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圖文/ 盧沛樺 2007/12/23
究竟是草莓族不堪一擊,還是當今教改制度仍發展不完善,升學主義依舊在其中攪和?
這個月的13號清晨,房門傳來一陣急促的敲擊聲,好夢正甜的自己打算抓起棉被蒙頭蓋住,準備來個「充耳不聞」;未料,竟傳來宿舍阿姨的嚷嚷:「出事了!」原來,一名大二學妹疑似因課業壓力想不開,跳樓輕生。
求學大半個年頭,自己的青春似乎也在無止盡的書海中蹉跎;作家游乾桂曾說:「讀書的背後是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尋夢。」解析其意,也許讀書只是一條捷徑、一項工具,藉由這樣的過程「築夢」,進而「逐夢」。只不過,填鴨式的教育─即便教改一而再,再而三的大聲疾呼,基於升學主義的目的,芸芸眾「生」變得只在追求「第一名」,純粹的頭銜,而非實力與能耐,也非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不禁感到好奇,古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不是早就預示,生命比起功成名就,是毫無價值的呢?
|
「疑課業壓力 交大…」尋常的標題,然而,發生在自己身邊,不禁令人毛骨悚然。甫過大學新鮮人的青澀標記,她,毅然縱身而下;無論是對他人抄襲的義憤填膺,還是為自己不能名列前茅而生愧意,年紀輕輕,已為人生烙下結局。
|
![]()
|
桌上滿滿的書籍,行事曆上做不完的事情,大學生的日記,滿載無奈與「爆肝」的字跡……試問,何時可以休息?
|
![]() ![]() |
「全國第一,兩岸三地第二…」、「Nobody Can Top Us」,小小的校園裡,到處是交大的偉大事蹟,處處宣示著交大人的傑出與優異;然而,這股砥礪眾人力爭上游的積極,是不是一種壓力?
|
![]() |
![]() |
![]() |
![]() |
國立大學的聲譽,使台北街頭補習班處處林立,除了公車牌上的「劉毅」、還有大東海、學盟,與隱身便當、飲料店裡的儒林…,小孩,變成補習的機器?!
![]() |
![]() |
補習班裡,氣壓與冷氣一樣低;聯考的壓力,讓年輕氣勢的小孩聚在一起,或讀書,或小憩,再多的精力,一絲不剩的投注在日光燈的空間裡。
|
大紅榜單的肯定,從北一推甄進北醫,學生好不歡喜,家長好不高興,補習班可謂雙贏:賺了金子,得到裡子;只是,史沛青,你真讀得高興?
|
![]() |
![]() |
![]() |
記者 盧沛樺
盧沛樺 lovelove3forever@hotmail.com 愛鑽牛角尖地看問題,一向是我無法戒掉的壞習慣。總是在看見一件事物的表像後,開始思索其後面的寓意,卻又大多都投以悲觀的眼光,彷彿這世界有太多不公不義……,事實上,別人總是說我:「想太多」。 儘管所學是典型的傳播相關的知識體系,但我對於「社會學」的興趣卻不下於此。每當我仔細觀察人生百態以及社會現象,然後試著推敲與類比社會學大師的經典,總是能發現:無論時、空如何巨變,社會學大師就像參悟世事一般,字字句句為當代社會下了最精闢的注解。正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一樣喜歡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看事件發生/存在的前因後果,試著從經典找出予以解釋的理由。 也許我並不熱愛寫作,但卻有支持我勤快寫作的理由,那便是檢視社會學理論與當代的關係,以及此過程中,我彷彿被醍醐灌頂的學習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