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期

瘋微整 外貌就是資本

探討現今微整現象,受到時代開放、韓國偶像崇拜等多重影響,過去現在整形觀念的改變,以及人們愛美心理。

瘋微整 外貌就是資本

記者 陳思寧 文  2014/09/28

俗話說「愛美是人的天性」,根據《妙聞集》記載,早在古印度時期,人們即利用既有的醫學知識,將耳垂穿孔、拉長,更有相對應的修補技術,可謂最早被記載的整形紀錄。

然而,幾千年過去了,人類追求美麗的本性從未停歇,隨著醫學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整形有了更多樣的選擇,脂肪可以抽取、顴骨能夠削尖,鼻樑由扁塌到高挺,眼皮從單眼皮到雙眼皮,這些「由內而外」的調整,「根本」地改變了一個人的樣貌。
 

媒體作祟 重金買外表

隨著時代開放,傳播媒體資訊的流通,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近日,韓國偶像團體崛起,無論男、女藝人皆有一雙水汪汪的電眼和吹彈可破的白皙肌膚,亮麗的外表下,眾所皆知的是──整形就是他們美麗的秘密。韓國整形文化大舉跟隨韓流偶像來台,連帶影響台灣演藝圈,【女人我最大】主持人藍心湄絲毫不避諱公開微整形的事實,自曝曾進行抽脂及隆鼻手術,更表示微整在光鮮亮麗的演藝圈中,可算是一種禮貌。

「我的鼻子想整得和韓國藝人一樣,山根高一點。」這是許多整形醫師會聽到的一句話,透過微晶瓷隆鼻,就可以達成效果,偶像崇拜加上媒體強力播送,民眾砸錢買專輯、看連續劇,也花錢效仿偶像整形,希望能買到偶像的外表。

韓國藝人各各五官明顯、身材纖細、皮膚光滑白晰,成為民眾整形的目標。
(圖片來源精品壁紙網站

偶像藝人的追隨,逐漸吹起台灣整形熱潮,根據二○一四年《早安健康》雜誌指出,台灣每一千人當中,約有八人曾經整形,整形人口比例位居全球第六,其中雙眼皮與隆鼻為熱門項目,與韓國藝人最常整的項目雷同。而雙眼皮與高挺的鼻樑,是屬於較為西方的輪廓,之中也顯示了亞洲文化的審美觀。

除了演藝電視媒體之外,手機、相機等視覺文化產物以及社群網站個人資料的公開,更促成民眾對於外貌的重視。外出遊玩的相片、社群網站的大頭貼,使得不論變胖或衰老,都能快速被檢視,加上親朋好友的互相比較,愛美心理加深,求診「修修臉」有其原因。
 

微整形 小投資

微整形相較於傳統整形的主要差別在於手術方式的進行,以台灣人討論最為熱烈的割雙眼皮為例,在消費者麻醉過後,以劃刀「切開」,產生皺摺而形成雙眼皮,此種具有較為繁複的手術流程,便是傳統整形。反觀微整形,就字義上來檢視,即是些微的調整,其中包括兩大類,分別為注射與光療,前者較廣為人知的為肉毒桿菌、玻尿酸以及微晶瓷的施打,後者則為雷射除毛、除皺等等,另外還有美白針、溶脂亦是微整項目之一。由於微整形成本與風險較低且復原快速,使得接受整形的消費者日益加入微整的行列,對自己進行外在的投資。


施打玻尿酸是微整形熱門項目之一,以針頭注射即可使皮膚光滑緊緻。
圖片來源美上美整形診所網站

西方學者雅伯特‧馬伯蘭比(Alber Mebrabian的「73855」定律指出,觀感有百分之五十五取決於外表。另外,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中,也描述了一位身材肥胖、長相平淡的女孩,在職場上所面臨的困境,最後令她決定整形,也因此使她的事業順利、感情順心。當外貌令人賞心悅目時,自然地給人良好的印象,也可能藉此得到一份工作或是有更多的讚賞。因此,以微整形進行小型投資也將可能是投資自己的未來。
 

