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當道 打破兩性藩籬
中性當道 打破兩性藩籬
記者 陳致穎 文 2014/09/28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儘管生理性別(sex)因素將人群自然而然地一分為二:男與女,但兩性的穿著已不再僅限於男褲女裙,中性的打扮逐漸風行,意味著那些被社會所建構出來的性別(gender)概念──男人必須展現出陽剛氣質,而女人一定是陰柔脆弱的刻板印象,正式出局。
女人帥氣美 價值亦不菲
放眼街道巷弄,不乏穿著中性的女生,有的留著一頭俐落有型的短髮,穿上個性褲裝,收起凹凸有致的身材以及嫵媚的眼神;有的身穿迷彩服、皮衣,搭配靴子,一身帥氣的打扮亮相,讓人忍不住多注意幾眼。這些中性打扮,顛覆了一般人對於女生的外在特徵,不再侷限於「淑女」或「性感」這些附加的形容詞。
有許多中性打扮的女星,即便挑戰社會價值觀,卻透過個性鮮明的表達,以及對特定議題的支援,讓他們成功地打造出不一樣的形象,也闖出屬於她們的一片天。被視為「中性美女」的何韻詩,過去一向以帥氣造型出席各種場合,把中性穿搭風格詮釋得非常淋漓盡致。她也因為長期關注性別族群平權的議題,被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相中,受邀擔任二○一四年的影展大使,讓更多人反思社會上的女性議題。
個性短髮,配上帥氣穿著,是何韻詩在歌壇中的中性魅力。
(圖片來源/WoWoNews)
另外,知名的美國脫口秀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在節目當中一身筆挺的帥氣西裝,搭配幽默、豪爽的主持風格,吸引了不少忠實觀眾,讓她在美國演藝圈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她也積極投入保育動物、人權運動等活動,透過她中性的形象,為女性樹立一個不一樣的新典範。
中性外表的艾倫狄珍妮,擅長用冷靜的表情說出令人噴飯的笑話。
(圖片來源/妞新聞)
愛美 不再只是女人的權利
男生中性打扮的心路歷程,似乎並沒有女性來的容易。根據《文化一周》的民調數據顯示,百分之八十八的大學生較能接受女性作男性化的穿扮,卻較不能接受男性中性化,而百分之五十六的人認為原因是「不習慣」。這解釋了父權社會裡,無形中加諸於男性的陽剛與強壯的刻板印象。不論是蓄著飄逸的中長髮、或是穿搭合身剪裁衣褲的男性,很容易被形容或歸類為「娘娘腔」,甚至被排擠、厭惡。
然而,隨著韓劇的流行,斯文男的形象襲捲全球,讓男性的形象不再僅限於冷酷、剛強的硬個性,韓系花美男開始流行。有別於其他男性,他們擁有光滑細嫩的皮膚、放電有神的雙眼,以及對於時尚的獨特品味,加上穿搭、保養、化妝樣樣不馬虎的特質,讓注重外在美的堅持不再是女生的專利。除了窄管褲以及花襯衫的流行服飾外,網路上更有不少教導男生基本的韓系底妝、眼妝以及造型抓髮的教學影片,讓中性美男在衣妝之餘,也表現出男性壓抑的溫柔以及愛美的本性。
韓國男生基本化妝的教學影片,供男性自我學習。(影片來源/Youtube)
花美男的代表人物──李準基,憑藉《王的男人》中孔吉一角紅透了全亞洲,也開啟了陰柔男的時代。集陽剛與陰柔於一身的他,除了能夠詮釋逞凶耍狠的角色之外,還能夠在其他戲劇中展現男性的嫵媚,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中性男星,更成為知名護膚品牌的代言人,並公開他的保養祕訣,讓男性的美容不再只是他人嘲笑的把柄。
李準基的丹鳳眼、小嘴巴,搭配妝底呈現男性的柔性美。(圖片來源/新華網)
時尚圈跟進 齊解性別枷鎖
