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期

就運動這檔事

到現在的人生,也夠跟運動牽掛了,雖然沒有什麼偉大成就,但是運動這件事情或多或少也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就運動這檔事

記者 林庭宇 文  2014/03/16

運動在每個人的眼裡都有它獨特的定義,有人把它視為自己健康生活的指標,有人則拿來抒發生活壓力,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運動的確帶給人ㄧ些改變。仔細想想,我至今的人生,也夠跟運動牽掛了,雖然沒有什麼偉大成就,但運動這件事情或多或少也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好動 所以運動 

我得先承認自己從小就是個非常坐不住的孩子,能跑就不會走,能站就不會坐,坐下來也會找些東西來打發自己。沒錯,美其名為好動,其實就是標準的「頑皮」,肯定的是這樣的性格並沒有帶來太多的好處,卻也讓我身上的傷口不斷增加。

兩次被送到大醫院的經歷都是在親戚家發生的,左手的傷口是坐破玻璃桌後割破的,而頭上縫起的大疤痕,則是不知好歹的我在颱風夜停電時,還硬要玩鬼抓人撞到牆角所留下的慘痛教訓。從小也不是天天打架做壞事的人,但這種讓人驚訝的事情總是伴隨著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印在身上格外的貼切。

小學時,膝蓋磨破皮和掉指甲乃家常便飯。師長看到我一身精力無處發洩,便讓我參與班上許多運動競賽,舉凡大隊接力、躲避球到籃球都能參上ㄧ腳。有時候雖然連規則都摸不清,胡亂衝刺或者拿到球就亂丟,雖然每次都搞得自己灰頭土臉,卻也足以消耗我一天的精力,儘管累但也很暢快。從單純為了消耗體力到欣賞比賽樂趣,慢慢地,我也開始了解「運動」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第一次獲得的獎牌存在著不同的意義。( 照片來源 / 林庭宇攝)

第一項擅長的運動

升上國中後,在私校住宿的陌生環境讓我調皮的性格收斂許多。外表上看起來是勤奮讀書的樣子,不過,在體內的X因子還是蠢蠢欲動且隨時都會爆發,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讀書根本是為難自己,因此我認為需要一件事情來讓自己發洩精力。

這時我找上桌球這項陌生的運動,需要快速反應和跑動的運動恰恰符合我的需求,每天的自由活動時間便衝到桌球室找人對打,為此,還說服體育老師讓我在自由活動時間負責開關桌球室的重任:為的是第一個開門進場,第一個搶到好球桌。

當然,我打的桌球一開始是非常拙劣的,是發顆球都會跑去隔壁桌的那種,「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這顆笨球前進?」我心裏滿是這種想法,但是球不是往上飛、往下飄,就是往前推時又出界,完全不照我的意思。這種需要技巧的運動讓我卡關了一陣子,幸好靠著一群一樣不會打桌球的同學一起對打,三年下來,彼此就算揮拍動作依舊詭異,但還是能打出自己的風格出來,在桌球這方面,算是有點無師自通,就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一樣,不知道為什麼就這樣學會打桌球。


阿甘專心至志的精神我應該多效法才是。( 圖片來源 / 樂乎PT )
 

「咻」 應聲入網

「弧頂拔起,一顆遙遠三分彈」

「胯下的crossover,切入禁區得分」

電視機裡播映著精彩的NBA籃球比賽,高中之後的我,對於這種酷炫的運動深深著迷,但到底是華麗的球技吸引我,還是單純打籃球很酷我也不清楚,只知道我是從運動迷開始接觸這項運動的。從搜集球星資料到球員卡之類的商品都曾做過,但是單純地欣賞比賽顯然無法滿足內心的X因子。為了能在球場上打球,我看到激烈比賽或精彩鏡頭都會不斷地重複播放,為的只是有朝一日,也能和影片中的球員一樣,擁有厲害的籃球技巧。

一到放學,我就會用最快的速度衝去球場「佔場」。佔場可是籃球場上很重要的文化,沒有明文規定,但它代表著有暫時的權利可以享用球場資格,同時也能決定是否讓他人加入,無論如何,佔場的人一定是可以打最多場的人,這種機會,我當然努力爭取。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只要放學一有空就跑去球場,一路到晚上燈滅了、精疲力盡後才肯罷手,這種莫名的熱情說不上來是怎麼一回事,可能就像是瘋狂追著車子的小狗一樣,追到了也不知道能做什麼,不過這種跑來跑去,最後得手的感覺,我非常喜歡。

 
籃球應聲入網的瞬間是打籃球的人都能體會到的喜悅。( 圖片來源 / 桌面網 )

「走,打球」這應該是高中生活中最令我精神抖擻的一句話了,假如課堂上老師說的話也能如此,或許我就不會拼命打瞌睡了。籃球中我偏好投籃,而這也是籃球基礎最先被教導的一塊,有投籃能力才有第一步的威脅,敵人才會用心防守。而我喜歡投籃是因為當球劃破球網的那一瞬間,會非常的有成就感,投籃這門學問可不只是單單把球丟出去,而是運用膝蓋和腳的力量延伸到手上投出去的球,通常在出手後,就能知道會不會進球了。

 

團體訓練 不再是為打而打

系隊這種概念到大學才第一次聽見,以前都是三對三的鬥牛,稱不上是正式的比賽。但在大學系隊裡,要學習如何與隊友合作,球隊裡戰術指導和練習菜單都是非常新奇的玩意兒,也因為要和別系的學生打比賽,籃球比賽的解讀和個人能力就被格外重視。從大一開始,跟著系上學長的指導方式練球,不過有時候,過度地訓練也讓我對運動產生了疑問。

「早上六點在籃球場集合,準備訓練一套菜單」,聽到這樣的話讓我開始對籃球卻步,一方面是一大清早的練球對我這種愛賴床的人來說根本不可能,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剛進大學,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活動和社團,漸漸地,我發現我和運動遠離了。

不是喜歡運動但為什麼又失去興趣?」心裡總是浮出這樣的問題,曾經喜歡的、想要的和現在都不一樣,失去運動的目的,就不是運動了。打球是為了進球,為了得分,才有成就達成的感覺,但是單純的體力訓練非常無聊,而且又是在這樣的時間,令我非常乏力。

不過這樣發的牢騷也不持久,升上二年級後,我又重回了籃球的懷抱,就是因為一周一次的體育課根本不夠,運動果然還是我想要的,幸好訓練方式也改變些許,讓練習籃球的我也從中找到歡樂,不管是數落隊友的放槍,還是對抗強敵後的輸贏,都是現在我所接觸過的美好回憶。


打贏比賽後的表情特別不一樣。(照片來源 / 徐義薇提供 )

或許有人會問,打球這件事情那麼辛苦要做什麼?

我覺得運動不再是消耗時間和精神的一件事情,反而,運動本身完整了我的生活,每個禮拜二晚上就是運動日已經深深牢記在身體裡,一陣子不動便覺得渾身不對勁,或許未來我喜好的運動會改變,但對於運動的熱情保證是永遠都不會消失。

記者 林庭宇
我是林庭宇,名字雖然菜市場名,常和別人重複,但卻很容易可以記住。我喜好打球、喜歡運動,更喜歡耗費精力去作自己喜愛的事情。對於人稱大魔王課程的喀報,我雖然對寫文章不太在行,但希望喀報這堂課程能帶給我更不一樣的樂趣。
記者 林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