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期

望子成龍 東西方教育大不同

探討東西方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兩者之間的優劣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

望子成龍 東西方教育大不同

記者 劉雨婕 文  2014/10/05

俗語說:「養不教,父之過」,教育下一代這個流傳已久的觀念,從古至今都被視為人類文明發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透過教育,賦予孩子得以適應社會、健全成長的能力。

二○一一年《虎媽的戰歌》一書出版,在全球掀起一片討論聲浪。書中藉由一個身處西方,面臨兩難教育困境的華裔母親的心聲,揭示了東西方對教育所抱持的不同觀點,也讓世人重新思考和探索最適當的教育方式。
 

東方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夢想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句話點出了眾多東方父母抱持的傳統觀念:讀書才是唯一能夠飛黃騰達的途徑。大多數東方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許自己的子女能夠贏在起跑點,將來才有機會出人頭地。就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許多東方孩子無形中承載著巨大的壓力。

長輩的期望、傳統的觀念以及社會的風氣,共同塑造了東方教育的型態。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自幼就被灌輸勤奮讀書的概念,同時也要對從小養育自己成人的父母親抱持著尊敬的態度。乖巧懂事、勤奮念書,順從不忤逆的孩子才是長輩眼中的「模範生」。東方的孩子在人生上半場努力扮演一隻迎合眾人的乖巧貓兒,但在下半場卻又要化身為一隻充滿競爭力的老虎,如此轉變全都是為了因應父母親滿心的期盼,幾乎由不得他們作主。

雖然東方讀書至上的教育風氣看似高壓,但壓力卻是促使進步的動力之一。許多來自中國農村的孩子,家境都不算優渥,但他們從小開始勤奮讀書,因為他們深信讀書是自己唯一的翻身機會。即使身上背負了整個家庭的期待,再辛苦他們也不喊累,只希望有朝一日能過著衣食無缺的生
活。東方教育的壓力在孩子身上有直接的作用,督促他們向心中的目標勇往直前,想要什麼就努力去爭取。


大部分東方父母認為讀書才是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圖片來源/鄭州市財貿學校網站
 

西方教育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有別於東方教育,家長對於孩子成長歷程的全盤掌控,西方的父母親反倒採取放任的教育模式,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多方嘗試後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西方教育相當重視親子之間的理性溝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地位是對等的,也因此孩子習慣和父母親暢所欲言,表達他們心中的感受和意見。前美國總統華盛頓幼年砍倒櫻桃樹的故事眾所皆知,故事本身強調了「誠實」的重要
性,同時也是西方教育的成果展現。

在西方的觀念中,人生的價值取決於很多面向,學業成績並非判斷一個人成就的唯一指標。同樣地,父母親也絕非人生的主宰,如何活出自己的色彩更顯重要。

但是過度的放縱往往也無利於孩子的健全發展。西方的孩子擁有極大的個人空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無人約束的後果就是,他們會像脫韁的野馬般橫衝直撞,直到闖了大禍才為停止。《虎媽的戰歌》作者蔡艾美也在書中表示,西方父母總是認為不該過度管教孩子,讓他們自主發展才是適當的教育方式,但是外面的世界殘酷現實,若父母不提早為孩子做好準備,孩子沒有本錢是無法出外和他人競爭的。


西方父母親較重視孩子快樂與否。(圖片來源/愉快親子教育六個小方法
 

東西教育觀 長久以來的論戰

東方的父母對於西方的放任教育感到吃驚;反觀西方家長們也對制式的東方教育百思不解。究竟是東方較優還是西方勝出,這個問題已被人們討論許多年,但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然而事實是,兩種教育理念不能以主觀的論點去評斷,也無高低之分,只能夠判斷是追求的目標不同。東方父母重視孩子的學業表現以及品德操守,將這些視為成就指標;然而西方父母願意給孩子空間自由發展,相對地也要承受孩子鑄下大錯的風險。東方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甘願付出一切,竭心盡力,只求他們能有光鮮亮麗的未來;西方的父母親不願多加束縛孩子,只希望他們可以快樂長大。

兩種教育方式底下長大的孩子表現各有千秋:成功熬出頭的東方孩子前途似錦,但也有不堪負荷而倒下的人;決定自己人生步驟的西方孩子在各領域都有傑出表現,但在中途迷失自我,誤入歧途的也大有人在。教育的成效,因人而異。
 

東西方教育融合 完美呈現

前陣子風靡全球的林書豪(Jeremy Lin),來自一個移民美國的華裔家庭,東西方不同的教育觀念在他身上融合,成就了他的非凡經歷。

從小林書豪的父母親就相當支持他對籃球的熱愛,但是也告誡他除了打球之外,同時更要兼顧學業,因此他們和林書豪約法三章:寫完功課才可以出門打球,當該完成的正事都結束後,想做什麼都可以。林書豪一直都遵守著這個約定,之後便成為了人人稱羨的哈佛大學高材生,也如願進入每個籃球員夢寐以求的最高殿堂NBA,追尋人生的下一個巔峰。

林書豪父母親的教育方式並非典型的東方「讀書至上」,也不是採取西方的絕對放任,而是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渴望,給予他需要的幫助,並且鼓勵他先儲備該有的能力,再進一步去挑戰更大的夢想。而事實是林書豪完美地達成父母親的期望,也實現了自己心中的唯一夢想,他的不朽成績和故事,全世界的人們有目共睹,同時也是東西方教育方式融合的成功寫照。


林書豪的傲人成績歸功於從小父母的家庭教育。(圖片來源/痞克邦
 

彈性教育 追求中庸之道

電視新聞常常播報學生因為承受不了升學壓力而尋短的消息;也曾耳聞因為父母放縱教育而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平白葬送大好前程。但反觀也有在高壓教育之下,闖出一番成就的有為青年;同樣地,遵循自我,走出自己人生道路的生命鬥士也大有人在。同樣的教育施加在不同的個體上,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過度的教育壓力往往會造成反效果。(圖片來源/TVBS新聞截圖

早在幾千年前,至聖先師孔子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觀念,現今看來有其道理可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也具備相異的心思和特質,制式的教育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好的教育應該要重視孩子之間存在的差異,並給予他們各自所需的諮詢和教導。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去聆聽孩子的需要,但不要全部幫他們實現。學著給他們一點自我的空間,但必須在孩子們對未來徬徨無助時拉他們一把。教育的真諦不過如此:讓孩子在適當的環境中,學著成為自己的主人。

東西方教育有各自的擁護者,也招來許多不同的評價和意見,即使在本質和成效上存在差異,卻都擁有一個完整的教育模式所需的要素和特質。教育下一代無庸置疑相當重要,但如何讓孩子適性發展,而非揠苗助長或任其荒蕪,這一點是東西方都應該去思考和解決的根本問題。

記者 劉雨婕
哈囉,我是雨婕。 別人總是說我平易近人, 但我卻有著開心時會咧嘴大笑,生氣時也異常激動的矛盾性格。 喜歡透過文字表達內心的感受, 而音樂和電影則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記者 劉雨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