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我舞 故我在?

街舞文化

我舞 故我在?

文/ 謝甄芳  2007/12/16

在台灣,就算沒接觸過街舞或是嘻哈(Hip-Hop)文化,至少一定也聽過流行歌曲中的Rap橋段或是偶像MV裡的舞群熱舞,或者看過路旁街舞少年在地上「跌倒又爬起來」的地板動作表演。嘻哈文化其實早在七零年代就由紅及一時的「L.A. Boyz」引入台灣了,只是當時民間尚未蔓延開來。如今,商店播放的嘻哈舞曲、各民間單位成立的街舞社團、嘻哈服飾、街頭籃球、滑板文化等,無所不在地流竄,幾乎攻佔台灣年輕人的流行主流文化,垮褲配大T恤,也近乎等於年輕男孩的標準便服。或許都該歸功於後現代網路科技的普及發達,這股源自於美國紐約黑人區的嘻哈潮流成為全球當紅的流行文化,在商業化以及傳播媒介的流通下,其元素在各國家、各城市的年輕人身上不斷地被再現、挪用以及拼貼。

 嘻哈(Hip-Hop)只是一廣泛的概念,其中包含許多重要的元素:唱片騎士(Dick Jocky)、饒舌樂(Rap)、街舞(Hip-hop dance)、塗鴉(Graffiti),以及後來所衍生的嘻哈服飾、街頭籃球、滑板文化等。其中的「街舞」是為嘻哈文化四大元素中重要的一環,尤其近幾年在台灣的迅速發展,其造成的次文化和影響力非同小可,以最近快速竄紅的少男團體「棒棒堂」為例,成員「底迪」們最希望擁有的才藝,除了唱歌,不外乎就是一身「街舞達人」的好本領,絕對不會是跆拳道或國標舞。

 

節目「模範棒棒堂」開場舞表演

 

渴望認同  舞蹈當道

詳盡介紹嘻哈文化的「嘻哈美國」

由於街舞的來源追溯於紐約市布朗區的黑人貧民窟,當地充滿著種族歧視、毒品與幫派,在生活水平和地位不如白人、物質缺乏的情況下,青少年平日在無所事事下便以跳舞來解悶,因此漸漸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型的舞蹈,也正因為如此,街舞具有強烈的表演性和競賽性,同時又是一種屬於團體的、集體的活動。它在散播至世界各地後依然延續這樣的特性,尤其在大量消費文化與媒介影像的推波助瀾下,幾乎成了青少年共同認同的流行文化活動,而這些特質正好餵養了年輕一代渴望「與眾不同」、渴望看起來很「屌」的心態。

 

人類是需要被其他人認同、接納的生物,特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更為明顯,這個階段即所謂的「青少年」時期。正好,在消費流行文化中,媒體訊息所針對的接收端對象,大多數正是青少年,或許這方面解釋了為何嘻哈文化能夠如此無所不在的原因:大量媒介影像與商業流行文化結合後,渴望同儕認同、期望與眾不同的青少年便輕易投入這樣的文化行列,在此建構自我形象和風格,加上街舞擁有的展演及集體性質,很快地形成一股無法抵抗的浪潮;再者,舞蹈表演中身體所直接透露的認同,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為自己的身體只有一個,他人無法擁有。

尊重文化 舞出自我

或許這樣的說法在嘻哈文化在過去還是次文化時還說得過去,如今嘻哈成為媒介影像處處連續轟炸的流行文化,過去嘻哈族元老渴望「與眾不同」之時,現今許多年輕新進卻只是為了尋求同儕間「同一」的認同,當然,青少年階段原本就存有尋求「同一」與「秀異」間的矛盾:在渴望與他人與眾不同的時候,卻又希望能夠接納於同儕群體中,不想讓自己遭受排斥。最重要的是,當嘻哈文化消費影像不斷渲染、出現,在文化承載滿溢時,最後只會淪為過度地複製濫用而僅存空洞的符碼罷了。這是資本主義的弊端。偏偏活在時下流行文化下的年輕人,並不是那麼容易查覺到氾濫文化表像的背後因素,更何況是習以為常的事,如此一來,街舞活動到底說是模仿,還是屌?

不管到最後是自我風格的獨存或是盲目跟著潮流走,就身體的角度而言,街舞都是個良好的活動──無須昂貴的器械服飾、隨心所欲即可。但是最重要的,外來文化的強勢,是否意味著與自我根源的失序,這是一個尚待考驗的問題,當然,其中也不乏有趣的例子,例如:嘉義獨特的「新港舞步」便是由八家將與街舞衝擊融合的結果,由此可見這類文化已在台灣人四海如家的性格下,成功融入在地文化中。或許嘻哈或街舞就像每個年代裡眾多潮流的一環,將隨著時間流逝而褪色,也或許會在未來哪個年代再度復甦,流行文化不正是如此?而隨波逐流的人類成了潮流的過客;在追隨流行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該學會如何尊重自己原有或其它的文化,而非一味的仿效。如果說每一個不同年代的台灣年輕人都能夠思考這樣的問題,給流行文化一個重新檢視的空間,或許一切會更值得、更有意思。

 

 ▲節目「模範棒棒堂」,你知道什麼是嘻哈嗎?

 

※參考資料:

李靜怡(2005)。《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

劉憶勳(2006)。《體現‧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

記者 謝甄芳
名字:謝甄芳 喜歡:電影、音樂、創意、設計、影像、收集垃圾。 好奇:消費文化、社會學、兩性議題。 從小國文不好,對作文很沒信心,所以在生涯規劃裡從來沒出現過「記者」兩個字,結果竟然莫名其妙念了傳播。然而,卻喜歡上了傳播的廣納和變化多端,於是開始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既定的道理,重要的是去學習和體驗。 從小就討厭和大家一樣!所以每當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有人正在從事特別或有趣的事情或工作時,我會興奮不已!因為我相信「You Learn Everything, and then forget everything. Finally, you will find yourself.」
記者 謝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