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期

掀開面紗 揭示黑暗內幕

《黑暗邊緣》為土耳其作家哈根‧坤戴的小說作品,揭露土耳其社會中被藏在深處,從來不被人注意的邊陲地帶。

掀開面紗 揭示黑暗內幕

記者 郭穎慈 文  2014/10/26

土耳其共和國,一個國土橫跨歐亞交界的國家,巍峨的清真寺、宏偉的大教堂,和高聳的大樓一同比鄰在城市的街區,保守的伊斯蘭教義和西方的流行文化相互交織,為這個國度覆上一層異國神話般的多元面紗。

以上都是世界大眾對於地理位置位於歐洲邊緣的土耳其,各異其趣的想像。而作家哈根‧坤戴
(Hakan Günday)用一針見血的筆觸,寫下了這本小說《黑暗邊緣》,將這些綺麗的風景畫面一口氣推翻。哈根‧坤戴意圖用文字掀開那層遮掩住土耳其邊陲亂象的頭巾,揭露底層社會的真正樣貌,替置身於黑暗邊緣的弱勢族群們,找到一絲光明的可能。


《黑暗邊緣》大膽地勾勒出土耳其邊陲地帶的亂象。
(圖片來源/
博客來OKAPI

黑色頭紗底下的痛楚

《黑暗邊緣》一書共有兩個故事主軸,分別描寫女主角達妲和男主角德達,充滿波折和痛苦的人生歷程,直到這兩個名字音型都非常相近的人,奇蹟般地遇見彼此,終於才尋到了生命的救贖。

達妲年僅十一歲時,由於家裡十分貧窮的緣故,母親便決定將她嫁給有權有勢的教派長老之子貝吉,以換取金錢的資助,無奈下嫁的達妲被貝吉帶到了歐洲大陸的另外一端,大霧瀰漫的英國倫敦。就算在信仰著基督教的國度,達妲依然被要求恪守《可蘭經》裡所記載的教條。為人妻子,不能隨便出門拋頭露面,必須將全身用黑色頭巾和長袍包裹起來,徒留一雙毫無生氣的眼眸。她更飽受丈夫的無情虐待長達五年,每天活在水深火熱的世界裡,身上的傷也從來沒有痊癒過。


在伊斯蘭教的的父權體制下,女性族群蒙受了許多不公平的對待。
(圖片來源/
NOWnews

在伊斯蘭世界裡,男女的權益直到現在仍相當不平等,哈根‧坤戴血淋淋地以直白的描述方式,呈現了達妲的受虐過程,她身上的每一個瘀青、每一寸傷口,都儼然是許多無法發聲的女性穆斯林的悲痛縮影,她們想求救、想逃跑、想反抗,卻礙於沉重的伊斯蘭教義而求助無門,只能默默的承受和隱忍丈夫的暴力行為,將身體毒辣的疼痛藏在黑色頭紗底下,痛不欲生。
 

權力更迭 女孩的反擊

哈根‧坤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替日復一日遭受虐待,心靈早已破碎不堪的達妲,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達妲所居住的公寓對面,有一個名叫史丹利的英國年輕人,他在一次驚鴻一瞥,看見全身裹著黑色長袍的達妲後,便深深地迷戀於她伊斯蘭女教徒的神祕形象,禁慾、危險,卻又神聖而美麗。史丹利最終忍不住懇求達妲對他惡狠狠地使用暴力,藉由鞭子或棍子落在身上的痛楚,他能從受虐中達到慾望的高潮和快感。而達妲的自我意識也逐漸地覺醒,最後,她終於逃出了充滿災難的家中,開始了成為倫敦女孩的新挑戰。

史丹利和達妲的關係是全書最具戲劇張力的部分,作者從史丹利初見達妲的窺視慾望,再描寫到BDSM(皮繩愉虐)的特殊性癖好,凸顯在這段關係之中,男女的權力終於得以交換。原本在家裡受盡丈夫凌虐折磨的達妲,在史丹利的眼中搖身一變,成為性感的施虐女王。女性終於能凌駕於男性之上,從臣服的受虐者變成支配的施暴者,這是在以父權為貴的伊斯蘭世界當中,從來都無法想像的事。

 

掃墓童的生存信仰

書裡另外一個主人翁德達的故事,也同樣的曲折離奇。德達的父親因為殺人罪而入獄服刑,母親則受癌症所苦,纏綿病榻,終究不敵死神的召喚而在家中嚥下最後一口氣。德達為了不讓自己被送進孤兒院,他決定將母親分屍,埋葬在家附近的墓園裡,不讓鄰居知道母親過世的事情。縱使這段情節看起來有些駭人聽聞,但作者正暗示著,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人為了生存,必須不擇手段地做出殘忍選擇。

母親的逝世是德達長大的真正開始,他在家中附近的墓園當個掃墓童,賺取微薄的金錢。隨著德達漸漸地長大成人,他來到一間盜版書籍的印刷廠幫忙搬運印出來的刊物,進而邂逅了土耳其文學家烏古斯‧阿塔(Oğuz Atay)的作品《局外人》,就算看不懂書裡的文字,德達仍偏執地以這位土耳其作家為信仰寄託。這段編排乍看之下十分突然,但作者想讓德達擺脫貧困又不識字的掃墓童身分,試著以烏古斯‧阿塔這個較為文明的角度,去探索土耳其的社會底層,並找尋自己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德達小時候在墓園裡當掃墓童,在許多生和死的故事中逐漸成長。
(圖片來源/
黑臉羊遊歐洲
 

文字 改變自我的力量

達妲和德達,他們的生命時間軸有著奇妙的共通點。最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於他們都在十六歲的時候,學會了讀書認字。被帶到倫敦去的達妲從史丹利的口中學會了英文單字,而德達則是在盜版書攤工作時,開始學著認識土耳其文。文字讓達妲得以改變自己,也令德達開始了他追尋烏古斯‧阿塔的旅程。作者一再強調語言及文字的重要性,他們正因為透過文字,才能成功地從世界的邊緣,進入了真正的社會體系內。

作者也用書名玩了一場文字遊戲。原本這本書的名字定為《Az》,Az這個單字在土耳其文裡有著「少」或「小」的涵義在,A和Z也是英文字母的頭和尾,象徵著兩位主角原本生存在兩個極端的邊緣世界裡,經過了漫長的掙扎和苦難,最後終於找到迷失的自我,更戲劇性地尋覓到了彼此。他們更是當今的土耳其人的渺小寫照。
 

逃出牢籠 黑暗世界的光明

性別、宗教、族群,還有西方文化的衝擊,哈根‧坤戴勇敢的挑戰這些在土耳其社會中存在已久的問題。他企圖用這本書,為仍然生存在黑暗邊緣的土耳其人,帶來一點光明與溫暖。作者並沒有過多著墨於德達和達妲相遇之後的故事,而是將想像空間留給了讀者,每個活在邊陲地帶的土耳其人就宛如書裡的德達和達妲,都有機會能夠擺脫與生俱來的社會牢籠,掙脫宗教、種族和性別的枷鎖,迎來自己人生的幸福結局。

記者 郭穎慈
20歲的埔里女孩,凡事都想追求對等的天秤座。 一直以來的目標是想要成為一個高EQ的人,可以笑著看待起伏跌宕人生的智者,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無法變成自己理想中的那個自己。 等我成為了自己喜歡的人,我就能向世界宣告,我叫郭穎慈。
記者 郭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