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出版 ZINE替自我發聲
個人出版 ZINE替自我發聲
記者 王怡方 報導 2014/03/30
像書卻又不全然是書,作者與讀者赤裸裸的對話,這類小書冊被人們喚做「ZINE」,一般在獨立書店或咖啡廳的小角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充滿表達的時代產物
ZINE是Magazine(雜誌)的縮寫,與雜誌內容包羅萬象的特性相同,但它不一定是固定出刊的冊子,可以是劇本、插畫繪本等等。回溯ZINE的發展,從十八世紀的歐洲開始,因印刷術興起而帶動市井小民的發聲風潮,再到法國大革命時的宣傳品。
二十世紀初期,ZINE搖身一變成為當時美國科幻小說的「同人誌」,透過小說迷的二度創作下,滿載創意,但特色為非大量印刷,以同好間分享、交流為主。隨著時光推移,ZINE並沒有被人們忘記它「有話直說」的特性,一九七○年代,龐克文化興起,反社會的相關批判透過ZINE傳播著,似是又回到了最初始替人代言,傳遞理念的樣貌。
簡單來說,ZINE一直承載著人們某種意念,或是狂想,更是較為少量發行、無商業訴求的媒介,流傳至當代,可說它總括著各式各樣的獨立出版刊物。以揮灑想法為基礎,不限定表現形式、內容,基本上沒有框架的限制,使創作者能夠完完全全做自己,將想法傳達出去,深受藝術創作者喜愛,越來越多人投入此項創作之中,使其成為另一種個人創作舞台。
用攝影照片組織成一本ZINE也未嘗不可。(照片來源/No.Zine)
文青風起 概念第一
ZINE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對台灣來說這彷彿是新鮮的「玩意兒」,這股風潮近年才吹起,搭乘藝文展覽、文創類相關推廣之便,漸漸被民眾所熟知。
此類出版冊刊一眼望去便能充分感受到別於其他暢銷書的那份樸質,因為每個細節皆由創作者經手,沒有編輯能在成書過程裡刪修內容、或是時不時來場磨人心智的理念辯論。重要至概念表達方式,瑣碎到印刷材質、字體大小,無一莫不貼近未過份雕琢的本心。
觸碰書頁的同時,如同創作者站在前頭與之對話,聊些他從生活中所感知到的人事時地物。用閱讀的形式,靜靜地一對一,只有文青跟文青心靈或思想上的相遇,不大眾化也沒有沾染到商業誇大的煽色腥。
數位化時代 紙本依然王道
有些人擁有滿腹理想極欲傾吐,甚至是暢談一番,卻害怕遭到紙本輸出時那些「關主級」出版術語的強烈打擊,進而萌生退意。拜科技所賦予的一切方便,於手機使用的ZINE製作APP,讓完全不懂如何印刷裝訂的人也能快速製作屬於自己的ZINE。
不過,手機APP製作出的ZINE更強調一切從「簡」,頂多為長文一篇附有圖片及圖說,或是電子卡片,媒材形式多元且互動活潑生動。記錄生活的片段最後將其分享於社群網站上,所能承載的訊息量自然遠遠不及紙本,算是當中的小品,紙本依舊是ZINE的王道精神指標。
製作一本實體的ZINE,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難,因為它的形式太過自由,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書」為什麼一定是要用印的?網路上流傳著許多教人如何用紙、筆、剪刀、釘書機等文具「土法煉鋼」製作一本ZINE的影片,對此,深耕ZINE推廣的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在接受自由時報副刊採訪時,特別提到ZINE確實可用DIY方式完成,但兩者並不畫上等號。
運用常見的文具就能製作出最簡單的ZINE。(影片來源/Youtube)
「展」露光芒 小巧有藝思
在台灣,此類創作書冊才剛崛起,尚未邁入主流行列,一般大眾要接觸ZINE的管道,可以透過一些出版社或獨立書店舉辦的展覽更認識這種別具新意的媒材。
於三月九日落幕的「ZINE世代‧小誌革命」藝文展便是較為大型的例子,裡面有著來自台灣的三十五名創作者和日本的作品參展,並舉辦講座分享手作書的樂趣,來達到強化推廣效果。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作品,整齊地被陳列在展場之中,每本冊子都是不同的世界,部份藝術家的ZINE被放置在小小的展櫃,安靜地融入微型佈置後富饒巧思的空間裡,等待參觀者的閱覽,還有喜歡。
ZINE與佈置巧妙融合在一起,一個小展櫃就是塑造氛圍的舞台。(照片來源/FLiPER)
資訊紛雜時代,人們看膩繁複雕琢,流行風向漸漸偏移至「獨特」、「小眾品味」、「態度」之類的關鍵字詞。看似沒什麼的設計表相,藏著某些等待挖掘的巧思,這同時也是ZINE所擁有的屬性,藝術家們、喜愛創作的人在製作過程中投入這些元素,讓越是簡單的東西往往都不簡單。
喜歡的心情 ZINE的起點
坊間ZINE相關介紹書籍,或介紹文宣,提及其所帶來的文化風潮時,不約而同地會用感性的文字去描述它是怎麼樣的一個媒材管道。比方說,「手作的溫度」、「個人化的溝通方式」等等,不外乎提醒著人們,ZINE的從無到有皆出自人對於回歸樸實的喜愛。
懷抱著理想進而付出行動,選擇自我實現,參與每個細節,這是ZINE最動人、吸引人的地方,它隱隱傳播一種積極的正向能量。如果不夠喜愛一件事物,那怎會有興趣去接觸、甚至是透過它來代表自己與不認識、認識的人來場深度對談、分享日常?於是乎,一切歸諸於「有愛」。
自由的形式,多元的聲音是這個社會底下可貴的產物,每個人皆有發聲媒體的近用權利,ZINE提供了一個不同於部落格、臉書、報章雜誌投書等平台的發聲方式給人民參考。只是,它比起臉書、部落格這類能快速傳播訊息出去的網路平台傳播速度慢了些,從準備到完成所需耗費的時間也更長一點,還有受制於創作者本身的創作條件能力。
縱使外在條件、所需門檻或許高於其它方式,但撇開這些不談的話,它的優點仍是不少,像是實體書籍到目前仍無法被電子書完全取代一樣,存在感、直接的互動性是支撐實體書繼續流通的重要原因。ZINE做為非主流紙本刊物的一員,正等待台灣更多人投身其創作行列,使其蘊含的想法被看見、被感覺。
![]() |
記者 王怡方
終於來到了會被幼稚園孩童指著喊阿姨的年紀。得學會承擔更多事情。 對於不著邊際的事情常常手足無措,但卻往往做著那樣的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