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

探詢生命 老爹的足跡

對生命有懷疑時,「以後再說」是不是最好的選擇呢?

探詢生命 老爹的足跡

記者 張萬邦 文  2014/03/30

每當提起宗教,大多數人的回應往往是笑一笑,然後說:「唉呀!宗教都是勸人向善的嘛!聽起來都很不錯,有機會有時間我再來認識。」也有許多人對宗教並不甚了解:「就陪著父母一起拜阿!幹嘛問那麼多?有拜有保佑阿!」對許多人來說,活在當下才是重點,探討這種抽象又不實際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

但是這個看似「毫無意義的問題」,在老爹眼中的意義可是非比尋常!
 

天生逆向 開啟尋宗之旅

老爹生在一個傳統的台灣家庭,爺爺奶奶都是務實的公務員,從小就教導他們三兄弟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要整天胡思亂想。老大老二很是順服,但老三就不一樣了,表面上也是滿聽話的,但天生喜歡懷疑的個性和腦子裡的天馬行空,可就不是嚴厲的家規可以拘束的。

這個老三就是老爹,建中畢業的他在大家眼中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照理來說應該是不會有甚麼太大的煩惱,但有一個問題卻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生命的意義究竟是甚麼?人為什麼要活著?人死後如果燒掉就沒了,那到底幹嘛要活著?

台灣人非常忌諱討論死亡,即使知道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仍然會想盡辦法避而不談,而爺爺奶奶正是用這種態度去回應老爹,不是聽爺爺怒罵:「呸呸呸!別觸我眉頭!」就是給奶奶教訓:「小孩子問那麼多幹嘛?功課寫完了沒?」

面對這樣的回應,老爹很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國父曾說過:「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問題是,如果人死了就甚麼都沒了,那服務又有什麼用處?去區別好人和壞人又有甚麼意義?又如果,死後真的有天堂和地獄怎麼辦?如果人死後並不是化為烏有怎麼辦?

就是這種質疑的精神,讓我老爸踏上了覓「宗」之旅。
 

佛道雖親 亦非吾喜

老爹向來對佛教和道教感興趣,一方面因為這是台灣的主要宗教,另一方面則是文化的相似性,不管是神話故事或是廟會習俗,都讓他備感親切,直至今日,每當全家經過寺廟時,老爹還是會忍不住跑到寺廟裡,研究該廟的主神為何,對廟的座落方位和設計原因滔滔不絕一番。也因為這份對生命探詢的熱誠,在聽講傳說故事之餘,老爹開始對佛道兩教做更深入的研究。


古老的廟宇至今仍是老爹喜愛造訪之處。
(照片來源/張萬邦提供)

但探討愈深,愈發現佛道所宣揚的教義並沒有辦法對生命的起源提出合理的解釋,而其中的世界觀也與現實世界有非常大的落差。更令老爹不能信服的是,明明是兩個體系的宗教,為什麼混在一起一樣可以被大家所接受,中華文化的兼愛包容也未免太超過了吧!

失望的老爹將目標轉向科學研究所得的產物:進化論。
 

進化退化 歸向洋教

由達爾文所提出的進化論,在近年來成為科普的知識和標準,也成為解釋這個世界成因的主流學說。理科出生的老爹開始對進化論產生了無比的熱衷,也認為這是對世界與生命的最佳解答。

那時適逢老爹出國留學,因緣際會下接觸到美國的華人教會。好辯又愛找碴的他,總是用進化論中各種對生命起源的解釋,去攻擊和質問教會的牧師。令老爹感到驚訝的是,牧師總是能用更清晰的邏輯去用創造論擊破進化論的各個觀點,讓老爹戰得手忙腳亂。


進化論其實有許多世界的現象是無法解釋的。(圖片來源/ZOL

當然,老爹可不是一個肯乖乖束手就擒之輩,他發揮他科學研究的精神,試圖力挽狂瀾。可惜的是,隨著老爹科學根基紮得更深,他發現進化論的破綻百出。不管是宇宙大爆炸,有機體的胺基酸,時間的起始,都不能被進化論合理的解釋,反倒老爹以往最看不起的基督教,對世界的詮釋讓他啞口無言。最後,老爹在百般無奈下,承認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位神創造了宇宙,並賦予生命意義。

於是,向來視基督教為邪惡洋人侵略殖民工具的老爹,成為了一名基督徒。
 

自由選擇 自己承擔

二十多年來,老爹的信仰從未改變,有時候我問老爹,為甚麼能這麼篤定基督教就是真理,老爹總是回答:「因為基督教不管是解釋生命、世界甚至人生存在的價值,都是最能讓我信服的。」我常忍不住追問:「但要是信錯了怎麼辦?」老爹笑著說:「任何信仰,都有無法解釋的地方;再說,如果一位神能夠被科學和純理性給解釋的話,或許祂就不是神了。所以,我最後也只能憑信心相信。」

在老爹的想法裡,其實任何對生命的詮釋都是一種信仰,進化論也是一種信仰,因為支持這個理論的人相信有一天進化論無法被解釋的疑點會被解釋;同樣地,相信「死後化為烏有」或是「以後再說」,也是一種信仰,持這樣觀點的人,相信死後真的就像燈熄了一般化為虛無,相信在「以後」就會了解生命的意義。因此,不管人選擇了相信什麼,他都必須面對若是他信仰錯誤所必須去承擔的後果。

 

終要面對 提前預備

爺爺在八十多歲時,因為一次小感冒,最後引發肺衰竭。生前從不願談論死亡的他,在老爹探視時,真實地表現出他對死亡的恐懼和害怕,而老爹能做的,就只是幫爺爺祈禱。


許多人在生命走到最後才開始省思人生的意義。(圖片來源/張萬邦提供)

「世界上很多事是很急迫但不重要的,也有些事是不急迫但很重要的。」老爹時常會很感嘆地跟我說:「當你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時,其實你做什麼都很無感,很無力,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為何而戰。」

老實講,這種感覺我在高中就感受到了,每天繁重的讀書和考試,讓我無法好好思考人生的價值為何;然而到了大學以後,生活被各樣的事物填滿,又懶得去尋找人生的意義。每天翹課睡覺,營隊一個接著一個地辦,以這種假熱血之名的無限迴圈主導著我的生活,但覺人生之空虛,莫過於此!

老爹也曾是個迷惘的年輕人,但他對生命提出質疑,得到他覺得滿意的解答。如今,我可以繼續選擇相信「以後再說啦,不急不急」,又或者是,步上老爹的足跡,努力找出生命的意義。

記者 張萬邦
我是畢業於桃園高中的張萬邦,從小名字就經常被人說很難發音,但卻也沒有什麼綽號,直到買了HTC NEW ONE後,才開始有了ONE邦的暱稱。  目前身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的學生,非常喜愛追求刺激,喜歡冒險嘗試各種不同的新奇事物,也因此造就了天馬行空,不愛受拘束的思考模式。  
記者 張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