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期

去商標 審視不同的美

商標背後代表著品牌的精神,不過,現今有許多服飾品牌不再追求顯眼的Logo,而是更看重商品的品質與時尚感。

去商標 審視不同的美

記者 鄭青青 文  2014/10/05

「花錢買一個沒有勾勾的NIKE球鞋。」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合常理,因為一個商標背後代表著品牌的精神、品質的保證,對消費者來說,衣著配件上的Logo能展現自己的品味,甚至彰顯財富地
位。不過,現今有許多服飾、包包品牌掀起了一股去商標的風潮,不再追求顯眼的Logo,而是更看重商品的品質與時尚感。
 

低調奢華更時尚

在台灣,不難看見印有A&F、HOLLISTER、GAP等知名美國「平價」休閒服飾的商標T-shirt,品牌服飾成為炫耀財富的工具,往往買一件衣服就花去一張白花花的鈔票,卻仍有不少年輕人願意為了「Logo」買單,穿著走上街儼然成為品牌的活廣告。


穿著凸顯Logo的外套,品牌成為焦點,如同活廣告般。
(圖片來源/豬貓貓的藏愛館

今年八月底,A&F執行長麥可.傑弗瑞斯(Mike Jeffries)表示,明年春季北美地區將不再販售商標T-shirt,年輕人喜歡自己搭配風格,沒有Logo的服裝更能展現個人的特色。除此之外,精品界早已開始擺脫經典花色,像是Louis Vuitton以往以咖啡色系的格子或是LV的大商標為人知
曉,但是這一兩年的款式設計,出現不少單色系簡約風格的商品,還有Burberry的招牌格紋也漸少出現在新產品當中。一般民眾乍看之下可能無法辨識出是哪個牌子的商品,但奢華的氣質卻悄悄地散發光芒。

這些有著大大Logo的商品,曾經都是讓品牌公司賺進不少鈔票的「經典款」,但是M型社會頂端的富人,已經不需要藉由商標去凸顯自己的格調,反而太刻意地想用Logo來彰顯自己的經濟地
位,才讓人覺得是「土包子」、「暴發戶」的行為。
 

「沒有商標」也是一種商標

在品牌經營商標這一塊,最特立獨行的就是無印良品了,從創立以來,秉持自然簡約的風格,成功開闢了一條小清新路線,廣受現代文青喜愛,而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Logo。

以往的概念中,會認為商品的價值就貴在Logo,而通常沒有Logo的商品,只能靠較低的價錢吸引消費者購買。但即使無印良品的商品售價不那麼親民,消費者仍會因為這個品牌形象或是商品本身的品質、實用性、設計感等來衡量價值,至於有沒有Logo在商品上,已經不再和價錢成正比了。

另外,中國男裝品牌Markless也是運用同樣的行銷方式,標榜所有商品,除了吊牌之外,其餘的地方均看不到商標,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大大小小的Logo阻礙搭配的時尚感。因此,「沒有商標」默默地成為了這類品牌的代言人,背後代表的是「低調的品牌」與「高品質把關」。


無印良品的商品標榜沒有Logo,單色系、木質感的設計,吸引喜愛簡約風格的消費者。
(圖片來源/
WaCowLa

 

自創小品牌 風格更勝商標

近年來台灣興起的「市集文化」,是新一代的設計師販售、推銷自創品牌的平台之一。在網路上也有專門的網頁Pinkoi,將台灣許多新興設計師的商品集中販賣,也讓想要選購這類商品的消費者,有一個很容易取得商品的管道。這樣的交易模式,讓年輕的設計師不必花大錢投資,就能經營起自己的小事業,台灣自創品牌的發展也就容易得多。

像這樣自創品牌的服飾衣著,鮮少看見以明顯的Logo作為主打的設計模式,通常是走簡約風格或是以特色取勝。經營自創品牌的網路賣家濃眉(化名)表示,將Logo放在商品上,對於一個品牌是重要的,因為這會牽涉到品牌的識別,但是對於自創經營的小品牌來說,太過凸顯Logo並不會增加消費者的好感,反而會影響商品的風格與視覺質感。

在不同定位與價位的品牌間,對於「去Logo」有相同方向的發展,同樣認可Logo對於「品牌」的重要性,但是在設計商品時,並不會刻意在商品上凸顯Logo。
 

自成一格 特色稱霸

自從商標發明後,Logo一直是鑑別品牌最容易的方式,但在去Logo的風潮下,漸漸地會讓部分品牌變得不容易辨識。但仍有風格特立的品牌,能讓「特色」成為它的專屬識別證。

像是法國服裝品牌Milida,以簡單一致的剪裁,加上亮麗的顏色搭配與不同材質的布,拼貼成花草或人臉,趣味感十足。還有台灣自創品牌Jump From Paper,將包包設計成2D平面,加上大色塊與粗線條所呈現的漫畫感,不論是後背包、手提包,即使沒有具商業性質的Logo,也能容易認出它的品牌。


特殊設計的漫畫包,即使沒有Logo,依然具有辨識度。(圖片來源/BobbyRaffin

獨樹一格的設計代替了大Logo的功能,且依然能保有設計原來的風格,來減少去Logo後缺少辨識度的問題,聽起來確實是個不錯方法。不過,這一類太有特色的衣著、包包卻著實不容易造成人手一件的廣大流行。
 

商標代表什麼 由你決定

無論在街道上或商店內,看見大大小小、各種形式的商標對現代人來說,早就習以為常,不同的品牌也都各給人不同的刻板印象,用商標去定義一樣東西或歸類一個人,已經是一件很直覺的事情。

早在一九九九年,加拿大作家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就曾寫了一本《No Logo》,其中提到無所不在的商標造成視覺暴力、大品牌的壟斷問題,進而影響到就業狀況,還有以「去商標」作為「反品牌」的方式等,衝撞當時社會的價值觀,造成廣大迴響。不過,書中提及的「去商標」,主要批判品牌與資本主義,警世意味較為強烈。然而,現在的去Logo則較偏向大眾審美方式的改變,引起品牌與消費者自覺,且針對服飾配件較為明顯,但同樣的概念就是:不再讓商標充斥商品與街道上。


《No Logo》一書批判品牌,而no logo便是作為反品牌
的方式。(圖片來源/
Libcom

雖然許多品牌開始嘗試縮小商標、擺脫經典花色,讓商品呈現設計純粹的樣貌,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商標都沒有效果,像是運動品牌,大部分商品都保留Logo,依然魅力不減。最重要的是,當你在定義商標的同時,商標也讓別人了定義你,所以不迷失在其中,走出自我風格才是長久之道。

記者 鄭青青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誠實的人,不刻意吹捧,不懂得藏拙, 之後聽別人說,原來我很浮誇,不過當我把一百分的事情講成兩百分,請相信我是真心的。 文字也是,即使無法行雲流水,也要奉行寫下忠於自己的文章 腦袋慢速運轉了20年,突然要加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嗚呼!
記者 鄭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