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極地熊寶貝》看暖化問題
從《極地熊寶貝》看暖化問題
文 楊宇軒 2008/03/09
|
冰河溶解,北極熊生存面臨許多考驗。圖片來源:《極地熊寶貝》 |
小北極熊拿努出生後好奇的鑽出洞穴,單純無知的牠未察覺今天的世界已經跟過去不同,牠們該如何面對世界的考驗?如何活下去?過去祖先傳授給牠們的求生技能是否還管用呢?
十五年跟拍 紀錄北極熊拿努的一生
《極地熊寶貝》這部片經歷了長達十五年的拍攝,訴說著人類長期破壞環境,已經威脅到北極生物的生存權,與一般環保片說教的形式不同,工作人員全時守候於牠們身旁,讓人類親眼目睹牠們在現在的環境下生存如何不易,帶給人們無限地震撼。
因懷胎已經好幾個月沒有進食的北極熊媽媽,等待寶寶可以行走後,一起出發前往海岸闖盪,北極熊媽媽迫切需要進食才能提供小北極熊奶水,同時也讓熊寶寶及早適應這個環境。
一個冬季過了,小北極熊逐漸長大,牠們又回到熟悉地海岸線覓食,可是熊媽媽發現這一年的冰層結的特別薄,根本無法行走在上面,此外,缺乏冰層的掩蔽,牠們的主食--環狀海豹就無法棲息在下面。北極熊媽媽還是行走於薄冰上努力覓食,可是牠發現過去祖先傳授的求生技能不再管用,這一年,牠們由於食物不足,拿努的弟弟餓死了。
到了拿努兩歲時,熊媽媽再也無法扶養牠了,因為現在要找到兩份食物實在太困難了,熊媽媽狠下心提早將拿努趕走,要牠獨立生存。然而缺乏經驗的拿努想活下來非常不容易,牠無法捕捉到海豹,因為現今的環境已經不同,牠曾嘗試捕捉靈活的海鳥、以及體重是牠兩倍的海象,卻都一一失敗了。饑餓使牠決定離開出生地冰河區,牠不顧一切往海中奮力一跳,企圖找尋另一塊大地、另一個希望。最終,牠漂流到岩石區,然而過去母親教授牠的技能根本不管用,無助與無奈,牠只好向一隻成年的北極熊乞食。
![]() |
大量浮冰融化,迫使海象必須擠在狹小的浮冰上。圖片來源:《北極熊寶貝》 |
![]() |
北極冰帽正以一年一個加州的面積消失中。圖片來源:路透社 |
然而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過於教條化的陳述以及主持人過於強勢的主觀意識引發部分群眾在觀看時的不適,《極地熊寶貝》以截然不同地方式呈現環保議題,它從微觀角度出發,從北極生物目前生存的困難帶出全球暖化的議題,不同於《不願面對的真相》需要許多基礎知識,《極地熊寶貝》更容易讓小朋友了解減緩地球暖化的重要性。
這股環保風潮的興起,讓我們意識到影音媒體影響力之無遠弗屆,影像提供閱聽眾的臨場感力量之大,原本僅僅是生物面臨生存危機的事實,透過電影團隊長達十五年的拍攝,製作出小北極熊拿努力求生存之故事,這部影片成功地將北極熊人格化,讓我們感覺到北極熊就是身邊的人,正因為人類危害環境讓牠們快活不下去。此外,透過北極熊寶貝這樣可愛的議題吸引小朋友注意,用說故事的口吻讓小朋友更容易明白其欲表達的問題,在小朋友年紀輕輕時就植入保護環境的觀念(我們這世代往往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小朋友會覺得:「為了讓北極熊寶寶活下來,爸爸媽媽不能破壞環境,我們要一起保護地球」。
《極地熊寶貝》電影簡介。 來源:《極地熊寶貝》官方網站 |
![]() |
記者 楊宇軒
姓名:楊宇軒 介紹: 我的名字叫楊宇軒,大家都叫我笨嘴,因為我不太會講話,常惹女友生氣,她就罵我笨嘴,所以我的笨嘴外號就是這麼來的。在屏東鄉下長大的我,平常的休閒活動喜歡接近大自然,常常跟堂哥、同學到溪裡抓蝦、釣魚,所以平日關心的議題都較偏向環保、休閒。我常自娛為工具人,所謂的工具人包含很多項目:維修腳踏車、電腦、電燈、馬桶…..等。之所以有這方面的專長,奠基於小時候在爺爺家下田幫忙和高中常常到爸爸工地幫忙做工,也因此讓我瞭解到勞工階級的心聲。 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