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期

音樂季 歌迷愛同樂

近年世界各地大型音樂季舉辦的更多更大,許多樂迷仍願意買單。音樂季到底有何種魔力,如此讓人癡狂?

音樂季 歌迷愛同樂

記者 賴坤猷 文  2014/10/12

台下的樂迷們用盡力氣展現自己對台上樂手們的熱愛;而台上的樂手們也賣力地表演,確保自己獲得粉絲的認同、讓更多人愛上自己的音樂。這是每個音樂季都會有的場景,隨著近年世界各地的音樂季舉辦次數大幅增加,這種同樂的情況越來越常見,也有更多樂迷買票參與音樂盛會。
 

熱鬧音樂季 背後藏商機

從一九六九年首創的烏茲塔克音樂季(The Woodstock Music & Art Festival)開始,「音樂季」這個名詞對於音樂人、樂迷或是整個音樂歷史都具有相當不同凡響的意義。在一九六○年代,這些音樂季的產生則被視為整個搖滾史演進的最大推手,許多樂手像是: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山塔那(Carlos Santana)都是透過音樂季裡的優秀演出讓聲譽達到如日中天的地位。至今,這些大大小小的音樂季不再只像當年僅僅代表著愛與和平的意義,背後更隱藏著無限地娛樂商機。


烏茲塔克音樂季不僅在歷史上有重要意義,也是音樂的重要轉捩點。
(照片來源/iconic photo

英國的格拉斯頓伯里當代表演藝術節(Glastonbury Festival)這個可以說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音樂季,今年吸引了超過十七萬人到場參與這盛會,而票價也從一九七○年代每個人只需要支付個位數的價格達到今年的兩百一十塊英鎊〈約台幣一萬一千元〉。昂貴的票價對於音樂季的主辦單位來說意味著大把鈔票,也不意外許多音樂節在近年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
 

樂迷支持 年年朝聖

面對日益增多的音樂季,不少樂迷抱持著如大甲媽祖遶境般的心情年年來朝聖,甚至為此排開工作、學業,遠赴他國只為參與盛會。或許這對一般人來說這是相當難以理解的事情,但對於死忠樂迷來說,卻是堅信不移的信條。


對於樂迷來說,參與音樂季總是有種讓人瘋狂的魔力。
(照片來源/Glastonbury Festival.co.uk

對這些樂迷來說,音樂季的魔力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只需一張票,就可以讓自己連續好幾天從早到晚都沉浸在充滿音樂的世界裡。從鄉村到搖滾、從藍調到嘻哈,再從爵士到電音,不同的音樂類型都能夠在音樂季裡大放異彩並且互相交流融合。每一年不同的表演陣容就像不同的化學元素相互組合般,為音樂季的演出注入差異甚大的新風貌,也讓每年的音樂慶典更增添了新鮮感。
 

樂迷交流 增添情感

樂迷們跟台上表演者之間的互動,造就了音樂季吸引人的特點;樂迷與樂迷之間的交流,更變成了慶典中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音樂季中,時常會見到許多人手上拿著啤酒,三五成群地聊天。有趣的是,他們幾乎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透過音樂跨越了國籍與地理的距離,分享了相互喜歡的歌手、樂風,甚至因此發展了一段友情。

尤其是特定樂風的音樂節,歌迷與歌迷間彼此的連結,因為音樂的喜好相同而更加強烈。以全球規模最龐大的重金屬音樂節「瓦肯音樂季」(Wacken Open Air)為例,金屬樂迷不僅僅只是前往會場聆聽他們喜歡的重金屬樂團表演,也會帶著自備的「秘密武器」與其他樂迷分享。像是有人帶著屬於自己國家的名產、啤酒與其他人邊聊音樂邊彼此交換禮物;有些人則會攜帶樂器,直接在會場邊談唱一曲供人聆聽;甚至也有不少北歐來的樂迷換上自己家鄉特有服裝,展現北歐特有的維京金屬(Viking Metal)的特殊魅力。

