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想像 上帝之子
超乎想像 上帝之子
記者 張萬邦 文 2014/05/18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基督宗教起源於猶太教,卻和猶太教的教義有天壤之別,關鍵就在於一個人的定位:耶穌。基督宗教認為耶穌就是神的兒子,為了拯救世人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猶太人卻認為耶穌妄稱神的名義,是一個自以為是的騙子。
電影【上帝之子】將耶穌的生平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藉由他的所為自己評斷,他究竟是不是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救世主」?
不符期待的救世主
【上帝之子】透過使徒約翰的視角,將耶穌從馬槽降生,傳教,到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的歷程呈現在觀眾眼前。記載耶穌生平的經卷總共有四部,分別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以及《約翰福音》(統稱四福音書),導演從各個經卷中擷取耶穌最著名的事蹟,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鋪陳出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原因。
【上帝之子】中飾演耶穌的Diogo Morgado被譽為最帥耶穌。(圖片來源/post-gazette)
整部影片的核心,說穿了就是耶穌。篤信耶和華的猶太人當時正被羅馬帝國所統治,因此非常期盼他們所信仰的神會派祂的兒子將他們從羅馬人手中拯救出來,但耶穌的形象和做為卻和他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耶穌並非一個雄壯威武的名門之後,反而是一個溫柔寬厚的木匠之子。導演藉由各個畫面中情緒的反差,突顯出耶穌行事的目的與人民的預期背道而馳;但同時也藉著耶穌與門徒的對話以及與法利賽人(當時猶太教的權威)的辯論點出,其實聖經中預言的救世主來到世界上並不是將猶太民族帶入另一個高峰,而是藉由他的死來完成神對人赦罪的救恩。從各個具有明示和暗示的對白中,導演很明確地想告訴觀眾:耶穌就是神的兒子。
背後意義 教徒才知道
由於【上帝之子】的腳本源自於聖經,因此必須對聖經中的四福音書有相當的了解,才能真正看懂劇情的走向。劇情中許多耶穌的所言所行,例如:阻止群眾用石頭打死妓女,回應是否向羅馬人繳稅一事,以及宣告聖殿將被摧毀等深具意涵的情節,對基督徒來說或許是再明瞭不過的事,但對非信徒而言,除了佩服耶穌的睿智外,可能會很納悶這些鏡頭所想表達的意義究竟為何?
對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因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口為數較廣,即使近年來有形式化的趨勢,也仍有一定的信仰比例。但對於台灣這個基督教人口比例不高的國家而言,除非閱讀過聖經的四福音書,否則要了解這樣的思維脈絡是相當困難的,也無怪此片的評價相當兩極。
兩個耶穌 兩種詮釋
除了【上帝之子】外,另一部與耶穌相關的好萊塢電影便是二〇〇四年由梅爾吉勃遜所執導的【受難記】,同樣也是描述耶穌的事蹟,但兩者的著眼點卻有所不同。
【上帝之子】一片主要在紀錄耶穌的一言一行並著墨在其面對不同挑戰的態度,較注重耶穌性格的描繪,而【受難記】則是把核心放在耶穌死前的心境變化,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過程。相較之下,【受難記】因為重點明確,導演有相當充裕的時間將故事的主架構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甚至還能再添加深具寓意的額外鏡頭,譬如透過撒旦見證整個受難過程,讓人從中更能深刻體會耶穌上十字架所展現的決心,而【上帝之子】將耶穌的一生濃縮在僅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之中,使許多情節的陳述非但不夠完整,甚至被模糊帶過,雖然電影中某些場面依舊深刻,但相較於【受難記】的明確定位還是稍遜一籌。
【受難記】畫面血腥的程度,令許多觀眾不敢恭維。(圖片來源/TGC)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受難記】是限制級的電影,因此拍攝的手法非常寫實,尤其是在羅馬人執行酷刑的部分,不管是用裝有倒鉤的鞭子鞭打耶穌,或是用粗大釘子插入手腕的畫面,都極其慘不賭,也讓許多人無法接受這種過於血腥的鏡頭。而【上帝之子】在受難過程的拍攝上,雖然同樣是依循聖經的敘述,但畫面的處理上卻相對乾淨許多,比較適合一般大眾觀看。
聖經題材 票房小確性
今年以聖經為題材的電影,除了【上帝之子】外,還有由金像影帝羅素克洛主演的【挪亞方舟】,這些電影藉著不同以往的呈現方式,再次將具有意涵的聖經故事搬上了好萊塢的大螢幕。
對於歐美國家而言,以往以聖經或以耶穌時代為背景所拍攝的電影不在少數,著名的【十誡】、【賓漢】等都是獲得佳評的聖經電影。製作這種電影的好處在於,背後廣大的基督宗教教徒支持,因此雖然票房或許不能夠比擬大卡司的動作特效片,卻還是能維持一定的基本盤。
但如前所述,近年來由於歐美基督教人口遞減,對聖經背景了解或感興趣的觀眾正在逐漸流失,因此,以聖經為題材的電影為了能更進一步觸及非教徒而不淪於老掉牙的傳教的性質,許多這類型的電影開始做出調整以符合觀眾的口味,如【挪亞方舟】即是一例,運用動畫特效營造出大洪水毀滅世界的壯闊,並將原始的故事做適度的延伸與轉化,讓故事中Biblical(泛指與聖經相關)的寓意更能適用在現代人身上。
【挪亞方舟】場面浩大,更運用許多好萊塢常用的特效。(圖片來源/parade)
耶穌是基督宗教中最重要的人物,歷來有不乏作品以他為題材,電影中亦有不同版本的詮釋,【上帝之子】運用更「好萊塢式」的拍攝手法,試圖將耶穌的真實身分和來到世界上的目的,公諸於世。
![]() |
記者 張萬邦
我是畢業於桃園高中的張萬邦,從小名字就經常被人說很難發音,但卻也沒有什麼綽號,直到買了HTC NEW ONE後,才開始有了ONE邦的暱稱。 目前身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的學生,非常喜愛追求刺激,喜歡冒險嘗試各種不同的新奇事物,也因此造就了天馬行空,不愛受拘束的思考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