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安樂 多重差異
動物安樂 多重差異
記者 蔡乙佳 文 2014/03/16
人道處理,以更通俗簡單的話語來說,便是「安樂死」。長久以來,台灣政府都持續透過各種政策,加強流浪動物安置的待遇,並透過宣導與推廣「以認養代替購買」的觀念,藉由提高認領養率,以降低流浪動物的人道處理率。
近幾年來,動保意識日漸高漲,在政府政策與動保團體的推動下,人道處理率從民國九十八年的73.09%,降至民國一○二年只餘40.57%,截至民國一○三年一月,人道處理率更是降低為34.49%。這樣的數據顯示,台灣在流浪動物保護方面,似乎有很大的進步與成長,但以下數據卻存在眾多疑慮,顯示動物安樂問題依舊顯著。
(圖片來源/蔡乙佳製)
從一○二年全台灣各縣市人道處理率來看,可以發現全台的實際人道處理率為40.57%,但是台灣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縣市,其人道處理率遠遠高出全台平均值,屏東縣的人道處理率甚至高達92.07%。由此可見,動保政策在全台各縣市實施的成效十分不一。
另外,行政院農委會在一○二年提出的《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劃》中提到,預計於一○三年將全台的人道處理率降低至50%,並以每年降低3%的處理率為目標,於一○三至一○七年實施此計劃。然而,全台的人道處理率在一○二年時便已經降到40.57%,早已達成計劃目標,由此看來,農委會的計劃對於安樂死比率的下降其效益明顯不足。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資訊網
![]() |
記者 蔡乙佳
我是吹著溫暖的海風長大的女孩, 雖然對於世上很多事情仍然不甚明白, 一路走來磕磕碰碰, 但是希望能夠學習貓咪的游刃有餘, 模仿貓咪自由自在的風采, 然後以笑容面對每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