另外,重金屬音樂本身就是強調互動玩樂的音樂,才會有像把人抬到台前的「人體衝浪」
(Body Surfing),或是歌迷分成兩邊然後衝向對方的「死亡之牆」(Wall Of Death)的遊戲產生。隨著音樂強力的節奏,樂迷們在台下自發性的相互衝撞,不只能讓台上表演者感受到台下熱情,更可以藉此表達對音樂的熱愛,甚至有不少人在過程中與身旁的陌生人撞出好感情。

  
在重金屬的音樂季裡,樂迷互動比起其他種類的音樂會更加強烈有力,也成了該音樂現場表演的
一大特色,一般聽眾也可藉此一窺專屬重金屬音樂季的特殊文化。(影片來源/
Youtube

 

獨立音樂 引領臺灣樂潮

隨著臺灣的獨立音樂聽眾日漸變多,臺灣也開始舉辦一些音樂季,讓這些獨立樂團們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像是歷史最悠久的墾丁「春天吶喊音樂季」,自一九九五年創立以來,就讓不少傑出的獨立音樂人有大放異彩的表演空間。而兩千年開始舉辦的「貢寮海洋音樂季」,更是推動了台灣音樂的發展,捧紅了蘇打綠、陳綺貞、盧廣仲等人。近年舉辦的「簡單生活節」、「大港開唱」以及「山海屯音樂節」都對這波獨立音樂風潮有著推波助瀾的效益,讓不少人也逐漸發現台灣許多好樂團的存在。

但比起主流音樂,聽獨立音樂的人仍算少數,也讓台灣的音樂季舉辦時,常常台下總是有不少熟面孔。因為如此,對於習慣參加台灣音樂季的人來說,這樣的生態反而人與人彼此之間有著更緊密的連結。不管是台上的表演者與台下的聽眾,或是樂迷跟樂迷間彼此熟識的例子其實不少。臺灣的音樂季規模雖稍小,但卻有相當特殊的人情味。


大港開唱雖然不是年年舉辦,但樂團陣容堅強,堪稱搖滾迷心中
完美的音樂季。(照片來源/
駁二特區

 

會場規劃 尚未完善

喜歡參與音樂季的樂迷們也都了解,音樂季不管規劃地多完善,仍可能會有不足的地方。當音樂季辦得越來越盛大的時候,也會在場邊建立更多的舞台,來容納更多的表演者。對粉絲來說,隨興地聽音樂也因而變得日益困難。尤其是在偌大的場地裡,為了聽到不同表演者在不同場地的演出,往往都要趕著時間東奔西跑,還要穿越上萬個搖頭晃腦的群眾,到頭來往往不知道自己是來聽音樂還是訓練體力。

而大型音樂季每次都能動輒上萬人參與,往往考驗著舉辦者的管理以及靈機應變的能力。從最稀鬆平常的治安、偷竊事件的處理,到人流控管與樂團流程的安排,甚至是樂迷本身的情緒管理都是重點。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不只有可能重演年輕歲月合唱團(Green Day)在音樂季轉播時的失控演出,更可能招致一九六九年阿塔蒙特演唱會(Altamont Free Concert)、一九九九年烏茲塔克音樂節濺血事件再次發生。


在一九六九的阿特蒙特演唱會上,主辦單位請了當地黑幫份子當保全,卻沒想到在混
亂中保全刺死一位聽眾,讓演唱會以悲劇收場。(照片來源/
the Guardian

 

音樂季 持續獨領風騷

音樂季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就成為音樂表演的交流平台。透過這平台,樂迷不僅可以親近巨星,還可以挖掘新的音樂奇才。不論樂迷喜歡這種表演形式與否,都不能否認它在近代音樂史上的地位,並且會持續地影響這世界。

記者 賴坤猷
一位相信存在主義的傻子。 如果你把這個人的名字拿去Google的話,就會發現這個人別無分號,找不到同名同姓的;如果你把他周遭的人都拿來問問,或許能夠更加了解他了一點。但有趣的地方是,如果你問問他本人,恐怕連個答案都拿不出來。 只知道喜歡馬丁史考西斯、史丹利庫柏立克、大衛芬奇和柯波拉的暴力美學電影,卻又愛好和平;喜歡搖滾、重金屬甚至死亡金屬,但仍然對藍調癡迷;不勝酒力卻想要喝酒。 結論:此人怪哉!
記者 賴坤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