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 到底反甚麼
反服貿 到底反甚麼
記者 陳祥豪 報導 2014/03/30
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聲浪隨著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於三月十八日占領立法院之後聲名大噪,這個舉動也讓全國民眾正視這個即將通過的「服貿協定」到底是不是我們想要的。
政府做了甚麼
國民黨立委兼內政委員會召集人張慶忠,在三月十七日的內政委員會會議上,趁亂宣布將服務貿易協定送院會存查,此舉引發大批抗議民眾的不滿,並批評這個「三十秒通過」的舉動根本是「黑箱作業」。
翌日傍晚,以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為主的研究生和大學生舉行了「守護民主之夜」的抗議晚會,晚會活動邀請各界人士演講,還有樂團表演和投影片等,但到了晚上九點,開始有四百人左右的學生突破立法院駐守警衛的防線,並占領議場。稍後立法院被佔領的消息在網路上如火如荼地傳開來,吸引更多學生北上支援,在立法院外圍形成靜坐抗議人潮。
占領立法院的新聞傳開來之後,一般人才開始注意到學生們為什麼衝進立法院、才開始試著了解甚麼是服貿、才開始思考,如果服貿通過了會對臺灣人民、對自己有甚麼影響。
學生到底要甚麼
從佔領立法院之後,主要領導的學生們開始向政府提出訴求,從最早的要求逐條審查、退回到委員會等,隨著事件發展,學生們的訴求才漸漸趨於成熟堅定。不過因為一開始並未整理出統一的說法,使得現場媒體和部分民眾搞不清楚學生的訴求,甚至在總統馬英九召開記者會之後,認為政府已經回應學生訴求,為何仍不滿足?
目前佔領立院的學生們最主要的兩個訴求。(圖片來源/陳祥豪製)
一開始學生要求將服務貿易協定在院會內逐條審查,後來發現,其實逐條審查無法對內容造成改變,最終也只是一條條宣讀並通過。不過其實有爭議的部分是,對於陸資開放來台的程度需要進行重新評估再調整,因此後來「退回服貿」的口號,就是指要將此協定退回行政院重啟談判。
此外,學生們提出另一項立法的訴求,要求先設立兩岸協議監督機制,也就是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並表明了,在這個監督機制確立之前,不得討論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相關內容,更要求程序委員會排定議程,且朝野立委能夠承諾「同意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
議場內也新增了一幅全席次立委的看板,看板底下的空白則是讓立委簽名或留下建議,表示承諾學生們對監督機制立法的訴求。另外還製作了一個箱子,要承諾的立委以個人身分投入承諾書,以表示誠意並對自己的行為背書,學生代表林飛帆說:「當這個箱子集滿的時候,就是我們可以準備買回家車票的時候。」
學生代表將一一向立委發送承諾書,並要求立委在看板上簽字同意。(照片來源/陳祥豪攝)
參與民眾多 意見難統合
雖然立法院外支援民眾人數很多,但隨著人數上升,不同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單就程序問題,就有人屬於「我反對黑箱,但不反對服貿」,認為服務貿易協定並沒有不好,只是程序上的非正當性,讓人覺得民主國家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恰當。濟南路上的非政府組織在投影幕上播映著社會不公義、中山南路正門外的政黨高聲呼喊馬英九下台、青島東路的學生們要求民主回歸,立法院的三面靜坐人群各有不同的目的,雖坐在同一塊土地上,但是基於不同立場,想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
另外也有一群人對靜坐的現場感到不認同,覺得靜坐現場的環境太過安逸,光憑這樣的作為無法達成讓政府重視的目標,而現場也多了許多來拍照打卡,儼如觀光客朝聖。一位從高雄上來聲援的陳同學說:「光坐著根本沒辦法解決事情。」他經歷了二十三日下午立院前的衝突,不但被擋下來還遭到現場靜坐的民眾噓聲四起,他失望地說:「我們都只是想要解決事情而已。」
然而這樣的意見就在稍晚的行政院外集結,一群學生效法當初闖入立法院的作法,打算攻佔行政院,不料在凌晨遭到鎮暴警察和高壓水車強迫驅離,造成民眾流血受傷,至今仍有人在醫院觀察。這個舉動立刻造成輿論撻伐聲浪,質疑警方執法過當。另外,警方在凌晨清場之前曾淨空所有媒體記者,讓人質疑有「先關燈、後打人」的嫌疑,雖然媒體無法蒐證,但是仍有許多民眾用隨身的裝置記錄下過程,散佈在網路上要大家知道真相,甚至引起網友發起募款購買蘋果日報、紐約時報國際版和自由時報的頭版,要讓暴力鎮壓的真相公諸於世。
圖左為刊登於New York Times 的全版廣告,圖右則是國內的。(圖片來源/陳祥豪製)
雖然暴力衝突增加了國際對於臺灣學生運動的曝光度,讓活動的熱度增加不少,但是大家都不免認為這樣的代價太過慘痛,同時也讓在立院外靜坐的民眾認清他們正在面對的政府。
無數的面孔下 是一個理念
即使每個人採取的方式不同,或懷抱各自的想法走上街頭,在場的參與民眾願意放下自己的身份到場靜坐,甚至露宿街頭,就是一種對公共議題的積極參與。無法到場的人也慷慨解囊,供應大量物資,希望能做抗議群眾的後盾,付出一己之力同時也能幫助他人。
儘管每個人各執不同標語,但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愛是共同的。(照片來源/新唐人)
即使在短時間內,這個社會運動無法收尾,可是這場運動讓臺灣人民看見自己不同的一面、如出一轍的團結。在無數話題如太陽餅、香蕉和鹿茸之下,台灣人民必須真正面對眼前所看到的問題,正視這個服貿協定會造成如何的衝擊。
也許要別人替自己發聲很輕鬆容易,到現場坐著時間到了就領物資也很愜意,然而當每個人對議題都有第一手了解,而不是假別人之手餵養資訊,並誠懇地表達自己對於議題的想法,這才是這個社會對人民的訴求。
![]() |
記者 陳祥豪
民國八十二年生於港都高雄, 從小喜繪畫,曾學習美術, 熱愛文字和閱讀,認為文字是強大並無可取代的, 就讀傳播與科技系後尤其體認媒體的強大力量。 興趣廣泛;喜歡攝影和觀賞各類影像、聆聽各類型音樂,癡情棒球。 喜歡藝文展演活動,關心社會是因為覺得憑甚麼人可以欺負別人。 喜歡汲取生活中的片段和不停思考和與自己辯證。 暑假去過一趟美國,三個月,至此才知道旅行之於人生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