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期

移住生活 花蓮故事

《花蓮移住》一書採訪三十位新花蓮住民,透過他們的故事,讓人看到他們對花蓮的愛。

移住生活 花蓮故事

記者 鄭宇茹 文  2014/10/26

花蓮的土地很黏,只要你在花蓮生活過,就會被「黏」住,再也不想離開了。

「旅行到了花蓮的那刻起,就知道自己遇到了最想要的生活......」這是《花蓮移住》封面上的一段話,如此寫的原因,是因為書中記錄著因各種理由而留下、移居、返鄉的花蓮「新」住民。在這片他們所熱愛的土地上,展開生活的新頁章。

全書共分成了「人物」、「解饞味」、「親近土」、「樂藝遊」以及「入友厝」五個部分,包含了在花蓮找到創作感動的藝術家、注入靈魂情感的文藝工作者、像朋友家般經營民宿的老闆以及親腳踏在土地上的從農青年等等,作者用不同的面向去帶出他們的故事,讓讀者細細品味花蓮生活的點點滴滴。


《花蓮移住》記錄了三十位新花蓮人的移住生活。
(圖片來源/
城邦圖書花園

 

逃離喧囂 回歸樸實

沒有都市的繁華、都市的便捷,只有綿延不斷的山丘與湛藍寬闊的太平洋和花蓮相伴。看似「無聊」、缺乏物質的生活,卻也讓身心沉澱,精神反而富足。《花蓮移住》裡就有多位移住者是因為不喜歡原本在都市的快節奏與緊湊的生活壓力,在偶然又或者必然的來到花蓮旅行,感受過緩慢和諧的生活步調後,被「慢活」所吸引進而決定定居下來。

書中,知名漫畫家敖幼祥因為花蓮的好山好水好無聊,讓他每天除了畫畫就是喝睡,單純的作息「完全回歸到一個人」,甚至在他的漫畫作品《一隻叫做扁食的貓》裡就曾說「每天這麼辛苦,只是想把自己放到花蓮生活。」腦袋純淨的狀況下,創作力更勝在臺北工作的日子,甚至從抽了二十幾年菸的老菸槍,到完全戒菸。
 

半農半X 心生活提案

「半農半X」這個詞不斷地在本書裡被移住者提到,而詞彙的起源是在二○一○年時,在一場由營建署所舉辦的座談會中,一個名叫塩見直紀的日本人引進花蓮的生活新理念,"X"指的是任何的專業,從字面上來解釋「半農半X」也就是指一半的時間自己務農種植食物;另一半的時間做著自己原本的專長,換取固定薪資之餘還能讓居住的土地更好。而深層的含意,還包含了平衡的人生觀,追求不被時間、金錢等外力追趕壓迫、回歸人類生活的本質。


順從自然,實踐天賦,是「半農半X」的核心概念。
(圖片來源/通往花蓮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

與其他地區一樣,花蓮的鄉村同樣面臨年齡層老化、就業機會不足以及青壯年人口外移的困境,但「半農半X」的方式卻能解決這個問題。像是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冷孟臻就希望能將羅山村打造成科技加上農業的「羅山智慧村」,讓老農民能專心務農不用擔心行銷的問題,而這樣的願景就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年輕人若能將農業和專業結合再一起,不但能學以致用還能回歸自然,做到讓生活與土地更好的理想,這就是「半農半X」的目標。


呈現理想生活 少見現實面

《花蓮移住》一書的副標題,開宗明義就寫著「和30為新花蓮人一起練習理想生活」,書中大多也是寫他們在花蓮生活好的一面,現實殘酷的一面卻多輕輕帶過。但事實上,和在其他縣市生活一樣,在花蓮生活也有許多屬於這個地方需要克服的問題,像是交通不便所帶來的高物價、一票難求的火車票、夏、秋天颱風來襲時的首當衝擊、頻繁的地震......等種種現實層面的缺點,且花蓮人口集中在花蓮市、吉安鄉、新城鄉三個較為繁榮的地方,並不像書裡多數人都住在人煙稀少的鄉下,過著土地寬廣沒有塵囂的悠閒生活。

雖然有各式各樣的不便,書中在問到覺得花蓮還需要怎樣才可以更好時,最多的回答竟然是「覺得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再繼續開發、改變」,他們認為不方便也有帶來方便的地方,保持現有的純樸與自然就是最好最獨特的狀態,過度的開發只會將物慾提高。比薩店老闆阿德就說:「在臺北生活壓力大,買東西紓壓,曾經一刷就是四萬的名牌,但也只維持五分鐘的快樂」,在花蓮看著海,什麼都不做卻能感到無比的快樂,因為心淨了,慾望自然就會降低。

但如此理想豁達的心境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書裡沒提到但總是吵得沸沸揚揚的東部發展條例、興建蘇花高又或者蘇花改等議題,卻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困擾花蓮人的大問題。支持者認為需要方便的交通,才能有效提升觀光客來的意願,進而促進花蓮繁榮,不再是「後山」;反對者的理由除了破壞自然環境之外,就像《移住花蓮》中多名移住者表示,喜歡現在這樣的花蓮,政府應該要想別的方式來幫助在地人增加就業率,而非單單依靠觀光業,兩者的爭辯,還在持續中。
 

度假還是生活 認知要釐清

「西部生存,東部生活」這句話讓移住者們頗有感觸,也讓許多在都市汲汲營營的人們嚮往著在退休後,到花蓮開民宿、蓋農舍,悠哉地度過下半輩子,因此近年來,花蓮的民宿越蓋越多、越豪華,顯得與周圍純樸的環境格格不入。移住者強調,東部和其他地區的生活型態不同,若是抱持著只想要遊樂的心態來到花蓮,也不算是真正的移居,因為他們只將花蓮當成度假的地方,而非生活的區域,不懂得融入在地生活,也不懂得當地的風土民情。


風景秀麗的花蓮是許多人嚮往的居住地(照片來源/鄭宇茹攝)

許多移住者也表示,搬家前要和家人好好溝通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品質並取得共識,像是知名牛軋糖老闆李周就曾因太太一開始不適應離開都會區的生活,在連市區商家過了十點就幾乎全部關店形同空城的花蓮有了一段磨合期,直到投身當地教育事業後才找到自己的重心。

咖啡館老闆湯崇民,就是依著花蓮人的習性,去量身打造咖啡館,「花蓮人習慣寬敞的環境,座位太擠會讓處處都會遇到熟人朋友的花蓮人缺乏隱私」,他認為用當地人的特性去規畫一套專有的商業模式,而非想開就開,才能維持經營。

這群人在花蓮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新生活,但不一定要是花蓮,每個人都有自己嚮往的地方,只要考慮清楚自己移住的目的,將自己視為在地人融入當地生活,就是最適合自己的居住地。

記者 鄭宇茹
追星族,迷妹,從小就立志要走傳播業。 在高中意外地與韓國OPPA相遇,自此發誓有天一定要去充滿泡菜的地方體驗生活。 一切條件普普,不期待生活發生驚滔駭浪,只求一生安穩而過。
記者 鄭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