩子身上,而且這還只是舊生優惠價。這樣的教育支出,對許多家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尤其對中低收入戶而言,更是龐大的經濟壓力。

 

上補習班 學生實力變強

許多高中學生都認為,有補習的人,因為補習班會整理資料,題目訓練相對的比較多類型,在班上數學成績,也時常較容易有好的表現。也有國中學生表示,學校考試出的題目越來越難,尤其是數學跟英文,沒有補習讓自己學更深,根本無法有傑出的表現。

補教界老師徐朗格則認為,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要補習,但補習班的存在卻能讓學生選擇教法適合自己的導師,也因此提供學生課後補足的機會及更多元的學習管道,對此,學校老師也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老師反對補習教育,認為補習班給學生過多壓力,其實只要專心上課,依舊能有好的成績表現;但有些學校老師則認為,補習班讓學生有更多課後練習的機會,有補習的同學其實也可以跟沒補習的同學分享資源,互相切磋學習。

大部分的父母親總是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為了考上資優班而帶孩子去補習,為了大學能保送明星科系,而讓孩子不斷參加能力檢定競賽;誰也不願意輸在起跑點,所以就讀北一女三年級的柯品妤,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補英文,國小畢業就通過了全民英檢中高級檢定(相當於大學生畢業英文程度),或是建國中學的林同學,才剛上高中就取得奧林匹亞國手資格;因為背負著家長的期望,使得許多學生必須不斷努力表現著。

在升學至上、文憑掛帥的台灣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學生和家長的目標都是考上明星高中、考上明星大學科系,似乎這些學校的畢業證書等同於錦繡前程一般閃閃發亮,然而,正規的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多數學生的升學需求,導致現在補習班林立,一家開的比一家大,科目選擇也越來越多,從單科補習到「快樂全科班」,再到大考前的「魔鬼戰鬥營」,難怪有學生表示:「親愛的杜部長,您把補習班變大了。」

記者 張雅雯
張雅雯 = 張雅魚 = Fish, 有時候吵吵鬧鬧神經神經的, 有時候又喜歡靜靜地讓時間滴答滴答偷偷溜走。 到底是個怎樣奇怪的傢伙? 很抱歉喔,我也說不出來讓你知道耶,哈哈! 我只能告訴你:這隻魚喜歡小孩子,喜歡笑容,喜歡跟好朋友混在一起。 而且,最喜歡和人相處那種心裡暖呼呼的感覺! e-mail信箱:fishyabi@gmail.com
記者 張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