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拜金女》拜金有理
《凡爾賽拜金女》拜金有理
文 謝甄芳 2008/03/09
![]() |
▲如同標語所描述:「天真浪漫到無知,拜金奢華到墮落,這一切,都不是她故意的」。 |
去年十月上映的《凡爾賽拜金女》一片,是由名女導演蘇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所執導,此片耗資四千萬美元,講究服裝場景,甚至獲得法國電影局同意得以進入凡爾賽宮實地取景拍攝,沒想到此片竟叫好不叫座,甚至在網路上引來一陣撻伐。
褒者讚揚其奢華絢麗的服裝場景,貶者批評劇情無聊貧乏,評論聲浪呈現兩極化反應。蘇菲亞會成為評論的焦點,或許部份源自其名導演父親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經典電影《教父》的導演。
過去蘇菲亞‧科波拉曾以《愛情不用翻譯》一作紅極一時,而這位新興女導演的特色,即是以女性的角度觀點來詮釋作品,當然《凡爾賽拜金女》也不例外。劇中女主角瑪莉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原本是眾所皆知,惡名昭彰的美麗法國皇后,不過此片以翻案手法重新詮釋,並以瑪莉安東尼為第一觀點敘事,背景音樂甚至大膽使用現代搖滾來穿插;或許正因如此,看似嶄新的視野、新手法,卻讓許多影評認為導演以和《愛情不用翻譯》類似的手法來處理此片。即使沒有看過《愛情不用翻譯》,單看《凡爾賽拜金女》也會發現許多問題存在。
瑪莉安東尼 惡名昭彰的美麗壞皇后?
故事一開始,14歲的奧地利公主瑪莉安東尼遠離維也納的皇宮家園,成為法皇太子路易十六的新娘,這場政治聯姻注定了瑪莉日後的生活方式和命運。成為太子妃的瑪莉,被迫褪去與奧地利有關的一切事物,包括她鍾愛的寵物和衣服,命運要她成為一位稱職的法國皇后。蘇菲亞‧科波拉強調了這一點,而且處理得極為成功──瑪莉來到凡爾賽之初確實是恭敬、順從並極力討好路易 十六。可是,皇室的生活並不是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公主那樣幸福美好;光是早晨的梳洗必須光著身子在眾多貴族夫人的圍觀下更衣,就連初夜有無行房也會成為宮裡茶餘飯後的焦點……,皇 宮的繁文縟節和苦悶生活對一個15、16歲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而言,是多麼殘酷,再加上路易十六的「性」趣缺缺,讓生性天真浪漫的瑪莉在失落失望之餘,開始將熱情轉移至紙醉金迷、華服 尚饗的物質世界裡,這是唯一能讓她逃離現實的地方。以全然女性角度切入的《凡爾賽拜金女》,凡是女性觀者應該都會燃起一股同理之心。拋下過去的成見,往瑪莉皇后那方站了過去,這是導演成功的地方,對於背負歷史罪名的瑪莉,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和袒護。
|
▲奢華浮誇的場景,巴洛克精神的極致。圖為瑪莉皇后沉浸在華服甜點的物質世界裡。 |
問題就在此,雖然蘇菲亞‧科波拉的袒護有理,但實際上卻有失平衡。不平衡之處在於她拋棄了歷史文化的脈落,將瑪莉放置於一個任何時代的女性都能了解的位置,而不去解決一個故事該有的個別問題。
蘇菲亞‧科波拉將瑪莉皇后美化過度,好像世界只有凡爾賽宮一般,在金碧輝煌的世界裡,瑪莉皇后沒有錯,她只是一位正值(換算成現代的年紀)高中年紀愛嘻鬧愛物質的女生,她應該要談一場美好的戀愛,並且像年輕人那樣坐在草地上和朋友談天,在搖滾樂的背景伴奏下,你會錯覺好像看見一位不小心包裹在巴洛克古裝裡的現代年輕女性,那樣的平凡貼近。
|
▲劇情雖然弱了一點,但是服裝的強度在此片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聘請來兩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得主Milena Canonero親自操刀。 |
創新詮釋手法 忽略歷史時代感
這些都沒有錯,只不過,真正歷史中的瑪莉皇后不見了,真正的內心情境變化也看不見了。122分鐘結束,觀眾僅能看到一個奢華浮誇的場景世界,卻看不見主角內 心真正的情感變化,她對路 易十六的情感到底是什麼?對於自己身為法國皇后的責任到底是什麼?模糊的情感表達,連 喪子之痛也經由油畫草草帶過,甚至,到 最後的法國暴民攻陷凡爾賽也處理得平平淡淡,連夢碎的斷頭台一章也省去,實在讓觀者感受不到強而有力的結束交代,雖然一開始會讓觀者產生同理心, 但實在難以為瑪莉皇后做最後的辯護。
當然,除此之外,另外還有些技術上的瑕疵:全片英語發音、飾演瑪莉皇后的克絲汀.鄧斯特(Kirstin Dunst) 長相太過美式不具歐洲風味等等。總的原因綜合起來,讓所有觀眾看完感到貧 乏無趣,或者說,無法讓觀眾完全浸淫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宮廷裡,這也是蘇非亞‧科波拉使用創 新手法的缺點──我們會很清楚地知道她要表達什麼,卻同時造成了觀者對電影時空的落差。
一個好的電影會帶給我們許多感動和啟示,雖然《凡爾賽拜金女》以創新手法重構瑪莉皇后而損失掉許多東西,但是至少它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視野觀看歷史人物,不管好或不好,我們都應以欣賞的角度來觀照,再說,此片用心的服裝設計和場景實在會令你嘆為觀止。或許,每個女孩內心深處都有個小小的瑪莉皇后,這是《凡爾賽拜金女》一點點共鳴成功的地方。
圖片來源:photowant.com網站按我看更多華麗劇照
![]() |
記者 謝甄芳
名字:謝甄芳 喜歡:電影、音樂、創意、設計、影像、收集垃圾。 好奇:消費文化、社會學、兩性議題。 從小國文不好,對作文很沒信心,所以在生涯規劃裡從來沒出現過「記者」兩個字,結果竟然莫名其妙念了傳播。然而,卻喜歡上了傳播的廣納和變化多端,於是開始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既定的道理,重要的是去學習和體驗。 從小就討厭和大家一樣!所以每當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有人正在從事特別或有趣的事情或工作時,我會興奮不已!因為我相信「You Learn Everything, and then forget everything. Finally, you will find yoursel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