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轉型 公主不再被拯救
童話轉型 公主不再被拯救
記者 陳怡均 文 2014/09/28
由父母在夜燈下輕柔唸誦的床邊故事,為許多孩童構築出對世界最早的認知。那些童話故事的內容也許天馬行空,但在大多數時候,卻不僅是哄騙孩子入眠的無稽之談。以公主、王子等角色演繹的情節,其實隱含了來自成年人世界對孩童的期盼與約束,用各種形式依託在故事中。而這些特定價值觀透過遠古時期的口述、近代的圖書與動畫電影等媒材,橫亙時空影響著每一代孩童。
而今,隨著大眾價值觀的改變,童話的內容也隨之革新。由迪士尼(Disney)、夢工廠(DreamWorks)等團隊原創的兒童取向電影,如【勇敢傳說(Brave)】、【史瑞克(Shrek)】等,在劇情安排方面都有許多突破。而女性角色更由以往一貫的溫柔、靜待救贖等陰性特質中跳脫,擁有了自身的獨特風貌。
【勇敢傳說】中,一頭蓬亂紅髮、擅長射箭的公主梅莉達(Merida),呈現出動畫公司
在女主角設定部分的創新巧思。(圖片來源/勇敢傳說-迪士尼中國官方網站)
童話公主的迷失
民間童話中較廣為人知的,包含由格林兄弟整理的〈白雪公主〉、〈睡美人〉及〈灰姑娘〉等篇目。這些至少已流傳兩百年的故事中,更不乏以女性為主角的題材。傳統故事情節裡,遭受迫害的白雪公主及睡美人皆因王子的一吻而得救,進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灰姑娘則是藉由參加舞會獲取王子的愛慕,麻雀變鳳凰般脫離了原來的家庭。
從這些橋段中不難發現,無論出身為何,女主角們在王子出現以前,往往沒有權力決定自身的命運。順應與等待,是這些公主們在故事中僅存的使命。身為被拯救的客體,她們的自我意識及個人特質,除了美麗、出眾這類空泛的形容詞外,刻意地被視為無關緊要而省略不提,終成一個形象蒼白的空殼。失去了性格描寫,白雪公主與睡美人其實並無二致,她們的特殊性與存在價值在故事脈絡中,將永遠地喪失。
乖女孩有糖吃 女性的壓抑
古老的童話情節中,為何加害人多為邪惡女巫、壞皇后,而非刻薄的繼父或昏君呢?乍看之下,以女反派作為掌握權柄與法力者的描寫,是對女性地位的肯定,然而,這樣的負面安排實則是再次強化了父權社會的意識形態。
當掌權女性自主、積極的形象被醜化,那些作風強勢的繼母與女巫最終幾乎都得到了「應有的制裁」。相對的,乖乖做家事的灰姑娘、在高塔裡沉睡不醒的公主奧蘿拉,卻因為遵從命運等待男性救援,而得到父權框架一體兩面的束縛與保護,進而獲得永遠幸福快樂的「獎賞」。
掌權女子被塑造成自食惡果的罪人,用來彰顯當時父權的不容挑戰。
(圖片來源/DisneyParks Blog)
「守規矩的公主有糖吃。」當兒童們,尤其小女孩,讀到這些環節時,便在不自覺中接收了消極服從的指示,而較容易接受父權社會的教化及宰制。同時這些歷史久遠的童話內容,也藉此達到了創作當時的政治正確。然而套用在性別平權的今日,這些帶有男性沙文主義成分的情節已然落伍。於是,與時俱進的童話故事也就隨之誕生。
愛情不再是唯一選項
由迪士尼製作的動畫片,在童話原創與翻拍方面都做過許多嘗試。其中以小女生族群為主要目標發行的「迪士尼公主系列」,擁有歷久不衰的高人氣。從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開始,愛情在典型迪士尼公主電影中一直是個重要的課題。甚至,許多情節的推動都得仰仗它:小美人魚對陸地的深切渴望,來自於對人類的戀慕;貝兒與野獸不計外貌差異的真愛,則是破除魔咒的唯一正解。
