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天使 掀全球另類風潮
地獄天使 掀全球另類風潮
記者 陳聖文 文 2014/04/06
隆重磅礡的管弦樂開場,緊接著一個低沉迷離的復古聲線跟進,而畫面裡雍容華貴卻孤獨的女王坐鎮在天堂般的羅馬尼亞城堡裡,兩側還躺了隻老虎,似乎象徵著某種不可言喻的危險與激情。
〈Born To Die〉敞開了Lana通往主流音樂之路的大門。(影片來源/Youtube)
這是來自於二○一二年全球專輯銷量第四位的Lana Del Rey,她以復古風情嗓音,搭上充滿電影畫面的歌曲創作,成為當年最具突破的另類風潮代表。〈Born To Die〉這首單曲敞開了Lana通往主流音樂之路的大門,也為全球音樂市場注入了一股前所未見的獨特風格。
改名換唱腔 浴火重生
Lana曾經以藝名Lizzy Grant發行過一張專輯,雖然當時的部分歌曲已經擁有後續作品中慵懶、嘻哈風味以及畫面感的雛形,但因為定位曖昧不明導致初試啼聲即宣告慘敗作收。
面對處女航失利,Lana依舊創作不停歇,也陸續放上自己的作品到網路上,甚至自己錄製音樂錄影帶。其中憂鬱柔情的現代成人抒情曲目〈Video Games〉出乎意料地受到網民極力愛戴,並口耳相傳,讓她接二連三獲得至高榮耀的獎項,包括Q Awards、英國作曲家協會音樂獎以及全英音樂獎。最重要的是,一紙唱片合約。
現代成人抒情曲目〈Video Games〉受到網民極力愛戴。(影片來源/Youtube)
二○一二年《Born To Die》專輯發行,Lizzy Grant徹底以Lana Del Rey身分浴火重生,並釋放多首排行金曲,包括以紙醉金迷的嘻哈節奏包覆情愛與愛國情操的〈National Anthem〉還有曲調傷心欲絕,抒寫自己過往與同性友人關係的〈Summertime Sadness〉,此單曲後來更因為法國DJ Cedric Gervais的混音而讓原本在美國單曲市場打不出傲人成績的Lana拿下第一支告示牌前十名的單曲。
相較於多首膾炙人口的低沉聲線作品,其實Lana在早期的唱腔明顯高亢許多,但因為性別關係,加上甜美的外貌,她認為降低聲線才能讓大眾以專業音樂人的身分看待她,而不是個依賴外貌或是一些無足輕重口水歌曲的藝人。這多少突顯Lana潛藏的女性主義還有她希望營造出來的風格,黑幫版本的Nancy Sinatra,帶點五、六○年代的美國復古、率性。
現場演唱 荒腔走板
謬思女神似乎隨時附著的Lana是個優秀的詞曲創作家,但歌手的身分卻不為所有人看好。
在Lana登上【周六夜現場】宣傳時,其所演唱的〈Video Game〉堪稱該節目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演出。相對於音樂錄影帶裡營造出來得神祕復古、往日情懷的優雅浪漫,以及她低沉唱腔的靈魂繚繞,這次的現場表現讓樂評希望她專注於創作,歌手夢可以暫罷了。
Lana現場演唱時,喜愛如走鋼索般地去拉扯唱腔來呈現她內心的炙熱高昂。
(圖片來源/portable.tv)
但是仔細觀察她的現場表現,會發現她那些所謂荒腔走板的唱法,其實是根據她心靈的感受而去表現的。不同於唱將級歌手習慣在現場表現地與專輯的編曲、唱法一致,Lana反倒喜愛如走鋼索般地拉扯她的唱腔來呈現她內心的炙熱高昂與對歌詞的共鳴。雖然這樣的演繹方式會讓初步認識她的閱聽群眾退避三舍,但久而久之,這樣的表現方法如毒品般的誘人,吸引了一群死忠的另類風格上癮者。