中性穿著之所以為「中性」,因為它超越了社會對兩性的既定期待,人們透過中性的裝扮來表達自己內在靈魂的特質,達到自我認同的滿足。北京現代商報責任編輯魏霞在文章〈流行中性風:讓男人和女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中提到:「中性並不是男人翹起蘭花指說話娘娘腔,或是女人腳蹬大頭鞋剪個分寸頭。中性不等於性別倒置或錯亂,它所道出的是一種無性別之分的態度及氣質,更多是表現心理上的平衡。」娓娓道出許多中性打扮者的心聲,他們不是為叛逆而搞怪,只是致力於塑造自己追求的形象,勇敢地呈現自我,而非一般人眼中的「變態」。
在時尚圈中,兩性的性別差異也有逐漸縮小的趨勢,甚至有不少模特兒與前衛設計師敢於嘗試中性時尚。來自瑞典的二十三歲模特兒Erika Linder,不願在刻板性別角色中選邊站,相反的,他選擇了擁抱自己,讓自己挑戰性別的刻板印象,撕下雄與雌的標籤,展現自己的中性美。藉著自己的模特兒身分,打破男女之間的柏林圍牆,刺激人們對於性別的想像,大聲地告訴世人:每個人都可以不只是一個性別。
Erika Linder精緻的五官,讓他遊走在男與女的模糊邊界。(圖片來源/女人迷)
中性校園 尊重包容待加強
在校園裡,隨著多元風氣的開放,除了中性化氣質的學生越來越多,中性的概念更逐漸打擊以單一生理性別為主的男校及女校,過去嚴格的儀容規定,也因為學生自主意識的抬頭而開始鬆綁。出現了男校學生留長髮、女校爭取擺脫裙子束縛的現象。如此一來,不但讓學生外貌增添多樣性與開放性,也使他們懂得尊重不同的外表選擇。
大部分家長對於學齡孩童的中性打扮,心境是擔心多過尊重,一方面是希望孩子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搞怪」;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們能夠真正的融入校園,不必承受他人異樣的眼光,甚至認為這樣的行為形同「走偏」,或是「被帶壞」。中性化風潮挑戰了學童家長心中對性別的認知,他們的猶疑,間接地默認了「男人婆」與「娘娘腔」這類帶有偏見的謾罵詞彙。然而,嚴格來說,這樣的想法其實並非父母本身的錯,而是歷代相傳的文化壓力使然。
根據《文化一周》的民調指出,面對時下流行的中性風格,超過半數的人表示曾經因此誤認一個人的性別。這種純粹因為外貌而做出的斷章取義,是性別二分法下的產物。在「先生」與「小姐」界限越來越模糊之際,學校對於兩性與中性間的教育變得格外重要。除了在性別平等上努力外,尊重多元之路也需要時間的累積與考驗。
跳出框架 揮灑中性自我
挺身而出支持女性主義的美國演員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Leonard Gordon-Levitt)曾經說過:「無論我們選擇怎麼定義自己,我們都有權利可以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世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該被侷限在特定的框架裡,因為每個人都是無比獨特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不論男性或女性,都不該往自己身上畫上保護色,應該傾聽自己的聲音,活出自我,打破藩籬。別讓男人的柔情與細膩、女人的英勇與氣魄被文化的陰影淹沒,盡情地揮灑屬於自己的中性美,因為中性不是一種「病態」,而是揉合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新藝術,值得被欣賞、鼓掌。
![]() |
記者 陳致穎
想要和矛盾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還要展示收藏的荒唐和瘋狂, 然後摻入極端的黑與白醞釀, 慢慢享受這種特殊的烈酒的香醇。 有時候覺得不可思議,有時候覺得有何不可。 到底怪還是不怪,我也不知道。 但這終究是我。 我是不斷在對現況妥協與不妥協之間衝突擺盪的陳致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