然而隨著時間推進,一九九五年的【風中奇緣】雖然也擁有愛情主線,但較多篇幅則是透過印第安公主寶嘉康蒂,帶領觀眾看見她深愛的土地如何面臨殖民者的衝擊。少見地,這位迪士尼公主被設計者賦予了保護心愛事物的勇氣。寶嘉康蒂盡力弭平種族間的紛爭,當來自英國的愛人莊邁斯被俘而來到寶嘉康蒂父親的面前時,她更敢於以肉身擋在至親與摯愛間,使他們明白唯有愛與包容能化解種族間的隔閡。片末,載送著莊邁斯的船隻即將啟程,寶嘉康蒂不隨愛人渡海,飲淚選擇留守故土,並在一個山崖上眺望船隻離開的身影,獨力承受著自身決定所帶來的心痛,只因這是由她自己選擇的道路。在此處,女性作為捍衛者的獨立形象,為女權意識在童話電影中的呈現寫下里程碑。
寶嘉康蒂目送船隻離去的背影,傳達堅毅的形象。(圖片來源/IMDb-Pocahontas)
改編中國民間故事的動畫【花木蘭】於一九九七年上映,又為觀眾拋出一道愛情以外的新課題:追尋自我。女主角木蘭在電影開頭應家人要求前去相親,曾用墨水在手上寫出婦女三從四德的教條。不願被婚姻束縛的木蘭,藉著這些字句時刻提醒自己表現「得體」,努力將真實的自我湮埋在脂粉與禮教後頭。也正是這份壓抑,迫使木蘭在徵兵令到來時,為了盡孝與證明自己,毅然走上代父從軍的艱險旅途。
其後,幾部迪士尼公主電影【魔髮奇緣】、【勇敢傳說】、【冰雪奇緣】的主軸,也紛紛轉移到突破自己、達成理想等核心概念。其中,【勇敢傳說】更捨棄愛情成分,以少女公主梅莉達與母親間的誤會、體諒與成長為劇情主線;而【冰雪奇緣】則以姊妹扶持的親情打動觀眾,相較之下,基礎薄弱的愛情支線在片中就顯得可有可無。在古典童話中曾經被視作主菜的戀愛戲碼,對這些「新公主」們而言,已轉變為僅僅是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一個餐後甜點般的小驚喜。只因在她們的生命中,已有了更亟欲達成的目標與夢想。
童話 見證女權發展之路
撰寫〈睡美人〉等故事雛形的法國文學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其作品真實反映出十七世紀的社會現實。佩羅透過〈藍鬍子〉,揭露當時女性受到封建社會迫害的不公不義。其後,關於佩羅童話的著名改寫,則來自二十世紀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卡特運用辛辣的筆調,將傳統故事改寫為帶有「女性霸權」色彩的版本。強勢的女子、被征服的男性,在她筆下呈現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社會觀。
卡特以諷刺的手法虛構出女性霸權,旨在提醒人們正視父權體制的不合理處。然而,女權意識的核心價值,並不在於推翻男性,而是在提倡性別之間那本來就不該存在的衝突,無論哪一方占有優勢,造成的結果都會是一個價值扭曲的社會體制。
隨著近代性別平等觀念的推廣與落實,在二十世紀末至今的童話裡,我們可依稀看見一條不在性別上偏頗的折衷之路,正在慢慢生成。儘管關於外貌的物化、性別刻板印象造成的阻礙以及更多不公,在朝夕間還未能完全消弭。但在那些反映出社會樣貌的現代童話裡,女權意識的體現,將不再被忽視。
![]() |
記者 陳怡均
來自不靠海的小鎮埔里、現年20歲的中部女孩。 喜歡讀翻譯小說、看美劇日劇, 超級怕熱,卻嚮往南歐的浪漫熱情。 喜歡大吃大喝、咧嘴大笑, 淚腺也有些過度發達,又偏愛看催淚電影弄得不能自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