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電影 反烏托邦
分歧電影 反烏托邦
記者 張凱翔 文 2014/10/19
《烏托邦文學概述》中定義「反烏托邦」為「一個原本計劃中的烏托邦社會,但由於某些因素使它淪為一個可怕的地方。」近年來,反烏托邦電影屢見不鮮,如【飢餓遊戲】、【極樂世界】、【極樂謊言:記憶傳承人】(後文簡稱【極樂謊言】)等多部電影,有著相同的科幻基因,流著一致的末世血源。
【分歧者】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戰爭後的世界,城市中的高樓殘破不堪,邊界之外草木叢生、杳無人煙,人們在斷垣殘壁中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並將人們分成五大派別:無私、誠實、智慧、無畏、和平,每種派別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
五種派別如同其名,代表不同人格特質。無私派熱心助人,扶持弱勢,是政府的領導者;誠實派忠於事實,公正無私,執掌司法;智慧派汲取科學知識,善於解決難題。無畏派勇敢好戰,保護城市的安全;和平派踏實務農,樂天知命。
【分歧者】電影內五大派別標誌。(圖片來源/leadingthought)
人們到達一定年齡後,必須接受人格測試,藉由人格測試可得知最符合自己個性的一個派別。然而測試結果不具有強制性,在得知結果後,仍有選擇其他派別的自由。表面上,這是一套相當理想、完善的體制,每個人都能夠適得其所,依照自己的特質與自由意志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人格測驗 一測定終身
從伊察索整理出的九型人格,到邁爾斯─布里格斯十六項性格分類法(MBTI),這些都是心理學家們對於人類個性加以量化而做的分析。電影中的五種派別簡化了以上複雜的人格分類,基本上九型人格中的「熱心助人、博學多聞、勇於嘗新、嚮往和平、謹慎忠誠」,便是這五大派別的翻版。
值得探討的是,人的思考模式是如此地複雜難解,不該被簡單地量化區分,僅由五項分類所組成的社會,必然潛伏著各種弊病,「反烏托邦」因而孕育成形。
女主角Beatrice正值青少年、摸索著人生方向,缺乏對於派系的認同感,無法肯定自己在個性上歸屬哪個派別。她本來期望能從人格測試中獲得人生的解答,但被送出測試機構前,卻只得到了測試員一句簡短的回答:“The test did not work on you.”自出生以來就一直被灌輸的派系分類觀念,在短短回答之間,瞬間瓦解。
Beatrice在鏡中露出猶疑困惑的表情,暗示著自我認同的不確定,
彷彿在鏡中只看見了一個個虛假的倒影,找不到自己的歸屬。
(圖片來源/【分歧者】影片截圖)
電影中的人格測試與派別選擇,與台灣的考試制度不謀而合,有著「一試定終身」的概念。這種概念在台灣並不陌生,從過去的聯考,到現在的學測、指考,在本質上都有如電影中的人格測試。一旦測試結束,試場內敲響最後一響鐘聲,甫放下筆,人生的方向就已被考試結果所定。表面上自由選擇志願的背後,存在著龐大的派別期望、家庭壓力與制度上的先天限制。
反烏托邦電影比較
與【分歧者】同為反烏托邦電影的【飢餓遊戲】與【極樂謊言】,在劇情上多有重疊之處,都有著特殊的社會體制,因而廣受比較。
【飢餓遊戲】女主角凱妮絲等待抽籤結果時,與Beatrice在派別選擇儀式上猶豫不安的表情如出一轍。此外,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是居於下位的青少年,試圖衝撞既有的體制,反抗強權。
不同處在於,【飢餓遊戲】將背景建立在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社會上;【分歧者】則是分工緊
密、資源共享的社會。將兩部電影並列後,可一覽未來世界的發展藍圖,如同一場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間的角力。前者奉行極端的「資本主義」造成極端的貧富差距;後者則是嚴格地施行社會主義,排除異己,壓抑人格。
而【極樂謊言】所建立的理想世界,同樣立基於社會主義、同樣有著職業分配環節,題材與【分歧者】多有相似之處。
但【極樂謊言】中人們的人性被藥物所消弭,成了徒有思考能力卻缺乏情感的機械;【分歧者】則仍有些許個人特質的發展空間,與選擇派別的權力。不可忽略的是,【分歧者】中智慧派為贏得領導權的鬥爭,同樣試圖以藥物泯滅人性、操控群眾。智慧派領導人曾說:“Humanity is
the weakness.” 由此可見,在社會模式銜接上,【分歧者】幾乎可視為【極樂謊言】的前部
曲,冀望用愚民政策,確保政權的穩定。
【分歧者】裡智慧派研究能夠消弭人性的藥物,進而操控群眾。
(圖片來源/【分歧者】影片截圖)
社會主義電影反映當今社會
「派別優先於血緣」是電影中奉之圭臬的價值觀。種族、血緣早已被拋下,各派別之間彼此扶
持,不因人種、親疏而存有歧視。隨著劇情軌跡的推移,社會主義的影子緩緩浮現。片中無私派領導人名為Marcus,與社會主義哲學家Marx發音相似;派別體制的崩壞,亦不禁使人聯想到共產主義的歷史。
拉斯穆森民意調查機構於二○一一年對於美國民眾的調查中,百分之三十三的民眾寧願選擇社會主義,百分之三十表示不確定,僅有百分之三十七仍支持資本主義。還有近日的台灣巢運,令政府正視富人剝奪居住權的房地產問題,表達出台灣人民對於貧富差距的不滿等等。以上的線索可拼湊出一項結論: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失望。
資本家們說服群眾,「看不見的手」會自然調和市場機制,達到市場與資源的最佳平衡。但在市場持續失衡的情勢之下,人們開始冀望「有形的手」能出手撫平資源分配的巨大差距,形塑政府操控市場的局面。在此社會背景下,電影映照出了當代世界的形貌,鏡射出群眾的想法,【分歧者】、【極樂謊言】等社會主義電影應運而生,建構出人人平等、資源均勻的世界。
而為了避免淪為共產主義的支持者,電影總不忘在最後揭露社會主義的弊病與共產下的黑暗
面,展現人性的耀眼光芒。然而,電影並無法指引我們通往烏托邦的路徑,它的功能在於讓人們正視社會問題,促使人們去找尋過去未曾有人踏過的、通往完美社會制度的密徑。
女主角Beatrice因身為無法融入五大派別的分歧者而被追殺。
(圖片來源/【分歧者】影片截圖)
女主角哥哥在派別選擇大會前對她說:“You have to think of the family but also think of yourself.”
句中的“family”可解釋為己身外的多數人。“Think of the family”象徵著功利主義壟罩形成的陰影,體制為了顧及多數而犧牲少數、壓抑人性。片中的女主角屬於極少數的「分歧者」,身分不符合五大派別中的任何一派,成了體制下的受害者。但“think of yourself”有著適性發展的精神,點出人人都有發展自我特質的自由,唯有在顧及大眾、同時尊重少數的局面下,才可營造臻於完美的社會。
![]() |
記者 張凱翔
台南人,處女座,喜歡拍照、電影、書籍、單純的東西。 不喜歡海鮮、虧心事。 台南人,但台語很爛,和計程車司機聊天總是有聽沒有懂, 處女座,但不潔癖,對於生活卻有自己的堅持。 思想很老派,老派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