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期

瘋3D 食人魚拼感官極限

3D技術的純熟,使得3D電影成了票房保證,也讓恐怖驚悚電影以另類方式呈現暴力美學。《3D食人魚》在感官刺激與華麗特效的包裝下提升了觀眾對於暴力的接受度,也成為3D電影走向災難和情色趨勢的里程碑。

瘋3D 食人魚拼感官極限

記者 彭婉婷 文  2010/10/03

年暑假八月,《魔山》的導演亞歷山大阿甲(Alexandre Aja),拍攝了一部驚心動魄的電影,在台灣暑期尾聲賣出3000萬票房的佳績,壓下同檔期的《最後大法師》、《父後七日》和《海洋天堂》,今年首部災難電影《3D食人魚》,掀起了一陣討論話題,也成為3D電影走向災難和情色趨勢的里程碑。

3 D食人魚電影海報(圖片來源/YAHOO電影)
 

電影新型態 風靡全球
小時候,走進自然科學博物館,只要戴上眼鏡,就能夠在播放廳裡遨遊星際,體驗宇宙奧妙,或是回到侏儸紀時代,近距離一睹史前動物的真面目,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回憶!這種目眩神迷的觀影經驗,已經走出博物館,步入電影院,觀眾只需支付稍高票價,就能體驗刺激視覺感官的新型態電影。

 

《泰坦尼克號》導演詹姆斯‧卡梅隆4年前曾預言,2009年是3D電影崛起的一年,立體電影時代即將到來。如今,預言成真,他拍攝的第一部3D電影《阿凡 達》,創下了目前3D電影票房的顛峰,全球吸金13億美元。

 

自《阿凡達》後,電影界陷入了一股3D熱潮,成為另一類新興的商機,不但降低盜版商複製、濫售導演們的嘔心瀝血之作,也讓追求感官刺激以及高畫質的民眾願 意走入電影院。一部電影只要打上3D製作,似乎就成票房保證。在觀眾越來越沉迷於挑戰感官極限的狀況下,近年來恐怖驚悚電影推陳出新,3D技術將此類型的電影提升至另一層次。

 

 

兇猛更勝大白鯊 食人魚來襲
《3D食人魚》是一部傳統的災難類電影,沒有複雜的情節,敘述平日只有五千人口的維多利亞湖,因春假而爆增五萬多人前來享受陽光及瘋狂派對,活絡了平日沉靜又無聊的小鎮。但今年春假,令當地居民擔心的,不再只是喝得醉醺醺胡亂惹事生非的遊客和滿地隨手亂丟的垃圾。在一次突發的湖底震動後,開啟了現代與史前時代的通道,早在遠古時代就存在的食人魚瞬間蜂擁而出,佔據了整個湖泊,大批魚群攻擊前來參加Party的遊客及當地居民,維護秩序的警長只能盡力搶救生還民眾,同時對魚群進行調查,找出解決之道。

 

好萊塢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1975年所拍攝的《大白鯊》,曾被美聯社評選為影史五大恐怖電影之一,導演亞歷山大阿甲企圖在《大白鯊》之後創造更驚悚、刺激的動物災難電影。《3D食人魚》是翻拍1978年版本的《食人魚》,過去70~80年代的美國恐怖片,多將人類面對「看不見、殺不死、解決不了」的集體死亡恐懼,隱喻反對越戰的政治企圖,舊版的《食人魚》在開宗明義便寫道:「這些食人魚乃是美國政府原本要養來越戰放流,謀殺越共的生化變種食人魚。」相較於過去的版本,《3D食人魚》的劇情並無任何政治型態,原版內容的意識形態被刪除殆盡,食人魚出現的原因單純因為湖底的一場偶發大地震,並且加入通俗的親情、性愛、藥物等元素。亞歷山大阿甲拍此片的用意僅是為了達到娛樂觀眾的效果。

 

片中食人魚的外型、血腥場面的特效、受難者傷口的處理,都製作得十分逼真,不少血腥片段都運用惡搞手法,讓觀眾驚嚇之餘,也能感受片中隱藏的黑色幽默。除了驚險暴力的場面,劇中比基尼辣妹更有三點全裸的演出,各個身材曼妙, 企圖擄獲男性的視線,也許因為是限制級電影,拍攝畫面不需要有所顧忌,因此鏡頭不斷特寫女性的胸部,消費女性的身體。很明顯,無論是劇情或拍攝畫面都是以吸引男性觀眾為主,以男性的審美標準來呈現女性的美,儘管如此回響依舊熱烈。無論外界評價為何,透過3D特效技術呈現給人們新體驗的視覺效果,這種純暴力、情色的電影近期接二連三上映,《3D食人魚》能夠拿下暑期壓軸最佳票房成績必有其原因。
 

3D食人魚的特色:災難和美女(來源/Yahoo電影)
 

華麗背後  「暴力」新詮釋
3D和傳統電影屬於同種藝術別類,但3D電影的美學特徵相對於傳統電影,在共同性中表現出明顯的優越性和差異性。觀眾在配戴特製眼鏡時,所觀看到的人物和景物前後分層,使畫面空間突破了電影螢幕的束縛,向前延伸到了螢幕之外。相較於2D電影,這種「身歷其境」的擬真性,達到了視覺效果真實與虛幻的統一。 《阿凡達》充分的運用了3D技術提升了畫面的質感,創造出炫爛瑰麗的奇幻世界,無論色彩的飽和度以及光影的呈現,將平面藝術作品推向更高的層次,透過新技術讓電影美學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阿凡達》在美學上的創新,也使電影朝向另一個方向發展──開始利用影像渲染暴力,刺激觀眾的感官,滿足他們的想像。為何一部脫離現實、劇情簡單明瞭,甚至被評為沒有深度的電影能夠在各地創下佳績?很明顯地,《3D食人魚》就是充分利用暴力美學的特性來吸引觀眾。暴力從表面上看來是弱化甚至摒棄了社會道德 理論,但電影並未告訴大眾是非對錯,實際上是交付給觀眾自由決定,透過電影在其中找到自我的真實情感,成為另一種宣洩的管道,使觀眾得以在觀看電影過程中解放自我。暴力之所以被人欣賞抑或推崇,是因為它在看似平靜、穩定的社會中,解放了受到壓抑的一群人,滿足他們淺意識中的破壞慾望以及對於社會的不滿。

諸如此類的電影在社會中確實有存在的必要,暴力美學雖然就道德觀而論是不可取的,但選擇權在於觀眾,我們有權拒絕或是接受各種型態的呈現方式,當多數人接 受了視覺上的暴力,並不能斷言我們的社會病了,這或許只是維持社會平衡的另一種方式。

記者 彭婉婷
                                      自認為是無敵悶騷人 因地制宜  沉默和瘋狂都是我的專長  不是個善於交談的人  但我喜歡聆聽大大小小的故事  願這學年用自己的雙手 譜出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樂章                                          
記者 彭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