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期

競速溜冰 場地滑輪面面觀

競速滑輪除了技術之外,在比賽時決定勝負的關鍵,就是滑輪場地的材質與跑道狀況,以及選手的輪胎。

競速溜冰 場地滑輪面面觀

記者 許祐嘉 文  2014/05/18

身為競速滑輪的選手,最希望做的,就是能在競賽跑道上超越所有的選手,享受把敵手甩在身體後的快感,最後以極大差距贏得冠軍。然而,要能在比賽中完成夢想,除了需要技術與平時的規律練習外,比賽時決定勝負的另外一個關鍵,就是滑輪場地的材質情況以及跑道狀況。
 

規格難界定 標準難統一

在現今的台灣,競速滑輪是一項較少人接觸的運動,而全台各地的速滑場地更是標準不一,沒有一個適用於各縣市選手的良好場地,每到舉辦比賽的前幾天,選手就需要先行到比賽場地適應,以免不熟悉場地狀況,在比賽中發生意外,因此,滑輪選手迫切地希望能有個切磋技術的良好場地。而在比賽中要發揮出百分之百的功力與技術,合格的標準場地就顯得更加重要,在不同的競賽項目下,選手就要有不同的場地加以配合。


台灣的競速滑輪場地多樣,選手須花較久時間適應場地。(圖片來源/許祐嘉製)

競速滑輪這個運動項目中,場地狀況五花八門。真正的國際標準速滑場地十分稀少,在台灣甚至沒有這種場地。標準速滑場地第一個要面對的挑戰就是規模。場地的跑道是一個長兩百公尺、寬六公尺的鍋子形狀場地,彎道上需要有坡度,而在跑道邊緣,必須要加裝壓克力防護板以及護欄以策安全。

速滑場地的標準材質也有規定,國際輪滑協會規定一座標準場地必須要塗上指定規格的油漆。原本的目的是希望統一各個場地的材質,方便讓滑輪選手不需花太多時間去適應,不過該油漆十分昂貴,以致於很多滑輪跑道並沒有這種材質的設計,取而代之的是相當多樣且品質與標準不一的水泥地、PU跑道材質、小石子混凝土等等,增加選手在使用上的困難度與心理障礙。這類防護措施不足的場地,讓選手無法正常發揮。


國際競速滑輪標準場地不易設立,室內場地尤其稀少。照片為德國的標準室內場地。
(照片來源/InlineTeamBrugge

室內場地由於建築設計問題,相較於室外標準場又更稀少。設計一個室內標準場需要考慮到屋頂樑柱的設計,樑柱設計不良,易使得選手在失控狀況下加速衝撞樑柱造成傷害。越多樑柱危險情況則越容易發生,但過少的樑柱則場地規模就會受限制,設計與建築成本亦會提高。
 

是軟還是硬 兩難抉擇

競速滑輪的比賽中,除了滑輪選手的技術與能力之外,還要將選手對該場地情況的適應程度考量進去。只有在最了解場地的情況下,才能找到最理想的路徑,在比賽時較有好表現。而滑輪選手雙腳底下裝置的滑輪,在比賽時將是滑輪裝備上最被重視的環節。輪子的素質好壞,將決定一個滑輪選手的技術是否能夠充分的發揮在比賽中。

滑輪材質的抓地力就是挑選輪子的優先考量。一般來說,適合製作滑輪的材質為一種被稱為「聚氨酯」的塑膠,又被稱為PU塑膠。PU塑膠透過不同的配方,可以調製出不同軟硬程度的輪子。輪子越軟的輪子抓地力就越好,發力也越容易。在彎道時也較不會因抓地力不足而失控打滑,造成摔倒的情況,抓地力越好越安全。不過在直線區段時會因與地面接觸過多而使得輪子的旋轉慣性很容易用完,造成加速程度不足,選手的速度較不容易被激發出來。而材質較硬的滑輪,則剛好與前者相反。硬性滑輪在直線區段上的轉動較軟性滑輪理想,不過在彎道卻比較抓不住地面,容易失足受傷。


競速滑輪輪子種類隨科技進步,不斷推陳出新,
國際標準規格難以統一。(圖片來源/
MPC

滑輪的軟硬程度,也跟選手在比賽時的姿勢有密切的關係。在直線區段時,滑輪選手大多雙腳正面衝刺,稱為直刃。直刃狀態下,硬質輪較能承受身體重量,也就是說輪胎與地板接觸面較少,摩擦力較小,較容易幫助選手做加速。不過在彎道區段,也因為質地較硬,輪子本身僅會有小幅度的彎曲,抓地力就會比較不足。反之,軟質輪在彎道彎曲程度較大,抓地力相對較高,但在直線區段也會因為重量關係,與地板的接觸面積較大,衝刺速度比硬質輪慢。

選手在各年齡所適應的輪子質地都不一。同一種規格的輪子不可能讓一個滑輪選手使用到滑輪生涯結束。在滑輪選手的生涯中,不同年齡的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尤其是雙腳部分。有經驗選手大多能知道在甚麼階段,應該要選擇甚麼樣的輪子,而這些經驗都要靠實地跑出來的身體感覺去決定。
 

滑輪無奧運 滑冰冬奧夯

競速滑輪這個運動項目,最早起源於發展許多年的競速滑冰,其中兩者的最大差異,是兩者過彎原理。競速滑輪選手在過彎時,身體的推力大於滑輪與地面的摩擦力時,就會產生打滑。競速滑冰則沒有這種障礙,滑冰選手的過彎姿勢越傾斜,則冰刀更易插入場地的冰雪中,增加越大的摩擦力。競速滑輪的限制更大於競速滑冰,舉凡滑輪的傾斜度、向心力、滑輪轉速與地板材質,都是選手過彎的障礙。比起競速滑冰,標準較統一,沒有摩擦力的障礙。


滑輪與滑冰在過彎方面的原理差異。(圖片來源/許祐嘉製)

現在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沒有競速滑輪的項目,若要成為奧運的競賽項目,競速滑輪必須要有統一的競賽場地規格與標準。不過即使場地規範能夠在各國間達成協定,輪子材質與規格也難以統一。世界各地的滑輪製造商都有各自的製造標準,每一個滑輪選手在每一個階段所使用的滑輪皆不同,身體的適應性也不一致。而滑輪的輪子隨著製造技術的進步,不斷有新的、更好溜的,以及更能同時提升抓地力與直線衝刺能力的輪子推陳出新,根本無法有統一標準。

由於競速滑輪沒有固定的場地,以及輪子的標準規定,以致於沒有辦法進入運動會的最高國際比賽。而反觀競速滑冰,由於冰刀的規格較好規定,選手也從練習時就被迫去適應國際規定的標準,競速滑冰因而早已能夠列為冬季奧運的競賽項目。

雖然競速滑輪不像競速滑冰有統一的標準與規格,但競速滑輪正因為這些限制而成為它有趣的地方。選手除了在比賽時衝刺、拚技巧,在場外也必須隨時動腦調整狀態與裝備,以便隨時都能達到顛峰。競速滑輪本身也擁有國際級的世界盃錦標賽,滑輪好手能透過這個競賽挑戰自己,衝破限制,並且將競速滑輪這項較為冷門的運動,藉著精彩的比賽與選手的表現,激起大眾的注意,進而推廣出去。

記者 許祐嘉
我是許祐嘉,可以叫我Yoga。喜歡當一個探險者,不攜帶地圖在迷路中找到樂趣。 也嚮往在誤打誤撞的人生中,可以找到刺激與感動。 很愛也很會回憶,總是忘不掉火車曾經走過的稻田。
記者 許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