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漁業 招致自我毀滅
貪婪漁業 招致自我毀滅
記者 黃筱雯 文 2014/05/18
《獵殺海洋: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一書以曾經豐饒的海洋生態情景,對比人類漁業活動蓬勃發展後,海洋生物資源大幅減少的情形。藉此作家卡魯姆.羅伯茨提倡以設置海洋保留區來恢復海洋豐富的生機。
地理大發現 海洋危機來臨
作家卡魯姆.羅伯茨為了揭露海洋生態在人類漁業活動之下,從魚比水多的情景,衰變成資源崩潰狀態,因而創作海洋生態書籍《獵殺海洋: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以下簡稱《獵殺海洋》)一書。作家以俄國海洋探險隊登陸布滿海獺、海牛的白令島,揭開人類大量獵殺海洋生物的貪婪情形。地理大發現時代,水手們無須費力尋找,只要拿起魚叉隨意往因擁擠魚群而變得烏黑的海洋叉去,就能捕獲肥美鮮魚。然而,在人類漁業技術從魚叉、垂釣、陷阱,逐漸改進到大範圍的海底拖網後,海洋資源成長的速度遠比不上人類捕捉的速度,因此許多海洋生物不只數量減少、尺寸變小,甚至被列為瀕臨絕種物種,例如大西洋鱈魚。
《獵殺海洋》揭露人類如何貪婪地獵捕海洋生物。
(照片來源/黃筱雯攝)
除此之外,書中也提及自從發現新海域後,每當發現當地生物具有經濟利用價值,就會引發獵捕熱潮。海洋哺乳類動物,像是鯨魚、海牛、海獅及海狗等也難逃此趨勢,皆成為商業貨品的首要目標。這些海洋動物的油脂可以用來點亮燈火,其中海狗的毛皮細軟也能輸出至中國,利用價值很高。然而,往往在舊有資源減少後,轉而捕捉當地經濟價值較低的海洋生物,直到資源枯竭,探險隊又會開始尋找新漁場。在不斷地惡性循環下,全球可利用的海洋資源因此持續消耗減少。
雖然海獅的毛皮較為粗硬,不利運用,但仍難逃人類獲取其體內油脂的需求。
(照片來源/blacktomato)
人情味口吻 分析生硬議題
作者運用探險家故事作為開頭,以新奇的冒險吸引讀者。而這些故事是作者依據探險家航海日誌中所描述的情景為參考創作而來,並非憑空杜撰出來的故事情節。在吸引讀者的注意後,接著才帶出較為生硬的生態議題。作者在分析議題的過程中,也會穿插船長或探險家的紀錄,以及圖畫來說明當時海洋情景,除了能緩解嚴肅議題的乏味,還能將其中呈現的數據資料以較具人情味的口吻描述,讓讀者輕易了解海洋資源的差異。然而,針對相同議題時,雖然是不同人物的紀錄,卻多有相似之處,一再重複出現的情況,反而讓文章變得冗長,消耗讀者閱讀動力。
藉由圖畫輕易了解當時海洋生物的體積。
此圖為船員戲弄鯊魚的景象。
(圖片來源/《獵殺海洋》內頁)
結構上分為大航海時代的漁業行為、工業化後的海洋生態變化,以及最後對於衰竭情形提出的改善方法與佐證實例。在大航海時代章節中,大多以海洋物種作為劃分,以縱切面的方式呈現不同年代特定物種,因漁業活動增加而數量減少的實際情形。相較於大航海時代,工業化後的章節內容中,作者能取得的資料數據較為詳細明確,篇幅因而增加,顯得文章生硬許多。不過明確的資料讓整本書所要揭露的事實更具說服力。
海洋保育生物學家
《獵殺海洋》作者卡魯姆.羅伯茨從取得充分的航海日誌、相關學術研究的資料數據,以及對海洋保育區的緣起與成效相當了解,可以得知卡魯姆.羅伯茨已投入多年時間關注海洋生態。本身即是一位海洋保育生物學家,並在英國約克大學環境系任教,他致力於探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在二○一二年也曾出版《海洋生命》(暫譯)一書針對海洋遭受塑料汙染、浮油、冰層融化和珊瑚礁分解等現象影響進行詳細分析。曾經在加勒比海的聖路西亞研究海洋保育區成效,因此他也在《獵殺海洋》書末描述自己在聖路西亞海洋保育區的發現,並且大力提倡海洋保育區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獵殺海洋》作家卡魯姆.羅伯茨致力於海洋保育。(照片來源/TheGuardian)
海洋保育區 恢復大海資產
發現新大陸的目地從原先的宗教意義,在聽聞探險家的新奇故事後變質。每項探險家帶回的新發現,在引起商業野心人士的注意,都成為了有利可圖的新商機。卡魯姆.羅伯茨除了點出豐富海洋資源在毫無限制的漁業活動影響下快速衰減,不僅危害海洋生態系統,淨化水質、養分循環和碳儲存等功能也會隨之降低,間接造成全球環境變化。就如同此書的副標題「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闡述人類若長期忽視保育海洋生態系統,終究會將自己推向毀滅。
他也依據法國漁業科學家馬歇爾.艾胡貝爾曾經提出過的海洋保留區概念,提倡設置保留區。而這個想法的前提是海洋保留區內必須完全禁止漁業行為,當區域內生態恢復穩定後,其中過多的海洋生物會往外「溢出」,此時漁民就能在保留區外捕捉到尺寸更大、數量更多的魚、蝦、貝類。雖然在恢復過程中,可能需要十或二十年的時間,漁民也必定會抱持懷疑的態度,但相較於好幾世紀的資源消耗,如此的等待並不漫長。
臺灣是島嶼型國家,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同樣需要管理單位介入保護生態系統。目前已經設置共二十三處海洋保育區,其中又以東部最多,共有十二處。除了各個國家設置的海洋保育區,綠色和平組織在二○○六年時,即認為全球的海洋保育區應設在受最少保護的公海領域,才能逆轉過去漁業發展的不利影響,但現今尚未達成協議,並無實行。而海洋生命逝去的責任,仍然需要大家共同承擔、努力,才能達到恢復大海豐富資產。
臺灣海洋保育區分布,共計二十三處。(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
記者 黃筱雯
大家好,我是筱雯。 平常有機會就會參加童軍活動,卻是個害羞的人。 喜歡童軍活動裡彼此信任、互助,由衷開心的感覺。 希望這一年也能以同樣的開心心情完成喀報,還能甩掉害羞的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