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期

愛 人類生存的法則

作者靠著驚人的耐力,在七年完成一本將自然規則與人類智慧融合的小說《愛瑪》。

愛 人類生存的法則

記者 劉敏慈 文  2014/10/12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為《享受吧!一個人旅行》的作者,在她的作品裡,常以女性細膩的觀察,去探索這個世界,並且引領讀者思考生命的組成,這也體現了她喜歡探究「本質」的個性,像是人類天生的感情或慾望。


《享受吧!一個人旅行》為作者的回憶錄,記錄女性透過旅行尋找生命的價值,

全球共有三十多種語言版本,在台灣銷售超過十萬冊。(圖片來源/好萊塢外

睽違七年,伊莉莎白發表新作《愛瑪》,記錄一位誕生於十九世紀的富豪家族的愛瑪.惠特克。她父親亨利是位野蠻的商業梟雄,小時候在植物園工作,老闆灌輸他要成為一位紳士,後來發現老闆只是藉意識型態控制他,於是他決定移民美國費城,並以經營植物藥材買賣成為富豪。

愛瑪的母親碧翠絲是一位拘謹嚴肅的荷蘭人,時常提醒愛瑪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且凡事質疑。她繼承了母親的智慧與父親的膽識,但平庸的外表使她自卑,尤其是在父母領養了擁有天使面容的蒲登絲後更為明顯,不管愛瑪的才華如何洋溢,永遠比不上妹妹蒲登絲的傾國傾城。在兩次的愛情裡,自卑與倔強讓愛瑪粉身碎骨,卻也因挫折讓她重生,她不再只從科學視角檢視人的行為,而是用感情的交流去解釋愛與善良。愛瑪了解到家人的愛與犧牲,儘管最後她依舊孤單,但她知道她「很幸福」。


《愛瑪》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並得到各大媒體年度
好書的推薦。
(圖片來源/蒼野之鷹
 

從鉅觀歷史盱衡人類時間

近年來,科技的進步累積豐碩的成果,從以前要花費科學家好幾個月的基因配對,到現在只需要利用資料庫比對在幾分鐘內就能精準掌握大量的資訊,這無庸置疑是人類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作者巧妙的將《愛瑪》的故事時代放置在使人類思想產生重大轉折的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最顯著的人類成果便是西歐與北美工業革命所促成自然科學的進步,像是生物學、物理學及地質學,大量新知的吸收,連帶地影響當時人類對於社會學及歷史學的重塑,像是民族主義的興盛。隨著民族主義擴張,強權國家展開一連串的殖民行動,打著「現代化」名義統治弱勢國家,奴隸買賣興盛,在當時看似科技發達國家璀璨的時代,但卻被歷史定位為人類文明的傷疤。


民族主義揚起「現代化」的名號,寫下一篇篇血腥殖民歷史。(圖片來源/
鳳凰博報

在書中,愛瑪原本是一位植物學家,之後專心研究苔蘚,她將時間分類為「苔蘚時間」和「人類時間」,最早的苔蘚可追溯到泥盆紀(四至三點六億年前),相較人類存在的時間,苔蘚顯得悠久,它們甚至可說是許多植物的祖先。從愛瑪研究植物至苔蘚地轉變,可以發現作者讓書的廣度從時代擴展到世代,從追求進步轉向到回溯尋根。
 

物種生存不只因競爭優勢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提出「物競天擇」的概念,他指出基因是自然篩選的準則,而這些物種的優勢會繁衍給下一代,相對弱勢的物種將會面臨「淘汰」。當時,達爾文的想法震憾了科學界,並深深的影響後世,物種優勢給了許多侵略者合理的藉口。


