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期

從未知世界聽到現實社會

《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結合現實人性、時下媒體文化、當今社會議題等多方面,呈現人類面對不確定事物的膽怯、懷疑,甚至盲從。

從未知世界聽到現實社會

記者 黃苡齊 文  2014/10/05

貝爾打給助手華生:「過來,我想見你。」從此之後,人類通過電話對話的次數多到數不清,生活中的大小事,不管是好是壞,大都是以一陣鈴聲作為開頭。

然而,如果這通電話的另一端是天堂,你相信嗎?

《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利用貝爾發明電話的歷史,毫不突兀地貫穿全書。並結合現實人性、時下媒體文化、當今社會議題等多方面,呈現人類面對不確定事物的膽怯、懷疑,甚至盲從。
 

用天堂吸引目光

「事件初始的第一週」、「第二週」……,像是在記錄一個案件,故事一開頭即開宗明義告知有人接到來自天堂的電話,而且不只一個人,就像書名一樣毫無掩飾。然而,如此直白反而更像真有其事,輕易引發讀者對後續發展的好奇與想像。


《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以直白的書名吸引目光。
(圖片來源/
博客來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作,向來以「讓人重新思索人生」為名,他的成名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講訴一位垂死的老人家,在生前向他的學生訴說生命的道理,引發讀者思考「活著」的意義。接著更為人知曉的作品《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將空間拉往未知的生後世界,利用在那裡遇到的人、事,了解原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生命會如此交織,進而思考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繼《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後,米奇艾爾邦又一次以「天堂」為主題創作,成功捕捉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不同以往的是,《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不是架空現實的奇幻小說,而是將故事建構在現實世界裡,讓人真正去探究事情的始末。
 

角色縮影 揭露人性

「互不相關的幾個人,在同一天,都接到來自天堂的電話。」角色的多寡決定了劇情的豐富與
否,作者在《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中即展現過人的人物描寫能力,而在此書更是進一步深入內心世界作描摹。塑造多個生活際遇相異的角色,描寫不同的人面對相同事物所持的態度、心境與表現。全書利用「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為出發點,順暢連結角色生活,按部就班的警長、逃避現實的單親爸爸、宗教狂熱的女子......,就如同作者以往的作品,這些角色皆為社會上典型的人物縮影。

人總是希望自己是唯一,在發現一切不如預期時,會像是被重重擊落般痛苦。從米奇艾爾邦以往的著作看來,將現實社會的人性寫入故事,是他最為人稱道的寫作特色。書中凱薩琳是第一個在眾人面前宣稱接到天堂來電的人,在發現也有其他人接到來自天堂的電話時,她崩潰地哭了,甚至懷疑其他人是因為忌妒而捏造事實。這個段落在幾百頁的小說裡只區區占了半頁,然而這一小段文字所傳達的意義卻難以忽略,即平常人們不會願意承認的自私心理,它在作者的筆下卻昭然若揭。
 

將社會濃縮於一座小鎮

書中提到「一個原本平凡的小鎮,在一個人宣稱接到來自天堂的電話後,一切都變了。媒體爭相報導,外地人蜂擁而入,只為了見證所謂的奇蹟。」作者將現代社會所發生的媒體炒作、集體跟風行為等現象,濃縮於一座小鎮之中,明白寫出媒體譁眾取寵、民眾盲目跟從、集體情緒失控等社會亂象。

民眾的盲目與商業主意下業者的貪欲,在此書中也一一被揭露。在凱薩琳向大眾宣布她所使用的手機廠牌與型號後,此款手機便因此熱賣、開始供不應求,群眾為了搶到能與天堂通話的「管
道」,徹夜駐守在電信行門口;手機公司老闆雖然一點也不相信天堂來電這件事,卻也開始大量補產早已過時的機種。而最無辜的是夾在雇主與顧客間的「小小職員」,老闆只要擬定好行銷策略並應付好媒體,面對那一群歇斯底里消費者的工作就交給底層來做了。

整部小說用奇特的事件為基底,節奏快速的故事中,毫不遮掩的諷刺時事。以美國大資本主義下的社會作為根據進行創作,與台灣華而不實的商業廣告充斥生活、民眾一窩蜂搶購,諸如此類的社會現象不謀而合。而媒體操縱方面,更是長久以來社會上的嚴重問題。意識形態決定媒體的報導方向,而民眾在有限資源下只能選擇相信或反對,這樣的狀況充斥全球,作者小寫美國,大寫世界,揭發現今社會亂象。
 

感情與信念的拉扯

在諷刺時態之餘,此書也不忘感情方面的著墨。從天堂打來的電話,是泰絲早在四年前就已離開人世的母親;是凱薩琳因動脈瘤而過世姐姐;而打給當地警長傑克的,是在阿富汗戰死沙場的兒子……。沒有人想要戳破這場神祕事件,只有薩里,心碎於心愛妻子的逝去,決心揭發這他認為是場大騙局的奇蹟。

米奇艾爾邦曾經在著作《再給我一天》中寫道:「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感情的地方。家,不需要你講道理。只需要你理解、接受,然後,愛。」如果電話的那一端不是媽媽,不是姐姐,不是至親,或許那通電話就會被身為警長的傑克當作詐騙案件依法處理;如果薩里的妻子沒有過世,發生在鎮上的的「奇蹟熱」,或許也只會被他當作是一群瘋子的遊戲。

作者將感情與信念作緊密的連結,清楚描繪出信念遇上情感所產生的巨大波動,觸動讀者對人生的體會。隨著故事的進行,作者利用簡潔的文字,讓全書所表達的意涵更加深刻。而大量使用的譬喻,則使所傳達的意義更容易被理解。


《來自天堂的第一通電話》小說宣傳片(影片來源/Youtube
 

有情感的地方就有天堂

貝爾的母親失聰,妻子也因病喪失聽力,他發現只要把嘴巴靠近她們的額頭發聲,讓她們感受到聲音的震動,就可以比較理解他在說什麼,而這也成為他研究電話時所仰賴的原理與動力;發明電話的盛名跟了貝爾大半輩子,但在他最後臥病在床時,唯一陪在他身邊的,卻是一輩子也沒有使用過電話的妻子。

作者將歷史穿插其中,讓看似虛幻的題材多了些根據。全書利用多種元素編織而成,而作者最終仍是以情感作收尾。無論來自天堂的電話是不是真的,因為天堂引起的紛亂又如何影響世人的信念,最終人們唯一在意的,仍然會是感情。

情感,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本,從古至今,不曾改變。


貝爾的電話,堪稱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圖片來源/蝌蚪五線譜

記者 黃苡齊
我是黃苡齊, 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個學生。 常常不太知道自己要什麼, 非常深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個論點。 看似不積極,但也絕對不是消極的人。  
記者 黃苡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