到底形不形  「危」整形賠本

《早安健康》雜誌研究顯示,微整形後的自然度與副作用才是首要考量,價錢則在其次。以微整形填充物來說,就可以區分為微晶瓷、聚左旋乳酸、凝膠型和顆粒型玻尿酸等等,且個人依照體質和想要得到的效果,進行分次或不同劑量的施打,然而外物注射人體,容易產生異物感、疼痛、紅腫、結塊、變形,甚至有過敏或是與組織不相容的情形。

繼二○○五年,藝人白冰冰的姪女因整形手術失敗,造成大小眼,引起醫療糾紛後,整形外科醫學會陸續接獲多起投訴,在媒體播送下,外界開始關注醫美術後議題。

「危整形」如何降至最低風險,在於消費者需明確提出病例,表明期望微整的效果和持久度,並規劃個人的術後恢復期。另外,在醫美範疇內,沒有準則,許多醫師和診所良莠不齊,甚至沒有執照,精心慎選為主要課題。再者,每0.1毫升的藥劑量動輒千元起跳,倘若微整失敗,賠了金錢又「失顏面」,所以事先協定術後失敗的賠償措施與金額,免得投資報酬率成負數。


女子在整鼻後造成潰爛整形具風險,在術前就應先仔細考量。
(圖片來源
民視新聞截圖
 

整形整上癮 成人肉提款機 

「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的傳統觀念已近乎瓦解。二○○六年,整形業界調查百分之六十一的大學生曾想過要整形,且性別延伸至男性,年齡層逐漸下降,由四十至五十歲的熟男、熟女降低至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微整形話題也從抗老、除皺的功能轉為抽脂肪、打山根。可維持數月至兩、三年的微整形,因期限短、可恢復,多成為整形新手的第一步。而所謂「整上癮」的狀況,多數發生在有過微整形的人身上。在初次試驗後,若得到心理的滿足,則傾向追求效果更加明顯且持久的微整形或動刀整容;又或者「微調」過後,五官比例與位置不甚滿意,則可能繼續求助資深整容醫師,進行修容。

南韓少女吳雅凜整形二十多次,只為追求如芭比娃娃的臉蛋與身材。一名四十六歲的台灣女子,每一、兩周就要「進廠」微整一次,整到兒子、老公都要認不出來,可謂「愛美無極限」。國內整形權威林靜芸表示,整形人口中,約有百分之八到十患有「醜陋恐懼症」,對於外表過分挑剔,為精神心理病狀之一,但多數不會求助精神科醫師,而是不斷花錢整形,宛如成為「人肉提款機」。


南韓少女吳雅凜整形前後差異大,眼睛明顯變大、臉型變尖,目前仍
續整形。圖片來源/南海新聞網
 

人工美自然美 皆是美

現今,雖然台灣延燒著微整形的熱潮,但是不少民眾還是不願坦承曾經整形過的事實,尤其演藝圈的情況更為明顯。比較過去與現在的外貌,實在差別很大,但藝人們總有說詞,堅決自己從未動過刀。另外,多數父母也不贊成子女整形。而【醜女大翻身】中也提及以男性觀點來看整形,大部分男人也多希望女人的美麗是出自於天生。

微整形衍生了不少議題,但是追求美麗這件事本身並無對錯。微整形是新世代下的產物,是人類結合科技追求美麗的一小步,雖說內涵重於外表才是真理,但是整潔乾淨的儀容、賞心悅目的外在,是大家都期許與想要看見的。因此,人工美並非二等,自然美也不是絕對王道,只要是讓人有著從裡到外的自信美,就是最美麗的外貌。

記者 陳思寧
哈囉,我是陳思寧。生活緊湊,難免追跑著消逝的時間,在所有辛勞過後,我喜歡以自己的步調認真享受,多看、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戴上一副耳機、輕便的小包包,隨著心情,讓閒情逸致的散步變成豐富的個人小旅行。
記者 陳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