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電影大廣告 微時代產品
小電影大廣告 微時代產品
記者 陳彥文 文 2014/05/18
隨著科技進步,拍攝高畫質的影片早已不再是大型影視公司的專利,許多數位相機甚至手機都具有高畫質攝影的能力。以前許多對拍片有熱情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在器材門檻降低以後,紛紛成立影像工作室,以製作小成本的「微電影」為主。
「微電影」起源自二〇一〇年中國的一支汽車劇情式廣告,在正式播出之前,廠商為了宣傳效果,以宣傳電影的方式來廣告這部影片,因此有了「微電影」這個名稱,最初微電影只是短片的別稱,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微電影有了更完整的定義。
近來許多歌手的音樂錄影帶,也大量使用了微電影的手法,增加宣傳效果。
(照片來源/YAHOO名人娛樂)
親愛的 它把廣告變大了
二〇一〇年,中國出現了許多以「微」字開頭的詞彙,像是「微博」、「微小說」等等,而「微電影」來自二〇一〇年底的廣告「一觸即發。」當時為宣傳新推出的車款,邀請國際巨星吳彥祖拍攝廣告,雖然是廣告,但卻是以電影的規模來製作,因此在片中有許多電影才看得到的爆破、空拍、飛車追逐等鏡頭。如此龐大的製作規模,讓車商在廣告放映之前,便搭配更多「小」廣告來宣傳這支「大」廣告,並且跟上「微」字潮流,稱此片為第一部「微電影」。雖然這部片的製作並不像今日大多數的微電影一樣,以小成本製作,卻也為微電影定下一個重要的元素——觀看平台以行動平台為主。
微電影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只是一部長度較長的劇情式廣告,
請了香港知名演員吳彥祖擔綱演出。(圖片來源/南海網)
以行動平台為主要觀賞平台的概念則是來自法國影像論壇,二〇〇七年在第三屆口袋影展(Pocket Film Festival)中提出的理念。強調由於科技發展,人們生活中的螢幕從原本的電影、電視和電腦等三個螢幕加入了第四螢幕——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因此,微電影的製作必須要符合第四螢幕的特性來拍攝。
第四螢幕 微電影新架構
第四螢幕的特性不只是尺寸小這麼簡單,人們使用手機或是平板電腦時,通常是在通勤或是等待空檔等瑣碎的時間。而且,大多數人不會習慣將影片下載到行動裝置中,而是利用這些裝置的上網功能,直接透過網路視頻觀看。
因此,為符合這樣的觀看習慣,微電影通常會有幾個特性:長度短、影片時間短、特寫鏡頭多。故事的架構必須透過短時間內呈現,讓觀眾得以用來打發瑣碎的時間,而短時間的影片也代表著檔案較小,有利於速度相對於有線網路較慢的3G行動網路傳輸;在特寫鏡頭部分,畫面主題放大也是主要特徵,影片從電影轉到電視、電腦等平台,必須為該平台重新設計適合螢幕尺寸的拍攝方式。傳統電影用大螢幕播放,即使是遠景,也不至於看不清楚,但是同樣的畫面如果放置在手機上,遠景的畫面呈現便不甚理想。因此拍攝微電影時,以中景、特寫為主,減少遠景的使用。
微電影大多數長度不長,是現代人在多螢生活中打發時間的好方法。
(圖片來源/NownewsBlog畫新聞8News)
在這些特性之下,百度百科為微電影做了另一種定義:微時、微製作週期、微投資規模。這樣的定義,讓許多資本不雄厚的獨立影像工作室,也能自行製作微電影,或是與其他廠商合作,將商品置入微電影中,用低於廣告的製作成本,既能吸引觀眾目光,又能達到廣告的目的。
獨立製片夯 素人出頭
一般廣告為達到宣傳目的,通常會選擇有名氣的歌手、演員等明星藝人為主角拍攝。然而,微電影由於長度比廣告長,若是找明星演員,就必須花費更多的資金,對於資金通常不充裕的微電影拍攝團隊來說,是相當大的負擔。因此,大部份的微電影,通常會選擇二、三線藝人或是素人作為主要卡司,一方面讓藝人有機會來表現自己,另一方面,片酬相對較低反能將更多資金花費在影片質感上。
拜科技進步所賜,許多攝影器材不需花費大筆金額,就能拍出好萊塢電影般的效果,這也是獨立影像工作室,在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的原因之一。拍攝門檻降低的主要因素源自高畫質的錄影功能,從前動輒數十萬的攝影機,到現在便宜的入門單眼相機只需要兩萬元左右,就連學生都能負擔得起。
此外,輔助拍攝的器材也因為單眼相機的重量遠低於攝影機,而器材輕量化也使得價格變得較便宜,甚至有許多為單眼相機拍攝而發展出的新型器材,像是從前必須使用直升機才有辦法拍攝的空拍畫面,現在透過能夠載重的多軸遙控飛機就能達成,甚至能夠拍出比笨重的攝影機更棒的畫面。
透過輔助器材,即使是簡單的攝影設備(圖中使用智慧型手機作為拍攝器材)
也能拍出有如電影一般質感的畫面。
(圖片來源/Youtube影片
微電影 大困境
手機成為人類生活中的第四螢幕後,改變短片的拍攝型態,帶起微電影的發展;而拍攝門檻降低使得更多投入電影產業,小成本製作的微電影也提供一個舞台,讓非職業的演員得以一展長才。然而,微電影若要商業化地發展,則勢必要找到盈利的方式,數位時代最迫切要解決的盜版問題,或是網路平台觀看的收費議題,都是微電影走向商業必須面臨的困境。如果這些問題無法解決,那麼微電影終究只會是人們用來打發空閒時間的消遣,而無法像電影一樣成為工業化的娛樂產品。
![]() |
記者 陳彥文
我是陳彥文,有人叫我M文,我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旅行,希望以後可以無憂無慮的環遊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