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期

古典音樂 貫穿電影的旋律

古典音樂以配樂形式融入現代電影,不但增添場景氣氛,也烘托演員演技,和觀眾產生新的互動,呈現全新風貌。

古典音樂 貫穿電影的旋律

記者 陳亞柔 文  2014/10/12

自從奧斯卡一九三四年增加「最佳音樂獎」,頒給【一夜之緣】(One Night of Love)的同名主題曲後,電影音樂逐漸受到重視。德國電影音樂學家漢斯.艾斯勒(Hanns Eisler)表示:「音樂是影像的解藥,觀眾觀看影片內容時,如果聽不到相對應的聲音,感官上會不舒服。」因此除了影片內容之外,聲音及音樂都是觀影情緒的重要調劑。
 

原著非原著 電影音樂分類

從配樂創作的角度來看,電影音樂可以分成原著音樂及非原著音樂兩大類。原著音樂,是作曲家專門為電影譜寫的樂曲。如電影【香水】(Perfume:The Story of a Murderer)配樂以高貴飽滿的交響樂及聲樂作為主軸,運用典雅的古典樂曲、神聖的唱詩以及純美無比的次女高音,極具感染力地捕捉抺如豔彩、密如織雲的氣味世界。【神鬼奇航三: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At World's End)配樂描述了電影角色威爾與伊莉莎白修成正果,恰好對比深海閰王與海上女妖的無疾而終。這段用小提琴連續八小節反覆主旋律,突顯這段跨越生死階級與世界盡頭的愛情,歷盡考驗、堅定不移。

而非原著音樂,則是將既有的現成作品配在電影上。充滿戲劇張力與詭異氣氛的【黑天鵝】(
Black Swan),改編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經典芭雷舞劇同名主題曲〈天鵝湖〉作為主要配樂,以「刮」弦方式由單一小提琴奏出,詮釋真實與幻象。時而尖叫聲、訕笑聲,時而風聲、車聲、敲打聲,再搭配似有若無的電子音暗喻天鵝湖古典美景的幻滅,將美麗與邪惡極端的凸顯。全劇尾端,女主角完美演出卻淌血垂死時,管絃樂團同時到達最龐大的音響,將詭譎壓力淋漓盡致的展現。

【黑天鵝】女主角兩種人格相互交叉,以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改
編曲詮釋極端的美麗與邪惡
(照片來源/痞客

除此之外,歌劇中精采的詠嘆調,也就是管弦樂隊伴奏的獨唱曲,更是電影中的常客,有的透過詠嘆調隱喻劇情發展,有的歌劇則純粹希望造成觀眾視覺與聽覺有「分道揚鑣」的休息感,就像除了詠嘆調演唱者之外,所有的時空與角色都靜止一樣。電影【羅馬浴場】(テルマエ.ロスエ)中,主角路西斯首次穿越時空到大眾浴池時,配樂是朱瑟貝.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o
Fransesco Verdi)歌劇【阿依達】(Aida)第三幕,當埃及公主發現將軍洩漏軍事機密給阿依達後所演唱的〈叛徒!〉,曲中女高音與男高音展現的慌張與混亂情緒,暗示了路西斯穿越時空後,弄不清楚自己所在何處的急躁與困惑。

電影中的古典音樂不勝枚舉,其中又以知名作曲家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路德維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音樂占了多數。
 

音樂神童莫札特 配樂經典

由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與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主演的【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男主角駕駛著雙人座小飛機,載著女主角飛上雲端,底下蜿蜒的山脈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襯托著藍藍天空,長頸鹿與斑馬成群地在草原上奔馳,此時留聲機緩緩放出莫札特〈豎笛協奏曲〉,慢板略帶悲壯氣息的旋律,營造莊嚴神聖的氣氛,令影史上許多觀眾震撼不已。


〈遠離非洲〉先後獲得超過20個電影獎,其中包括奧斯卡七項獎,
在影史上留下紀錄
。(影片來源/Youtube

另外,【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這部電影運用莫札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K 331-第三樂章:土耳其風的輪旋曲:小快板〉,這首曲子最顯著的特徵在於,一般奏鳴曲為四個章節「急-緩-舞-急」的形式,而這首只有三樂章的奏鳴曲卻是由「緩-舞-急」所組成,打破了古典派對奏鳴曲的定義,藉此隱喻劇情。

