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汗水 荊棘路與籃球夢
揮灑汗水 荊棘路與籃球夢
記者 柯惠文 文 2014/03/30
面對敵隊的起鬨與噓聲,罰球線上的球員往往承受莫大壓力,但若成功克服心理恐懼,那麼無論在場上或是在場外,都將無所畏懼。【罰球線上】是由導演瓦德.西瑞德執導的紀錄片,主角是西雅圖羅斯福的女子籃球隊。此部記錄片的拍攝期長達七年,深刻紀錄練習過程中的淚水與汗水,讓觀眾不只看見球員在場上的精湛球技,更看見她們在背後的努力。
谷底反彈 練兵有成
羅斯福女籃成立之初沒沒無聞,甚至連隊員都不知道這個球隊成立的原因,直到教練比爾.瑞斯勒接掌兵符之後,成績扶搖直上,一路打進高中錦標賽,更進一步挑戰州冠軍。比爾擔任球隊教練的七年間,球員新舊交替,球隊組成不斷改變,唯一沒有改變的只有教練。
比爾羅斯勒是羅斯福女籃的教練,在他接下兵符後女籃的戰績提升不少。
(照片來源/開眼電影)
比爾教練是整部影片的核心之一,他原本只是一個大學財務教授,因緣際會接下教練的職務。不同於其他教練反覆說明進攻方式,比爾要求球員在球場上盡力地「跑」。一場球賽總共四十分鐘,教練要求隊員在球賽結束前三十二分鐘盡力防守對方的進攻,比爾認為只要體能贏過對手,就算球技不如人,最終也能奪下勝利。
影片中的各式短跑訓練和二○○五年出品的劇情片【卡特教頭】如出一轍,但比爾不像卡特那般教導球員球場上的戰術,他希望能加強她們的基本體能訓練,將這些基本訓練昇華成在場上面對敵手的自然反應,球員擁有最本能的進攻,對手就無法猜測他們的球路。
挫折與回頭 光環依舊
美國電影常常出現青少年「浪子回頭」的劇情,也在【罰球線上】真實上演。紀錄片中另外一個主線是隊員達娜麗亞羅素,導演在她走進球場的剎那,就把這部影片的重心轉移到她身上。
達娜麗亞在球場上無疑是天身好手,但同時她也面臨許多挫折。第一個挫折落在種族的問題,羅斯福高中是以白人為主的學校,而身為黑人的達娜麗亞常常面臨同學的調侃,就連比賽時也曾發生場外觀眾對她投擲寶特瓶等事件,這些事件成為未爆彈在達娜麗亞心中隱隱作痛。
達娜麗亞高三那年,面對爭奪州冠軍的失敗,她無預警地退學,且發現自己懷有身孕。教練比爾一度以為她的籃球生涯就此畫下句點,但在她產女之後,為了帶給女兒更好的生活,她決定重返校園、重返籃球場。
達娜麗亞的籃球路並不順遂,但她沒有氣餒,選擇勇於面對。(照片來源/開眼電影)
事與願違的是西雅圖委員會先以「退學」緣故禁止她打球,同時華盛頓校際活動委員會(Washington Interscholastic Activities Association,以下簡稱WIAA),表示學生只能出賽四年,然而達娜麗亞已是第五年出賽,WIAA在訴訟往返中威脅著將讓比賽無效。面對這些威脅,全隊仍然力挺達娜麗亞上場。冠軍賽僅剩1.9秒時,她站在罰球線上穩穩地投出她高中生涯最後一顆球,緊接而來的是全場滔天的歡呼聲。西雅圖羅斯福女子籃球隊,在七年的努力後,終於拿下首座州冠軍。
女孩揮灑汗水 無懼外界眼光
【罰球線上】不同於以往以男籃作為主題的電影,而選用女子籃球隊為故事的主角,就可以看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抬頭。導演瓦德.西瑞德也在片中處處琢磨,以羅斯福女子籃球隊的沒沒無聞起頭,在中後段加入球賽觀眾隨機訪問的片段,球迷表示:「女籃比男籃更好看,因為她們用頭腦打球。」可見女籃在美國球壇的地位的逐漸攀升。
片中還簡介了女子籃球的起源,一開始醫生警告激烈運動會引起性疲勞,因此限制女生不能搶球、持球超過三秒、運球不能超過三次等規定。這些對女籃的規定,對比到現今男、女籃球規則同步可以發現,導演不直接點出女權提升與女籃直接的關係,而是巧妙運用規則的修訂讓觀眾發現其中的奧妙。
【罰球線上】以女籃作為紀錄片主題,也從籃球淵源點出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升。
(照片來源/開眼電影)
除了著墨於籃球場上女籃的劣勢外,導演也利用達娜麗亞的懷孕事件,點出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升。當時達娜麗亞懷孕引起社會相當大的輿論,導演在影片中甚至加入廣播元素,提供民眾發聲的管道。多數民眾與禁止達娜麗亞上場的WIAA立場相同,他們認為達娜麗亞必須待在家裡好好地相夫教子,而不是回到球場追逐她的夢想。但達娜麗亞打破了社會的刻板印象,她不但重新回到球場並拿下冠軍,還以優等成績從高中畢業,她向所有觀眾、球迷及那些不支持她的人證明,無論是籃球或是成績都無關乎性別,無關乎她是不是一個母親。
籃球紀錄片 熱血與感人
縱觀籃球紀錄片,一九九五年出品的【籃球夢】可謂是經典之作。故事描述兩個出生於貧民區的黑人小孩,希望能靠打球出人頭地、改善家中的經濟狀況。這個情節與訴求和【罰球線上】裡的達娜麗亞一模一樣,兩部電影的運鏡手法與描述方式也都相當雷同,但是【籃球夢】因為對象只有兩位主角,在情感琢磨上都能輕易地聚焦,並帶觀眾投入主角的情緒中。而【罰球線上】除了故事主線:教練與達娜麗亞外,還必須帶入羅斯福高中隊的七年歷史,主線太多的緣故,讓觀眾抓不清故事的推進,也較難掌握導演真正想呈現的重點。
【籃球夢】和【罰球線上】同為籃球紀錄片,在拍攝手法上偶有雷同。
(圖片來源/柯惠文製圖)
但是【罰球線上】在音樂上下了不少功夫,讓觀眾能很快地進入片中角色的情緒,例如籃球場上的快歌炒熱氣氛,或是贏球時搭配慢版的弦律音樂,都為影片加分不少。在畫面方面,導演考慮到比賽畫面往往大同小異,選擇在影片中運用教練的口述代替直接播放比賽影片,也會適時地搭配新聞畫面等,讓影片不至於枯燥乏味。
回歸於籃球紀錄片的本質,無非是想讓觀眾了解球員背後的辛酸故事。【罰球線上】利用短短的九十分鐘帶給觀眾近十年的歷史,讓觀眾了解在每個進球背後,需要多少磨練與挫折。站上罰球線上的每一刻,面對的往往不只有球場上的輸贏,還有觀眾無法預想到的場外壓力,包括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和社會給予的壓迫。這些片段都在電影結束後,帶給觀眾無限的省思與感慨並細細地回味著電影的情節。反觀球員,在觀眾離開電影院的剎那,這些片段仍持續推進,對他們來說,籃球就像地球,不會停止運作。
![]() |
記者 柯惠文
大家好,我是柯柯,名副其實的牙套妹。 覺得學習的速度遠遠比不上齒縫縮小的速度, 自己也遠遠比不上牙齦上骨釘的屹立不搖, 於是只能用一點搞怪還有百分之百牡羊座個性來面對洪水猛獸般變老的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