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間的對話 《親愛的安德烈》
兩代間的對話 《親愛的安德烈》
文 陳貞儒 2008/03/09
![]() |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與其兒子的三十六封家書所集結而成的一本著作。 |
在不說話不行的這個世界,我們卻常常忘記要溝通,人與人之間缺乏了交流,便會漸行漸遠,即便是親人亦同。父母與子女間產生隔閡,導致親子問題始終存在於社會之中,連像龍應台這般有名氣的作家,在處理與兒子間的溝通問題時,也屢屢受挫,為了打破兩者間越來越冷漠的親子關係,龍應台開始與兒子通信,並將這三十六封家書集結成冊,《親愛的安德烈》就此誕生。
龍應台出生於民國四十年代的台灣,於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攻讀英美文學,其後在各國大學中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擔任漢語系教授時,龍應台於當地結婚,並與德國籍丈夫育有兩子。
2003年龍應台離婚後,她回到亞洲於香港、台灣等地任教,兩個兒子則跟著父親繼續住在德國。兩地相隔,使得龍應台與她的孩子之間,不僅存在一般親子即有的世代差異,更多了空間上的溝通阻礙,以及不同文化背景所生成的不同價值觀念。
三十六封家屬 搭起溝通的橋樑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龍應台發覺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她的兒子安德烈。為了重建兩人間的親密關係,彌合認知上的差異進而了解對方,龍應台邀約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沒想到這個專欄在天下雜誌刊出時,意外地受到歡迎,引起各界讀者的廣泛迴響,2007年年底甫出書,即成為當年度的暢銷書之一。
龍應台在書序中寫道:「我失去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安德烈。」
「叛逆期」是每個父母都害怕的名詞,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孩子的舉動,預測著那段不安分的時期什麼時候來臨,並開始思索當孩子打算「叛逆」的時候,該怎麼去對付他、抑止他。這樣的心態尤其常見於中國人身上,知名如龍應台亦是。從書中各封信件中都可以窺見,一個憂心忡忡的母親,如何擔心著兒子走向歧路,煩惱著孩子將來所要面臨的種種挑戰,卻又不敢大聲嚷嚷指揮,深怕自己的引領反而是揠苗助長,帶來反效果。
龍應台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說過:「一個人要成長,一定是往前走,我們作為上一代的,一定是看著孩子的背影。如果你對他的教育方式,是要求他轉過來用正面看你,那就表示他必須要用他的背看他的未來。」
當然安德烈是勇於直視前方的人,他願意承認自己的懦弱之處,願意批評社會上的不公理與不公義,相當獨立並且有見解。但正是這樣的西式作風,讓他對於母親的關心嗤之以鼻,還曾將之寫做Kitsch,即庸俗或俗濫之物。
經由一封封信件的來往,母親細細地述說她的成長背景,過去那不開化的、專制思想的童年,以及一直以來都追求密切的、群集的中國家庭,安德烈慢慢可以理解,也開始願意尊重這些觀念上的差異。不善於回應母親愛意的他,仍是寫出了對母親的感謝,並且將這三年來的聯繫,視為相當珍貴的記憶。
親情交流之外 定位自我價值
|
龍應台與安德烈,經由書信互相了解彼此。(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
只有親情上的交流,絕對不會讓這本書受到這麼大的迴響,龍應台與安德烈兩人的溝通,更存在著她們各自對於國家的認同問題、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以及對於大時代的感觸。這些因為不了解所提出的疑問,以及各自反思後所得到的回答,也是深深吸引讀者的地方。
龍應台在第一封信中,就直問安德烈:你們這一代關懷的是什麼?「定錨」的價值是什麼?而安德烈的回答是:「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阿,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遊戲,設定自己的對和錯的標準。一切都是小小的、個人的,因為,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再有『偉大』的任何特徵。」這正是現代年輕人的「困境」。
當缺少專制的政權時,就不需要再有人起身革命,當前人已經把路都鋪好了,後人就沒辦法繼續拓荒。《學運世代》這本書中,孫瑞穗說:「我們這一代,有個人特質被集體化的危機,而下一代有集體被個人化的趨勢。」在消費主義以及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年輕一代開始往內探索,尋找著所謂「多元」的意義。
但安德烈對於這一代「價值」的定義,並不僅到這裡為止,隨著時間及經歷的增加,他開始與自己原先的定義進行辯論。在看過一部反叛資本主義的德國電影後,安德烈反思著,這個社會真的不需要反叛了嗎?在各個國家內部,仍存在著貧富差距、種族歧視等問題,國際間也存在強國對於第三世界國家剝削的事件,在在都仍反映現代社會裡的不公義,這些都是新一代所必須要去關懷和反抗的地方。
除了兩人的通信,書中也收錄了相當多讀者給予兩人的回應,贊同書中讓她們感同身受、感動的地方。除了支持者的聲音,這本書也接納讀者反對的意見。有人去信指出,兩人對於香港「缺少咖啡館,缺少逗留文化,因此缺少文化」這樣的觀感,是不正確的。他表示中國文化本來就非產生於咖啡館,這是以歐美文化的標準來檢視漢文化,兩人所寫的文章讓他感到有著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並以文化之名,否定其他人的文化。
不可否認的,書中的文章的確都是「個人」的看法,也許在某些部分不夠宏觀,或者說存在著偏見,如龍應台於書中屢屢批判台灣的政治生態。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本來就是母親與兒子私密的對話,它所展示的重點,並非全是這些形式上的說辭與文字,而是母子兩人無所不談的情誼,兩代間互相了解的進程。看完這本書之後,不妨提起筆,給許久不曾好好閒聊的父母寫一封家書吧。
![]() |
記者 陳貞儒
姓名:陳貞儒 綽號:思奇 關心的議題:藝文活動、流行文化、社會公益、媒體現象。 經歷:交大客院金山面專題報導記者、台視節目部實習生、交大傳科系學會會長 專長領域:文字撰寫、攝影剪輯、影像後製處理、動畫製作等。 之一‧以前的夢想是當台灣第一位女總統,不過長大以後發現國家政治超乎我想象的麻煩,就此迅速打消念頭,反正人生還有很多樂事可以做,最好是一輩子都可以懶懶散散的,依照「天不從人願」的慣例,八成是不會實現。 之二‧總覺得世界上有很多問題存在,很想去改變,但是一介草民力量太渺小,加上懶(也許這是主因),好像什麼都無法改變一樣,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就會去看海賊王,我覺得魯夫可以給我力量。 之三‧立下志願不當記者,但諷刺的是好像不斷地作著新聞,不管以後會走上什麼樣的路,都還是先面對眼前的挑戰比較實際,謝謝觀賞。請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