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下的品行與格調
菸草下的品行與格調
記者 沈祖廷 文 2014/09/28
一群抽菸的人。
在還沒有過多描述之前,這句話讓人想到的是什麼?一群穿著滿是汙點的汗衫、帶著橘黃色工人帽、皮膚黝黑、蹲在充斥噪音工地旁的工人集體解放?又或者是幾個髮型特意挑染留長、身上滿是刺青孔洞、時不時操句髒話對路人比中指的叛逆青少年?
在台灣,只要一提到抽菸,許多人不免開始皺眉頭、捏鼻子,像是禁忌話題般,再說下去即會違背善良風俗、貶低自身格調。若抽菸者是自己的好朋友,便開始極力奉勸他們趕快戒菸;若有學生在路旁抽菸,便會自動聯想成不良少年幫派、成績差;若是陌生人在自己身旁點起菸,就會趕緊別過臉去,遠離現場。
國內國外吸菸 看起來不同
許多留學生指出,在國外,要看到學生在校園裡抽菸幾乎不是什麼難事,也沒有人會指指點點投以嫌棄的目光,詩人徐志摩在〈吸菸與文化〉一文中,就曾經寫到:「在牛津或康橋地方要找一個不吸煙的學生是很費事的—件事──先生更不用提。」
而曾到歐洲旅遊的人,也意外到處都能看見和聞到的菸品,不只是咖啡廳和酒吧,在千年歷史古蹟或是現代感十足的美術博物館旁,隨時都有各式男女老幼抽著菸的身影,又尤以成熟女性居多。在觀感上,非但不覺歐美抽菸者如台灣抽菸者般「低賤」,有些人反而覺得那是種高貴格調,品味和優雅的象徵。
放眼於影像媒體:美國西部牛仔在曠野裡燃起一根菸,深遠憂鬱的望著日落餘暉;日劇中警方和偵探辦案陷入膠著時,各自默默拿起打火機,點起一根菸思考;歐洲電影中,男女主角三三兩兩坐在露天咖啡座,閒暇地叼著菸說笑聊天;反觀台灣電影電視劇中,卻好似只有在提及流氓黑道、藍領階級和軍中生活時,才會有輕煙裊裊的場面。台灣人對於抽菸的觀感,已不全然建立在醫學健康或理性價值上,幾乎是直覺反應似的,決定了香菸即是一把衝鋒槍、而抽菸者是持械殺手,準備要來濫殺無辜百姓。
國片【艋舺】中,加入幫派的不良少年群聚吸菸打鬧,無形中加深了抽菸的壞印象。
(圖片來源/【艋舺】電影官方網站)
菸草史 觀感並非自古形成
對於「菸」的刻板印象和文化觀感並非自古以來便是如此。菸草最早是用於美洲土著進行儀式時,更有傳說菸草、玉米和馬鈴薯曾被併稱為「神的禮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時,也把菸草傳入歐洲,就連當時女皇伊莉莎白都成了菸癮者。
而在歷史上也有記載,十六世紀菸草剛傳入歐洲,有人認為菸草可治療多種疾病,甚至包括癌症,還曾被當作藥材使用。同時期東方因著戰爭貿易關係,中國明清朝也捲起一股菸草旋風,在中國東北方沿海曾傳說菸草有避瘴氣、避寒濕等功效。雖然這些傳言多已被現代醫學證實不符,但可見香菸在剛興起時,帶給人的觀感並非負面,反倒有許多好處和贊同。
香菸來到了歷史中的台灣,大眾對於它的觀感也是如此。早期國產菸的數量非常驚人,光是同品牌就可以分成十種不同等級和口感。早期的菸品廣告代言人,都是由畫家所繪的旗袍美女,並沒有女性吸菸者帶給人觀感差的形象;香菸還一度代表反抗和自由的精神象徵。然而更接近現代的時期,菸更是社交場合上,敬老尊賢、禮尚往來的最佳物品,無論是在軍中被當成獎勵,還是當成討好巴結的工具,或是在結婚喜事辦桌時,桌上總有兩包香菸,提供給出席的賓客。
民國初期香煙廣告,強調女性的性吸引力和甜美形象。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特色資源庫)
菸「害」防制法 形象大轉彎
民國86年菸害防制法上路,對於抽菸者的觀感才漸漸開始「覺悟」。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禁止在三人以上的密閉空間吸菸、校園全面禁菸,禁止媒體廣告、菸盒上必須印有駭人的圖示,一條條如同鞭刑的法律,再加上越收越高的菸品健康福利捐(菸稅),再再告誡世人抽菸就等同於犯罪,狠狠鞭打了抽菸者的形象和新的道德價值觀。
香菸盒上的駭人警示圖文,已於今年六月改版。(圖片來源/國健署)
許多新聞報導、醫學證明文章同時指出:菸品內含許多有害物質,吸菸會導致月經不規則、記憶力降低,吸菸成癮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並且較一般未吸菸者更容易罹患癌症等;網路上也瘋傳許多戒菸的宣導影片、殘酷的實驗,把吸菸會導致的可怕後果不斷播送。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吸食二手菸較吸菸者更容易罹癌。此說法一出,所有吸菸者便只敢躲在黑暗中,深怕被看見拿著菸,別人就以為自己是拿著炸彈的恐怖份子。人們早已忘記,香菸在古早時候是以怎樣的地位站在檯面上。
重新審視吸菸 看好或看壞
其實要說傷害身體健康的東西有很多,高油高熱量的油炸食品、高鈉高糖的加工食品等等,但並沒有一個人因為吃了炸雞、泡麵,或喝了某種運動飲料而被以鄙視的眼光排擠在眾人之外。因此,對於吸菸者投以不善的目光,已非全然是健康因素,而又包含太多可能,是從吸菸者的負面報導、電視媒體所建立吸菸者的形象、和禁菸的「行銷」手法、法律譴責所建構出的道德價值,種種因素形塑了大眾對於吸菸者的觀感。
雖然大多數對於吸菸者的形象都是負面的,但在另一方面卻存在著矛盾的見解。想像歌手張懸在舞台上一手夾著菸、一邊彈著彈吉他,溫柔唱出撼動人心的旋律,此刻的菸便較常人多出一番格調,充滿神秘而朦朧的美和憂鬱。更不用提小說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叼著菸的迷人黑白照、時尚女王香奈兒(Gabrielle Bonheur Coco Chanel)菸不離手的熟女魅力形象,好似多愁善感的藝術家音樂家、深思熟慮的文學家所抽的菸,就不是那麼道德淪喪,而格外擁有不同層次的意境。
奧黛麗赫本(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在電影【第凡內早餐】中拿著菸斗的優雅形象已成經典。
(圖片來源/IMDb)
吸菸和人的品性聯想仍有許多的迷思。或許有人說:「抽不抽菸,是人的選擇。」但要把抽菸者思考成品性好壞或有無格調,也是另一種選擇題。
![]() |
記者 沈祖廷
因為矮矮的、所以頭髮短一點才有自信 不喜歡太安靜和看不見 於是成為聲音和影像成癮者 文字還在探索中 生活若是液態、希望不只是水酸性要再高 用一種水果形容的話大概是奇異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