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崩壞 揭開人性黑暗
善良崩壞 揭開人性黑暗
記者 李盈如 文 2014/03/23
因愛而生的仇恨,造成人性扭曲,改編自湊佳苗原著的同名電影【告白】,在二○一○年上映後,深深撼動全日本。導演中島哲也使用異於一般驚悚片的拍攝手法,帶領觀眾深思從少年犯罪中所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將少年法的缺失與人類最深層的黑暗面展露在世人面前。
另類手法 加深印象
提到驚悚電影,大部分的人都會聯想到詭譎的氣氛、緊張刺激的配樂以及血腥殺戮的場面等。然而在【告白】中,卻幾乎看不見這類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中島哲也獨具特色的手法:強烈對比和慢動作鏡頭。
【告白】描述一位國中教師在女兒被學生殺害後,心生怨恨而展開復仇,並揭露人性的醜陋。配合幽暗的劇情,中島哲也擺脫過去作品【下妻物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和【幸福的魔法繪本】中,光彩亮眼、鮮豔飽和的畫面,改而運用大量冷色調鏡頭呈現,營造凝重的氛圍。卻又同時輔以特定的暖色調場景,強烈對比出人類表面虛偽的假象與背地裡邪惡的心念,利用矛盾感使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直至電影結束,依然被其震懾。
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加深觀眾印象。(照片來源/李盈如製)
除此之外,音樂也是另外一個重要對比。片中並沒有令人血脈噴張的配樂,也不是鬼魅般的低鳴,導演用許多輕鬆悠閒、看似很難與沉重劇情相稱的古典樂,搭配適時響起的哀戚搖滾樂曲,襯托出失序的日常、荒謬的價值觀與顛倒的良知,為整部電影提供畫龍點睛的效果。
為了符合原著,【告白】主要以每個角色的第一人稱敘述鋪陳故事,觀眾雖然擁有全知的視角,卻也容易被角色的片面之詞所惑。也因此,慢動作鏡頭被廣泛地應用,目的是清楚地表達人物心理狀態。不論是四歲女兒被丟入水中的瞬間、同學間的霸凌,甚至只是主角在路上漫步,導演都盡量放慢速度,特寫演員臉部表情,讓劇情得以透過細微地刻畫進行下去,且更能描寫善變的人性。
細膩表情 深切演繹哀痛
雖是串連整個故事最重要的角色,女主角森口悠子其實僅在前後及中間少許部分出現。悠子是一般人眼中身負聖職的老師,理所當然要教育自己的學生,嘗試原諒他們的過錯,並被世人以最高的道德標準審視,然而,這樣的她,也同時是一名女兒無緣無故被自己學生殺害,痛失摯愛的母親。
森口悠子的角色定位不僅複雜,心中的情緒更令人難以想像。明明充滿悲痛,卻需要用冷靜與理智武裝自己,進行復仇計畫,並一輩子接受良心的譴責。如此難以詮釋的角色,透過松隆子精湛的演出,生動地表現在螢幕前。
過去以【HERO】、【戀愛世代】等日劇走紅的松隆子,大多飾演甜美可人、追求理想與戀愛的女性。舞台劇出身的她,不只是演員,也以歌手的身分進行多線發展,至今已發行二十張以上單曲,更曾因其在【櫻之桃與蒲公英】裡的表現,獲得有「日本奧斯卡」之稱的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堪稱為實力派演員。【告白】跳脫以往觀眾對她的既定印象,讓她重新以陰險狠毒,卻深情悲戚的角色演出。
從剛開始森口悠子的告白中,觀眾只能看見一個面無表情、冷血無情的老師,然而,隨著劇情的推演,松隆子在中後段僅以一幕場景,就完全展現出悠子內心的苦楚。在小男孩贈送給她糖果後,松隆子眼眶泛淚仍持續行走,最後倒地大哭卻依舊必須站起來,不論是微微握緊的雙手,還是漸漸扭曲大哭的臉孔,皆深刻地展現出悠子失去摯愛的傷痛與勉強裝出的冷靜。而片尾由憤怒轉變為冷笑,並挾帶淚水的最後一個表情,更令觀眾難以猜透這個角色的情感。
強烈的表情變化使松隆子成功詮釋森口悠子的情感。(照片來源/李盈如製)
暗諷少年法 挑戰生命價值
「悠子老師,我想再問你一次,生命很珍貴嗎?」片中班長美月的這句話貫穿整部電影,與片頭悠子希望兩位殺害愛女的學生認識生命的寶貴相反,一連串的報復行動最終還是害死了一些人。【告白】運用反諷的手法挑戰普世價值觀,每一條生命真的都是可貴的嗎?殺人的兇手也能被饒恕嗎?連結到現今台灣的死刑存廢問題,格外發人省思。
對比日本漫畫中,一樣是討論少年法的《家栽之人》,【告白】雖精確地點出少年法的問題,但過於黑暗的呈現方式,難免帶給人不真實的觀感,也容易模糊焦點。相較之下,《家栽之人》在每一篇章中用植物暗喻,並結合正向且逼近現實狀況的案例,帶領讀者思考。兩者發揮的角度不同,彼此相輔相成下,更能了解少年法的制定情形與應用狀況。
《家栽之人》以正向的態度描繪少年法。
(圖片來源/夢行者的夢想天堂)
而片中探討的少年法問題,也同樣是台灣面臨的困境。在目前的法律體制下,未滿十四歲被視為無責任能力人,意即行為人不必負擔刑責,即便觸犯刑法,處罰會減輕或者免除。起初的立意是將少年人視為心智發展還尚未成熟,所以可以減責,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少年犯罪率提升,有些人抱持著不當的態度:「反正現在犯法不會罰,不如趁現在趕快做。」對於這種青少年是否能適用少年法,及感化教育是否能確實矯正他們的觀念,都仍舊需要深思。
【告白】以驚愕的戲劇效果表達日本社會最需要迫切關注的社會議題:少年犯罪、少年法、怪物家長、離婚、不負教養責任的家長等,雖因面向太多而無法深入每一件事,卻無疑撼動了日本社會。不只其原著獲得二○○九年本屋大賞第一名,電影更得到日本深具權威的藍絲帶賞最佳作品,所帶來的影響遠超越一般作品,深刻地烙印在人心。
![]() |
記者 李盈如
我是李盈如,平凡、普通 試著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尋找方向及樂趣。 對自我的要求頗高,但也不是那麼吹毛求疵, 集矛盾於一身,但有自信能像天平般平衡一切,為自己找到完美的歸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