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警訊 心理健康莫忽視
亮警訊 心理健康莫忽視
記者 林立真 報導 2014/05/18
(圖片來源/林立真製)
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數不斷攀升,其中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數亦節節高升,顯示國人心理健康的問題。另外,由於必須就診才能確定是否為身心障礙者,也表示患者願意就醫並接受治療的情形更為普遍。
台灣具兩條解釋慢性精神疾病的法源,一為《精神衛生法》,二則《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其中《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將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障礙程度分為極重度、重度、中度以及輕度,而台灣以中度居多。
二○○六年至二○一三年,八年內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佔總身心障礙人數的比例,有顯著的提升。從年齡層區分,可以發現大部分區間的人數無明顯的差異,大幅增加的區間只有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壯年人口部分。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梁珪瑜提及,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與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導致人數攀升的因素,這同時代表現今的社會觀念,較能接受精神疾病的治療。
而各縣市中慢性精神疾病人數比例最高的是花蓮縣的14.29%,梁珪瑜表示,這可能是社會漂流理論下,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為了治療,無法在城市生活與居住,只好選擇遷往鄉下。像花蓮、宜蘭等地區所設置的長期照護機構,也將影響患者處於這些地區的比例。
國人在工作、情感、經濟或社會上的壓力,皆使心理健康的素質降低,除了屬於腦部疾病的先天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俗稱精神分裂)和先天精神官能症,一些後天影響的精神官能症如憂鬱症、焦慮症、失眠等,也不斷增多,而且大多集中在中壯年人口。另外,治療與養護機構的設置與治療資源的分配也是重要的課題,皆是台灣目前應正視的問題。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 |
記者 林立真
雨水連綿的濕潤土地,纍纍果實與金黃稻禾,孕育一顆好奇的心,試圖竭盡一生、用盡感官接收世界。翩翩來到風的國度,那是空氣與水的交融,暴風雨後萬物新生,在嫩綠的心田。文字是那每根稻穗、點點穀麥,文學是暴風雨後綠芽徜徉的田地。而我只是一介小農,一點一滴鋤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