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里格斯的傳奇故事
羅德里格斯的傳奇故事
記者 鄭青青 文 2014/09/28
【尋找甜秘客】是一部比劇情片還曲折離奇、比溫馨喜劇還觸動人心的紀錄片。主角西斯托‧羅德里格斯(Sixto Rodriguez)是美國七○年代的不紅歌手。然而,在平行時空下的南非,他創下五十萬張的唱片銷售紀錄,啟迪當時自由運動的年輕人,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何方神聖,網路搜尋不到他的任何消息,對於他的死亡有各種說法。在一九九○年代,南非人西格曼隔著一片大西洋,開始了尋找這位謎樣人物的旅程,這一段傳奇故事在2012年拍成紀錄片。
【尋找甜秘客】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照片來源/IVYBETTY)
精采絕倫後餘韻猶存
【尋找甜秘客】由瑞典導演馬利克‧本德傑魯執導,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總體來說,本片承襲了羅德里格斯的音樂風格,有著同樣的樸實,並在看完後留給觀眾淡淡淒涼的餘韻,氣氛掌握得恰到好處。而羅德里格斯的歌曲是本片非常重要的元素,在開頭、中間橋段與結尾都撥放著他七○年代時的創作,將觀眾拉進四十年前的時空中,每一首歌曲的播送就像一個頓點,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有時間喘口氣,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憂鬱與驚喜。
羅德里格斯的歌曲〈Sugar Man〉。(影片來源/Youtube)
在內容的排列組合中,馬利克‧本德傑魯架構了最有戲劇張力的一種。以南非開普敦的沿海公路襯上〈Sugar Man〉一曲開始這一段故事,接著不斷地用「誤導」與「揭曉事實」的方式,將傳奇故事推向更高潮迭起脈絡之中。例如:美國音樂製作人大肆誇讚羅德里格斯的音樂,但事實上他的音樂並沒有造成任何迴響;在美國沒有造成迴響的音樂,卻在南非暢銷且影響當代年輕人;在南非,謠傳他在舞台上自焚身亡,卻發現他生活在底特律的小鎮上,也終於現身於本片;故事在這裡已經告一段落,羅德里格斯卻因意外受邀到南非開數場演唱會而開啟了另一段旅程;開了數場演唱會的南非樂壇巨擘,卻在底特律過著依然簡樸的生活。這每一個急轉直下的安排,都增強了羅德里格斯的「傳奇性」。紀錄片的後半部,透過他女兒與同事的口述呈現羅德里格斯的生活態度,保持謙卑而精神富裕,傳遞了他豁達的人生哲學,為本片最動人的部分。
革命音樂 撼動人心
在七○年代,南非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制定相關法令將白人、黑人與其他有色人種區分開來,合法化對於人種的歧視,政府也控制媒體,使之無法達到制衡政府的功能,淪為國家控制思想的工具,像是影片中〈Sugar Man〉一曲,唱出“For a blue coin won’t you bring back all those color of my dream.”形容吸食毒品的精神狀態,而「sugar」則是暗指毒品,這首歌就成了政府管制的禁歌。
當時的社會非常壓抑,而羅德里格斯的音樂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讓南非人知道,人民是可以對社會保持異見並有權對社會憤怒,誠如〈The Establishment Blues〉的歌詞,“The mayor hides the crime rate.”、“Politicians using people, they've been abusing.”等等對於政府的批判,喚起南非人民的反抗意志,羅德里格斯的歌曲在每個自由主義者的耳邊低語,訴說著未來的出路。
紀錄片中的受訪音樂記者巴索洛謬說:「每一場革命都需要聖歌。」六、七○年代的美國,正值反越戰、反民族主義的思潮當中,不少歌手也將思想投射在歌詞創作中。鮑勃‧狄倫(Bob Dylan)的民謠歌曲在當時的社會運動中被傳唱,〈Blowing in The Wind〉一曲問到白鴿何時能安息、砲彈何時能被禁,一切的答案都在風中飄盪,反戰的思想由此可見。
同樣為反戰歌曲的,還有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Give Peace a Chance〉,反覆吟唱“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唱出對和平的渴望。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音樂也成為集結社運人士的精神指南,在太陽花學運時,由滅火器樂團所創作的〈島嶼天光〉,用台語傾訴內心的話,用音樂指引了一條通向光明的窄路,撼動無數台灣人。
鮑勃‧狄倫的反戰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影片來源/Youtube)
精神富裕的羅德里格斯
本片記錄著羅德里格斯的傳奇故事,也傳遞了他高尚而謙卑的人生哲學。身為勞工階級,他並不因此降低自己的格調,他穿燕尾服工作,帶女兒們去博物館,甚至競選市長,希望為無權發聲的人民爭取權益,他做想做的事而不被身分侷限,是謂高尚。
從影片中由女兒轉述羅德里格斯到南非,謹慎地繞過來接他的禮車,在飯店為了不讓清潔人員多整理一張床而睡在沙發上,第一場萬眾期待的演唱會,羅德里格斯在台上說“Thank you for keeping me alive.”,他不驕傲於自己的新身分,並將成就歸功於別人,是謂謙卑。試想這需要一顆多麼豁達的心與多麼成熟的眼光,才能在劇烈的轉變中表現得如此從容。
在幾年前掀起一股歌唱比賽節目熱潮,不論國內外,歌唱節目比比皆是,懷有音樂夢想的才子才女更是不勝枚舉,從他們身上可以看見對音樂的渴望。同樣地,喜歡音樂的羅德里格斯也不例外,曾經出過兩張唱片卻因銷售不佳而被解雇,做著與音樂無關的工作,但他仍喜歡在休閒時帶著吉他唱歌、聽音樂會,享受音樂帶給一個人的力量與美好。當他有機會在南非舞台上唱著三十年前創作的歌曲,釋放自己真正的樣子,才知道是音樂讓他的精神不死。
羅德里格斯年輕時照片。(照片來源/GIVE)
必然的美麗人生
羅德里格斯的兩個人生,一種是坐加長禮車、住總統套房,現實卻走向了另一條勞工階級的路,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種假設,也是導演在紀錄片中提到的疑問:如果他在當時就知道自己的音樂在南非大受歡迎,是不是能過更好的人生?每個人都有他必然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底特律的小鎮上或是在南非的舞台上,羅德里格斯的生活方式就是他樸實的樣子加上音樂的陪伴。會不會更好?只能說他一直是過著屬於他必然的生活方式。
![]() |
記者 鄭青青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誠實的人,不刻意吹捧,不懂得藏拙, 之後聽別人說,原來我很浮誇,不過當我把一百分的事情講成兩百分,請相信我是真心的。 文字也是,即使無法行雲流水,也要奉行寫下忠於自己的文章 腦袋慢速運轉了20年,突然要加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嗚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