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禁區 球場傳奇陳濡群
切入禁區 球場傳奇陳濡群
記者 楊哲維 報導 2014/05/11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以下簡稱傳科系)流傳一則佳話:「曾經有一段時間系上的籃球隊很有競爭力,每個人身高都很高,而且聯賽成績名列前茅。」這段看似平凡的陳述,在女多男少的科系裡,可稱之為傳說。而這則傳說背後,常帶出故事裡英雄一般的主角:「球隊裡有一個人特別厲害,聽說他是梅竹英雄,後來還去SBL打球,他的名字好像叫做……陳濡群。」
今年四月十二日校慶,陳濡群(右上)和當時的傳科隊友回學校打球聯誼。
(照片來源/楊哲維攝)
籃球天賦 擋不住的光輝
陳濡群,交大傳科九十八級畢業生,曾為超級籃球聯賽(SBL)球員,現任電視新聞記者。除了一百九十公分的身高外,他擁有許多稱號,根據九十八級畢業生汪承漢,和九十九級畢業生邵奕儒的說法,因為陳濡群的外貌和球技相差甚遠,而被叫做「奪命書生」,還被譽為「交大陳信安」、「交大LeBron」等明星球員響亮的稱呼。
陳濡群從小就展現對籃球的熱情與天賦,在幼稚園的時候,他的堂哥就會帶他到室外球場打三對三鬥牛,堪稱籃球的啟蒙。小學五年級時加入學校的籃球校隊,還因為球技優異,代表台灣到芬蘭比賽。然而陳濡群的父母認為打球還是當興趣就好,讀書才是第一要務,因此國中時就被送到私立學校就讀。沒想到國中籃球社和高中部籃球校隊的經驗,卻意外成為進步最多的時期,他說:「到國三的時候,已經沒有高中生可以贏我,那時候常常一個打五個,實力就鍛鍊起來了。」
國中時因為成績不錯,陳濡群考上台北市立和平高中,也被找進校隊,並且協助球隊締造HBL(高中籃球聯賽)乙組歷年最佳成績。儘管在籃球場上表現出色,陳濡群的父母親還是堅守原本對他的期望,雙方的衝突不曾停過,然而他心中對籃球的目標還有野心,並不因此而放棄,反而逐漸茁壯。
陳濡群在球場上奔馳時,跟平常斯文的模樣大異其趣。(照片來源/陳彥文攝)
亦師亦友 創造梅竹英雄
大學學測後陳濡群決定去報考交大籃球體育資優生,身為交大男籃教練陳忠強的第一位體資生,陳濡群努力不讓老師失望。陳忠強說:「不管對球隊的貢獻或是投入,濡群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這個小孩非常認真,自我要求很高。」會這麼努力還有另一個原因,陳濡群雖然球技優異,但一直以來都不是傳統的運動員出身,也因此他很自卑,再加上個性溫和,陳忠強為了讓他在球場上更有競爭力,就會用很特別的方式來鼓勵他。
「你那麼廢我幹嘛教你!」這句重話出自陳忠強,陳濡群表示:「老師很喜歡嗆我,他知道我個性太溫順,但刺激我的同時又會給我機會去發揮,給我時間證明我做得到。」陳濡群笑著說這些有趣的往事,他跟陳忠強的關係不只是師徒,而是忘年之交。陳濡群深知老師的用心,也以實際的行動回報老師的教導之恩。
私底下陳濡群和陳忠強(右邊坐椅者)互動良好,亦師亦友。(照片來源/陳彥文攝)
大四那年的梅竹賽(交大、清大兩校的官方體育競賽),陳濡群最後一年代表交大爭光,想起大二梅竹賽那年,一位即將畢業的學長跟他說過的話:「以後這盤棋就由你來下了。」種種推力,讓陳濡群把這場比賽當作背水一戰,決定把所學全都發揮出來。在兩校學生聲嘶力竭的呼喊下,最後陳濡群成功「打爆」清大校隊,個人獨得三十四分,成為交大的梅竹英雄。「這是我人生中最精采的一場球賽了。」陳濡群微笑地說。
人少志氣高 雜牌軍稱霸
除了校隊外,系上的球隊他也盡其所能,想讓這個看似毫無競爭力的「雜牌軍」,由傳科系和人社系合併成立的「院籃」可以脫胎換骨。因為兩系的男生少,要組成一個籃球隊更是難上加難,但他們並不因此畏懼,「系上男生少反而想證明給其他系看」陳濡群說。在他的帶領下,球隊的每個人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並做好份內工作幫助球隊贏球。汪承漢也說到:「他是一個很謙虛的人,會帶領我們這些球技不好的人打球。」陳濡群大四那年,之前付出的許多努力都得到收穫,除了院隊力爭上游獲得全校第二,對外比賽的大傳盃更是一舉拿下冠軍,名留青史。
當年大傳盃奪冠的大合照,陳濡群在燈光下方。(照片來源/陳濡群提供)
大學畢業後,陳濡群決定給自己三、四年的時間繼續往籃球路前進,也就是進入SBL,還有終極目標,成為中華隊的一員,為國爭光。雖然之後順利在SBL打球,但遲遲不受重用,眼看給自己的期限快到了,二十七歲的陳濡群決定在○三年離開台灣籃球最高殿堂,邁向嶄新的人生。
轉換跑道 球員變記者
「現在很多球員退休後,就會面臨失業的窘境,因此現在球員一定要有第二專長,而寫新聞和採訪就是我的第二專長。」陳濡群表示。而他的畢業製作指導教授黃靜蓉,則是陳濡群重要的提攜者。黃靜蓉說:「濡群來找我時就說他想做跟籃球相關的,再結合我的專長,最後就決定做籃球的新聞專題。」在製作的過程中沒有很順遂,常常被老師退件,但憑著對籃球的熱愛,最後的作品甚為成功,還受到評論人,知名運動主播陳亞里的正面評價。此後他對新聞專題產生濃厚的興趣。
離開SBL後,陳濡群順利在新聞台找到記者的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在跑社會線。他到目前調適得很好,並用更正面的方法詮釋社會新聞。陳濡群表示:「社會新聞如果只要嚇人那簡單不過,但我認為如果可以把恐嚇的效果轉變為預防,儘管十個人中只有影響一個人,那這則新聞就是有意義的。」但是在未來,陳濡群還是想要漸漸往新聞專題的領域前進,他說:「新聞專題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真正傳達出想要的訊息。」
現在陳濡群放下籃球,改拿麥克風,當起職業記者。
(照片來源/陳濡群提供)
籃球哲理 鎖定目標拚得分
「他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最可貴的是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也知道要如何去追求。」黃靜蓉描述陳濡群的個性。「他的每一場球、每一次出賽,都令我印象深刻,他對籃球的投入比一般生多,又可以兼顧課業,所以我稱他為『交大林書豪』。」陳忠強也如此肯定自己的愛徒。儘管過程中波折、衝突始終沒有停過,但陳濡群還是很清楚自己設定的目標,並用盡全力去完成,讓他可以在人生中,屢屢成功切入最危險的禁區,上籃得分。
「多嘗試、去追求、不要後悔、不要害怕,做什麼就會學到什麼。」這是陳濡群在現階段精采的人生中,悟出的哲理。
![]() |
記者 楊哲維
楊哲維。 定居地,山海之間的沙鹿, 它位在,南北之間的台中。 血緣界在閩客之間, 家中排行姊弟之間。 各種折衷,確定的是我喜歡旅行、喜歡親近大自然, 也喜歡寫寫東西、看電影。 《喀報》於我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相信同時也是一個可以找到未來目標的契機, 加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