達爾文認為,雀鳥之所以有不同形狀的鳥喙,自然篩選出最適合覓食
的結果。
(圖片來源/TravelToGalapagos.info

在達爾文還沒正式發表「物競天擇」時,愛瑪從苔蘚身上便觀察到類似情況並寫道:「競爭及生存爭鬥,是這一永恆變化狀態背後的機制。」而適用於苔蘚的一切,也適用於一切生物。她將從苔蘚的演變延伸出十個觀點並整理成「競爭轉變論」。大膽的研究若是發表,肯定會讓愛瑪聲名大噪,然而她並沒有這麼做。

因為在她反覆推敲競爭理論的正確性時,想到一個例外,也就是蒲登絲。她的妹妹在婚後將所有的心力投入在廢奴運動,並與她的丈夫將資產投入印製宣傳和支持廢奴組織,全家過著貧困清苦的生活,還將惠特克家族的莊園建為黑人教育學校,使當時黑人有機會翻轉自己未來的命運。


奴隸被視為是財產的一部分,可以合法買賣。
奴隸無法享有自由,
並且要服從所屬的主人。(圖片來源/
wiki

愛瑪發現人性「善良」並不是「競爭優勢」,因此她不肯將理論公諸於世。當達爾文的理論一發表,愛瑪便仔細地讀完《物種起源》,儘管達爾文精準說明物種如何延續優勢,透過不斷篩選,留下最適合的基因,但是卻還是沒有回答愛瑪心中的疑問:若是物競天擇,心狠手辣才能使人類在自然篩選下繼續生存,與人為善的特質應將會消失殆盡,但反觀人類的存在,似乎違背競爭論的觀點。
 

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心靈對談

愛瑪是位女性植物學家,有著凡事質疑的科學精神,也具有女性細膩的心思。她追求真理,同時渴望愛情;她秉持理性思考,有時卻依感性抉擇,在歷經親人過世與兩次愛情的挫敗下,她放棄安逸富裕的生活,放逐自己去大溪地,而在異地的心靈旅程也疏理出一些愛與良善必須存在的答案。


愛瑪的父親跟在她愛情失利的時候跟她說:「妳必須自己去找出答案。」因此她踏上了一趟
大溪地的探索之旅,並遇到了許多啟迪她的大溪地人。(圖片來源/
Tahiti

由於愛瑪是位實事求是的科學家,她絕不會用「愛」這種抽象的謎團去解答另一個謎團,她領悟出競爭論可以給物種存在一個合理的解釋,但並不是準則。不同於「物種」的概念,人類活下去的動力,並不是只有滿足最基本的生存,而是找到自我和生命的價值。

故事的結尾,愛瑪找到華勒斯,他與愛瑪對於「愛與善良」的存在都有著疑惑,同時華勒斯提及達爾文也有同樣的質疑並說:「這世界上有三個人想到!」這使愛瑪想起兒時夥伴,蒲登絲、芮塔及她,同時也是三人,也許人類的生存並不是依循著競爭,而是存在一種互利與寄託。最後愛瑪靠在一棵樹上安穩地睡去。

作者並沒有藉由愛瑪之口明確說出人與人之間愛的永續,但是藉由三人(THREE)與文末躺在樹下(TREE)的關連,象徵即使愛瑪離開了,她的思想也會繼續陪伴著華勒斯,智慧之樹也會不斷地茁壯,暗指愛瑪相信人是因善良才能存在至今,並會將美好延續下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考驗

《愛瑪》是本具有歷史感的小說,作者將十九世紀所會經歷的事,像是殖民體制和奴隸制度,還有那時的思想,像是物競天擇,投射在愛瑪身邊的人事物,使讀者掌握時代的歷史氛圍。然而更像一本寓言故事,有人說二十一世紀人類準備邁入第三次工業革命,3D列印的技術、Big Data的應用以及物連網的普及都將使人類進入下一波數位浪潮。這次革命會促進全人類的和平安樂,又或者強權國家將再次剝奪弱勢國家的權益,使文明倒退,也許只有未來會給個答案。

記者 劉敏慈
以一米六的高度去觀察四周。    
記者 劉敏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