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轉型 創新之路
傳統轉型 創新之路
記者 許鴻財 文 2014/10/05
舞台上,電吉他、爵士鼓、銅鑼和嗩吶。西洋與傳統的結合,獨特的搖滾音樂風格。中西各有所長的文化融於一爐,將傳統樂器附於新的生命,這是現今社會傳統文化創新的一種。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悠良的傳統文化,例如中國傳統藝術、中國醫學、中式傳統建築、國樂、傳統禮儀等,而這些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冷落。為了要讓更多人認識傳統文化,同時維繫傳統於不墜,因此現今傳統文化前面都會加上兩個字「創新」兩個字。
舞蹈與獨立搖滾樂的創意結合。(圖片來源/趨勢教育基金會)
提倡創新 尊重傳統
發明與創造。就是人的主觀推動下產生以前沒有過的設想、技術、文化、商業或者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創新絕對不限於高科技,不一定是工業,可以是服務業,也可以是農業。創新的特徵就是打破陳規,改變傳統和大步躍進,都有突破性創新。
文化是人類成為文明的基礎,它使人類更加完美或日趨完美。事實上,文化自形成以來一直在以自己的魅力推動著人類不斷進行創新活動。
傳統花旦與現代舞的結合。(圖片來源/圖片小站)
傳統文化的創新,一定會讓傳統有所變質,所謂的文化不存、民族不立。目前現在台灣人力費用太高。許多鞋廠紛紛外移大陸,台灣僅留少數製鞋廠,有一款婉君表妹鞋從頭到尾都是用古法手工製造,懂得技巧的老師傅已剩不多,而現在的人也不願意學這項傳統,再過個幾年這項工藝可能就會失傳,婉君鞋也即將停產,支持傳統工藝或是創新,都是人們所要去考慮的。
復古元素 嶄新重現
創新的想法產生,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但是傳統創新同時也能帶來實質的收益。例如周杰倫電影新作品【天台】,全片呈現70年代復古的風格,再結合的載歌載武等創新元素來呈現,也讓國片更加多樣化,也注入了新的能量。
音樂方面如神棍樂團,他們用現代搖滾結合客家、北管、嗩吶和民族音樂,同時還加入佛教與道教的傳統文化思想元素,開創出獨特的搖滾樂團。
神棍樂團【萬佛朝宗MV】。(影片來源/Youtube)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中,已經很少有人願意保留創廠時的最初設計,將傳統元素不斷延續,不過義大利汽車品牌藍寶基尼(Lamborghini)概念車款Asterion LPI 910-4 Concept,則是藉由該品牌中首款搭載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車型,象徵傳統經典與創新科技的結合。另外摩根汽車(Morgan Motor Company),卡特漢姆車隊(Caterham)至今仍對經典有所堅持。
藍寶基尼(Lamborghini)概念車款Asterion LPI 910-4 Concept(圖片來源/鉅亨網)
生活美學 創新設計
台灣交通大學建築所的師生,發明了綠能蘭花屋。起初因意識到台灣公寓頂樓,加蓋情形普遍,實在不美觀。蘭花屋可代替舊建築物屋頂上的鐵皮屋,利用綠色植物與蘭花覆蓋,再加上太陽能板,增加空間的美感,還同時調節室內溫度。讓台灣的鐵皮屋頂現在也可以變成淨化空氣的魔術屋,這項結合傳統的創新,在法國巴黎的10項全能綠建築國際競賽中拿下了都市設計、能源效 率、創新及公眾票選等獎項。
交通大學建築所的師生發明了【太陽能蘭花屋】。(影片來源/交大建築所)
鶯歌火車站前的街道上,有一間陶藝工作室,店內的有位年輕的陶藝工作者曾祥軒,他突破現有的框架,把陶瓷作品立體化。努力與勇敢嘗試已經獲得了外界的肯定與讚賞,各大雜誌與展覽都有許多關於他的作品的介紹。曾祥軒建議現在的年輕人應該要多方嘗試,不要侷限於傳統的刻板印象。持續進行更多新的創新與嘗試,讓更多人知道,陶瓷也能有更多的應用和呈現。
當代中國藝術史權威,高居翰先生說「所有偉大的藝術,都該有些約束」,但是他對於現代藝術毫無拘束地求變,感到不以為然,反而欽佩現代藝術創新中始終堅持不忘傳統的作風。
鶯歌最年輕的陶藝家曾祥軒,手中拿著參加展覽的結晶釉作品。(圖片來源/陳俊雄攝)
文化價值 來自歷史
傳統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也是社會歷史的累積。其中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有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價值觀念等。而且大部份國家的人民都會以自已國家的文化為榮。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是為了對歷史遺留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在此基礎上進行有建設性的改進與發展,也就是創新。文化的創新卻非簡簡單單就能繼承全部,而是有原則性的揚棄,用一句俗語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若是沒有經過對舊文化有選擇性的繼承就進行的創新,往往是站不住腳的。以人為本,以社會核心價值指引的創新才能促進傳統文化再次的蓬勃發展。
武松打虎,傳統中極富創新的舞台演出,適合全家觀賞。
(圖片來源/平鎮市公所全球資訊網站)
翻新傳統 未來趨勢
各行各業中不乏有很多創新存在,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存活下來。現今社會,資訊科技的進步,末來似乎會奪走所有能夠被邏輯描述的工作。但資訊科技它沒辨法自已「創新」,就像是藝術創作或者是工程師寫的程式,都是需要人去完成的。在末來,創新可能是每個人必備的能力,也只有不斷的創新與創造,人的需求才會得到滿足。
傳統文化的再造與創新,在末來將會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現代創新要求不要拘泥於傳統的解釋,要根據新的時代精神和新知識、新理念,並按照自己真實的感受或理解來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而進行創新。這樣活躍的傳統創新氣氛,又有利於訓練創新思維,培育創新能力,可以收到比較理想的結果。
運用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精神培育和創新思維的訓練,目前在台灣國內也剛剛起步。傳統文化是否都可拿來進行創新,還需要進一步地實踐和研究探討,但是從很多的傳統創新成功的案例中可以得知,傳統文化的確是走向了創新的路程。
![]() |
記者 許鴻財
我來自緬甸,喜歡攝影、喜歡看電影、喜歡陽光、喜歡小孩、喜歡打籃球、喜歡打公共電話、喜歡吃生魚片、喜歡吃白飯、喜歡留下舊東西、喜歡走同一條路、喜歡看海、喜歡Jacky Wu,因為我覺得他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