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

無關善惡 心靈扭曲

任何問題在他手裡都能迎刃而解的人氣教師,廣受學生、同事愛戴,如此完美的形象卻是他精心策劃的假象。

無關善惡 心靈扭曲

記者 林立真 文  2014/03/30

一所平凡無奇的私立高中裡有一名聰穎、帥氣,任何校園問題在他手裡都能迎刃而解的人氣教師,他不但廣受學生愛戴和崇拜,就連教職員也對他讚譽有加。如此完美的形象卻是他精心策劃及揣摩的假象,在他掌握人心與善於心理分析的過程中,學校和師生一步步走向他佈下的密網,最終演變成一齣血淋淋的慘劇。


《惡之教典》小說上下冊封面即流露出一股黑色氣息。(圖片來源/Jazmnf
 

善與惡的兩極端

《惡之教典》為日本恐怖推理小說家貴志祐介廣受好評之作,其書名即帶來有力的震撼與吸引,以一個「惡」字為首,直點出全書主軸為探討所謂的「惡」。作者以一名教師蓮實聖司為主角呈現此主題,藉由描述蓮實在學校中與師生的互動情形,帶出這名教師善良的表面下,隱藏著邪惡的真實面貌。

《惡之教典》整部作品分為上、下冊,上冊整本皆為鋪陳,以第三人稱側寫人氣英文教師蓮實深諳人心,以及其分析並操控師生心理的過程。作者貴智祐介經濟系畢業,卻能夠在書中詳熟地寫出心理學的理論和實作,深刻地描寫蓮實是如何將這些理論用來收買人心,也因此上冊款款的鋪陳絲毫不失精彩度。他對於揣摩人性的精準筆法,讓讀者一開始就跟著書裡的學生一同深深陷入蓮實的魅力之中。

蓮實這個角色同時表現出善與惡這兩個極端,形成一種不和諧的觀感。然而藉由蓮實對於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分析,與他每次看似立意美好的行動背後總隱含操控人心的一面,讀者開始看進蓮實的內心,發現這個充滿熱忱的完美教師,所有的行為都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著想。

作者安插了一個貫穿整部作品,也是看穿主角的角色,片桐怜花,用與生俱來的直覺唯一看透主角模擬營造的熱血教師。隨著片桐迥異的反應,從故事的開端即隱約帶出蓮實毫無瑕疵的善良反而令人不安,讀者在看到結局之後更能前後呼應,再回頭檢視便會發現上冊平淡的敘述可說是本書最精華的重點。


《惡之教典》翻拍成電影的劇照,直指出主角善惡雙面人的意象。(圖片來源/宅宅新聞
 

難以發現的反社會人格

恐怖或推理小說在日本十分普遍,甚至是到了過多的程度,《惡之教典》也不免俗地被認為只是搭上了這班順風車,在現今的文學環境中,難免會有了無新意的評價。然而實際讀完這部作品便會發現它雖有著恐怖推理或懸疑的包裝,內容探討的卻是心理疾病的發生及其影響。

《惡之教典》整體故事以教師蓮實在他所任職的高中瘋狂似的殺人行動為主線,實際上呈現給讀者的是蓮實這個角色神秘難解的內心世界,以及未被這社會重視的心理疾病,這些心理疾病往往因為缺乏治療而演變為嚴重的問題,這部作品談論的就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概況。

《惡之教典》對於反社會人格者、連續殺人與集體殺人有些許的剖析,都是設定主角蓮實自身對於心理學的瞭解而敘述出來,而蓮實不斷進行自我精神分析也是為了讓讀者進入他的內心,慢慢弄清殺人的真相。這同時也反映了目前社會上常見的變態殺人魔,小說是虛構的,但虛構的故事卻描述著真實的社會況狀,此即《惡之教典》的深意使其與大多推理小說作出區別。缺點在於他每個分析都略顯皮毛、點到為止,沒有更進一步的解構,讀者很難產生更深切的體會或共鳴。
 

校園議題 人心刻劃

《惡之教典》心理扭曲的教師與集體屠殺學生的設定使人不禁聯想到《大逃殺》的劇情,前者下冊幾乎完全描寫蓮實手持霰彈槍冷血殺戮學生的過程,與後者異曲同工詳述殺人的血腥歷程,然而《大逃殺》在這方面卻更勝一籌,藉由這場殺人遊戲凸顯出人性在面臨死亡的當下會有多麼醜陋;《惡之教典》這段血腥敘述僅讓人覺得是在製造娛樂效果,無須特意詳述也不會影響劇情的發展。唯幾段黑色幽默的諷刺為下冊扳回一城,比如臨死前還哭喊「東大」、自以為是英雄卻被反將一軍的學生。

作者貴治祐介用他擅長的人物側寫和心理分析,將每一個角色都賦予靈魂,僅管出場角色多不勝數,個性卻都十分鮮明獨特。由於他寫實的寫作風格,校園的真實面貌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而其勾勒的校園問題也躍然紙上,舉凡師生戀、性騷擾、霸凌至怪獸家長都穿插在故事中。這些值得討論的議題在本作中僅作為呈現主角蓮實認真並熱血解決的種種問題,沒有深入細談,為可惜之處。


《大逃殺》翻拍成電影,諷刺人性的劣性與猙獰。(照片來源/CinemaCafe
 

惡非惡 無視的悲痛

「沒有人比心理學家更好騙!」主角蓮實訕笑、不屑,似人非人,不擁有人類該具備的感情,並操控著人心。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精神狀況是本書要討論的最大重點,這一整齣看似荒謬又很實際的故事,拋給讀者一個大問題:一個人若是從最初就沒有「感情」,那他會怎樣與人互動和生存?

蓮實沒有人類與生俱來的感情,他在書中也自己敘述人類的心理劇有四種基本功能:情感、思維、知覺、直覺,而他天生感受力不足,僅能以模擬人類情感模式的方法來「創造情感」。整部作品寫盡他作惡多端,然而看完卻不會讓人對他感受到憤怒,他像是個沒有心的機器,用他帶有殘缺的心靈犯下不可原諒的罪行,最後只會讓人感覺蓮實只有可悲而非可恨,這種悲哀帶來的震撼力遠大於憤怒。

本作以一個惡字開頭,作為全書的文眼,但這個故事卻給世人所界定的「惡」一個大大的衝擊和推翻:蓮實並非惡,由於他並不存在感情,他也無從產生「惡意」。忽視了這些潛藏著的精神疾病患者,帶著有色鏡片來觀看這些病患的人們,才是真正惡的根源。這無論是在日本或台灣社會,都是很普遍會產生的現象,而人們往往選擇逃避或歧視這些病患,造成問題到最後都是悲劇收場。


【刑法第三十九條】內容敘述精神疾病即可免罪的法條爭議。
(照片來源/
ブタネコのトラウマ

「每一個人都多多少少有一點精神疾病。」這是在電影【刑法第三十九條】中一個角色說的話,這或許告誡了社會,不要輕忽了精神疾病對每個人的影響,它的發生隨處可見。而《惡之教典》的老師蓮實也可能活生生存在於真實世界的各處,他也數度勾起心中那塊未曾使用的情感,然而人心的黑暗卻讓他成為這場悲劇的主角。

記者 林立真
雨水連綿的濕潤土地,纍纍果實與金黃稻禾,孕育一顆好奇的心,試圖竭盡一生、用盡感官接收世界。翩翩來到風的國度,那是空氣與水的交融,暴風雨後萬物新生,在嫩綠的心田。文字是那每根稻穗、點點穀麥,文學是暴風雨後綠芽徜徉的田地。而我只是一介小農,一點一滴鋤著。
記者 林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