優雅低頻聲線間比較
觀看當今音樂市場是頗難找到與Lana如出一轍的歌手類型,但同為另類優雅的曲風倒是有幾組歌手樂團可以相提並論。第一個就是連續在二○一一年與二○一二年稱霸全球唱片銷售的Adele,除了兩人知名度差不多在同時擴展開來,也因為兩人的低音皆渾厚迷人,所以時常被相互比較,甚至在Adele演唱龐德電影主題曲〈Skyfall〉之後,也有一股希望Lana是下次龐德電影主題曲演唱人的呼聲。只可惜在整體演唱表現上,Lana還是略差一籌。
優雅低頻間的才女較量圖。(圖片來源/陳聖文製)
Florence + The Machine與London Grammar這兩組由女主唱領頭,擁有靈魂聲線,卻同時具有爆發力衝突風格的硬地樂團,也因成人抒情曲風部分的絲絨情感相當,時常吸引喜愛Lana風格的樂迷。
另外Lana歌曲中的狂野與瀟灑如〈Diet Mountain Dew〉或是〈Cola〉,也讓人聯想到已故才女Amy Winehouse的狂放不羈,只是Lana在對待歌迷媒體方面是親切了不少,也不會喝得爛醉後上台演唱而被觀眾噓聲下台。
情愛歌曲潛藏人生價值
Lana的單曲雖然八九不離情愛,卻因為作品裡深具濃烈的畫面感,總是昇華了歌曲的華麗層次。除此之外,在這些情愛歌曲背後,其實也潛藏了Lana的人生觀。
舉〈Born To Die〉為例,表面上唱得是陳腔濫調的為愛瘋狂,奮不顧身,頂多是加了一點黑幫俗套的劇情,也就是戀情終究逃不掉伴侶血氣方剛所造就的悲劇完結,卻依舊愛得忘情。它同時也代表一種對野性生活的讚頌,一種生命就該縱身心之所向,才對得起人生的本質。在Lana的加值專輯主打〈Ride〉也擁有同樣的渴求,眷戀自由浪漫的愛情與生活,不分年齡,拋開現實細節與煩惱,只求往野性世界一路騁馳。
在看似單純的情愛歌曲背後,其實潛藏了Lana對於生命的看法。
(圖片來源/portable.tv)
Lana如今的成就說來神奇卻也有跡可循,其實她當初在創作《Born To Die》專輯時,很多靈感與故事是來自於過往放浪形骸的日子,尤其是十五歲那段沉迷酒精無可自拔的歲月。當時只有酒精能帶給她歡樂,很糜爛卻無法克制,直到父母送她到特殊學校才得以逐漸在正常的世界裡復甦過來。
那段日子很糟,但是她不後悔,酒精就是她的初戀,也是〈Born To Die〉實際抒寫對象與故事來源。經歷過那段風風雨雨,陰錯陽差地將她導向音樂之途,Lana也是爭氣地奮力創作。他人是成名後誤入歧途;她卻是先瀟灑走過一回地獄後,才化身為天使。
由Lana的成功例子可推究,時下的音樂環境不論是怎樣的次文化風格,只要歌詞能見其深刻文采或是真誠流露,編曲細膩琅琅上口,都能造成全球轟動,成就一種另類的主流。
在《Born To Die》後,Lana於主流界也有更積極的作為,包括兩首電影主題曲:【大亨小傳】的〈Young And Beautiful〉、【黑魔女:沉睡魔咒】的〈Once Upon A Dream〉皆頗受歡迎。
雖然成名如此,卻不教人擔心她之後的曲風會步上排行榜搖錢曲目的爛調。只因為她風格過於鮮明,那一抹低沉的柔情抑鬱、瀟灑的嘻哈節奏,以及不斷縈繞腦海的幫派電影畫面的音樂魔力。
![]() |
記者 陳聖文
Hello 我是Eddie 聖文 這輩子最喜愛音樂、愛還有玩樂, 喜好優游自在的生活並希望能讓日子充滿最愛的上述三元素。 雖然猶豫不決,但可以非常努力並帶著一點幸運來達到我想要的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