除此之外,在【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裡,國王初期治療口吃時,可以聽到〈費加洛婚禮序曲〉;【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ible)中穿插〈降E大調嬉遊曲,K563-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李奧納多之羅密歐與茱莉葉】(Willan Shakespeare's Romeo
Juliet)裡有〈G小調第二十五號交響曲,K 183─第一樂章:光輝的快板〉;【麻辣女王】
(Miss Congeniality)則用〈魔笛,K 620──地獄的怒火〉當作配樂,處處可見莫札特音樂的影子。
 

音樂之父巴哈 低音的烘托

巴哈的曲子不像一般變奏曲以高音部的旋律變化建構,而是低音部分旋律的樂段一再地被反覆使用,右手以各種不同的旋律變化做和聲上的呼應。曲子架構理性嚴謹,以三十二個基礎低音做為骨幹。低音的安置更以四與八的公因數來分群。全部三十二個段落分成前後十六段兩大部分,去除頭、尾重複的原形曲調,中間三十段變奏,除了最終段變奏外,每逢三的倍數段落即以卡農(Canon)(不同的聲部模仿主旋律,形成連綿不斷的感覺)的形式構成。

電影【人魔】(Hannibal)裡採用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在犯人烹調人腦的段落,以少數精確的小調構成冗長的第二十五段變奏,暗喻了殺人魔的理性面。

巴哈曲子拍子分明經常用於對比反派角色。(影片來源/Youtube

其他像是【古墓奇兵】(Tomb Raider)運用〈F小調第五號大鍵琴協奏曲,BWV 1056─第二樂章:緩板〉;【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可以聽到〈G弦之歌,第三號管弦樂組曲,BWV 1068〉;【神鬼玩家】(The Aviator)中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BWV 565〉,也都能聽得見巴哈的音樂。
 

樂聖貝多芬 莊嚴與浪漫

貝多芬的音樂經常用在英雄片中,或者命運多舛的主角身上。【王者之聲】選用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此樂章不同於常規交響曲結構中的慢板,由強烈且速度偏快的節奏貫穿。旋律優美莊重卻處理得哀而不傷,略帶傷感的畫面色調中,低音的弦樂旋律部分隨著音樂的前進不斷積蓄著力量。在接受口吃初診時,喬治六世(George VI)帶起耳機練習演講,到最高潮處,國王為激勵人民而開口演說,以貝多芬凱旋歸來的《第七號交響曲:慢板》淡入,蘊含的就是這種健康、純淨卻沒有任何壓迫性的力量,暗示國王戰勝口吃並打贏二次大戰。

另外像是【終極警探1】(Die Hard 1)中的〈合唱交響曲〉、【侏儸紀公園2】(The lost
World)裡的〈悲愴奏鳴曲〉,和【戰慄遊戲】(Misery)中抒情浪漫的〈月光奏鳴曲〉,不僅讓觀眾得到暫時喘息,也讓人對劇情接下來的發展更感期待。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挑戰手指極限。(影片來源/Youtube
 

電影音樂 開拓古典新世界

導演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曾表示:「音樂給了電影更開闊的空間,創造了真正羅曼蒂克的迴響。」曾獲得多座奧斯卡電影配樂獎的音樂家約翰.貝律(John Barry)說:「音樂的功能就是替電影添上一抹香味,讓一切的情緒都能統合在一起了。」

悲劇配上感傷的音樂,開心的場景搭配明快的樂曲,有時還利用了印象迥異的音樂來凸顯劇情,使觀眾像被一條引線緊緊地牽動著。古典音樂以配樂的形式融入現代電影,不但可以增添場景中的氣氛,也可以烘托演員的演技和導演的想法,彼此相輔相成,和觀眾產生不一樣的互動與連結關係,呈現全新風貌。

記者 陳亞柔
我叫陳亞柔,典型水瓶座,熱愛跳躍式思考,以及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總是令人摸不著頭緒。自認是條大懶蟲,大多數的時候可以說是超級懶惰,但是哪天發神經,勤奮起來卻可以沒日沒夜的enjoy著。與其張著嘴巴說話,更喜歡用雙眼以及雙耳仔細觀察與傾聽這個世界,然後將那些所思所悟與本體融合。 喜歡怪異的東西,因為這樣才,特別。  
記者 陳亞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