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店 大人生
小書店 大人生
記者 許翔 文 2014/10/26
“When we hit our lowest point, we are open to the greatest change.”這一句話用來形容《A.J.的書店人生》再貼切不過了。A.J.的老婆在一場意外的車禍中喪生,在悲傷之中,A.J.決定以酒精麻痺自己,然而一夜宿醉之後,A.J.的退休金與愛倫波的《帖木兒》詩集竟然不翼而飛,這對於正脆弱的A.J.來說,又是一個殘酷的打擊。就在他的人生最低潮之時,一名被棄養的小女娃瑪雅突然出現在他的書店裡面。她的出現,不但挽救了A.J.的人生,也給了書店與整個小鎮全新的氛圍。
《A.J.的書店人生》封面。(圖片來源/readmoo電子書店)
新生命新契機 全面的改變
A.J.在他的書店發現了被棄養的小女娃瑪雅,而正值人生低谷的A.J.竟然突發奇想地想要收養瑪雅,這對他來說既是危機也是轉機。養兒育女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人生中重大的挑戰,更何況以A.J.當時的情況而言,他剛經歷配偶過世的重擊,親朋好友對於他收養棄嬰這樣的重大決定不免產生質疑,認為他是一時不甘寂寞才如此決定。另一方面,社會上性別的差異雖然日漸平等,但對於性別的刻版印象尚未完全消除,在一個純樸的小鎮上,對於單親爸爸育養女兒的能力難免有所疑慮,街坊鄰居對A.J.的議論耳語是絕對不會少的。此外,剛遺失貴重財物《帖木兒》詩集的A.J.,社會當局對於他的經濟條件將有所顧慮,因此A.J.在各方面都居於劣勢。
愛的力量就是這麼偉大。瑪雅的出現不但填補A.J.的情感空缺,為了順利地收養瑪雅,A.J.的生活也重新步入正軌。瑪雅正式成為書店的一員後,小鎮的婆婆媽媽們三五不時會來看看她,書店慢慢地成為小鎮的集會中心。為了給瑪雅良好的學習環境,A.J.開始定期舉辦讀書會與作家見面會,書店的收入隨之上升。這般良好的循環對於A.J.、瑪雅與小鎮居民來說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轉變。
小鎮書店 成地區重心
隨著故事的發展,可以發現書店不只是A.J.與瑪雅的家,還是小鎮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從一開始警察局長藍比亞斯帶頭的警察讀書會,漸漸開啟了小鎮的讀書風氣。A.J.的這種地方小書店,與大型連鎖書店相異的是對於地方特性的掌握。A.J.會根據地方消費者的閱讀習慣與自己的個人品味向出版商選書,對於常來書店的老主顧,A.J.能客製化地推薦書籍與優惠。久而久之,A.J.與書店對小鎮的連結越來越緊密,這是連鎖大型書店沒有的優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A.J.過世,書店結束營業後,藍比亞斯將之形容為一個時代的結束。
類似的情形,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各國不斷上演,臺灣各地的小型書店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在把書店產業的危機怪罪於閱讀習慣的轉變的同時,或許可以從《A.J.的書店人生》得到一些啟示,比如A.J.如何把書店變成重要的地方中心,吸引絡繹不絕的讀者;如何用對地方特性的掌握,打敗大型連鎖書店的削價競爭,這也是每一家努力維持生存的地方書店可以思考的方向。
社區的小書店是地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圖片來源/記憶‧台北)
愛情不忠 害人害己
故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核心是瑪雅的誕生與《帖木兒》的消失之間的關係。這可以算是一則悲劇,卻在陰錯陽差之下,反而成為全篇故事轉折的起點。瑪雅事實上是A.J.的連襟丹尼爾派瑞許的親骨肉,丹尼爾表面上是一個優秀的作家,實際上卻是爛人,瑪雅則是他與一名女粉絲瑪莉安華勒斯一夜激情之後的結果。瑪莉安在身懷六甲之後,前往丹尼爾家向A.J.的大姨子伊恩美要贍養費,伊恩美於是從A.J.的書店偷了《帖木兒》打發她。但失去了丹尼爾的愛,《帖木兒》又賣不出去,瑪莉安憤而棄嬰跳海自殺,才讓A.J.撿到瑪雅,開啟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從這段意想不到的發展當中,可以看出感情的不忠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傷害。丹尼爾傷害了伊恩美與瑪莉安,瑪莉安傷害了瑪雅,伊恩美傷害了A.J.,幸虧在《A.J.的書店人生》當中,A.J.沒有讓傷害繼續下去。然而在現實的世界當中,卻有許多傷害難以被世人遺忘。民初時,知名文學家徐志摩一生風流,後半生卻為了陸小曼而勞碌,四處講課賺錢,最終墜機而亡逝;前知名作家苦苓爆出婚外情後人氣銳減,風采大不如前;著名小說家九把刀劈腿被抓包之後,許多粉絲對其形象感到幻滅,其小說中大力推崇的忠貞愛情觀破滅,也引人感慨。種種的例子都能看出,愛情的出軌傷害是劇烈而苦痛的,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值得警惕的。
結構新穎 劇情稍嫌艱深
以整篇故事的結構型式來看,這是一本相當文學的小說,也可以說打破了傳統商業小說習慣的模式。故事的一開頭,鏡頭立刻轉到A.J.受到喪妻之痛的打擊而狂飲的場景,對於這之前A.J.與書店的情形沒有詳細的解釋。故事中段主要在描述小女孩瑪雅的成長過程,到了結尾才呼應開頭,交代瑪雅的生世之謎與《帖木兒》的去向。對於瑪雅與書店的未來則沒有定論,留給讀者相當大的想像空間。相較於一般小說起承轉合的封閉模式,《A.J.的書店人生》是相當開放的故事,讀者對於故事的發展有很大的解釋權,對於習慣圓滿大結局的讀者是一大挑戰。
本書的作者嘉布莉‧麗文(Gabrielle Zevin)已經出版七本小說,又曾擔任音樂評論與編劇等職務,因此她對於各類文學知識都有相當深入的瞭解。故事裡的每一節開頭都引用一些其他的故事情節作為楔子,充分發揮她的寫作專長。不過整本小說參雜了大量碎裂的故事片段,作為伏筆,卻對於整體故事的流暢性有害。對臺灣的大眾讀者來說,需具備一定的西洋文學知識,才能領悟到作者想要帶領讀者進入的境界。
![]() |
記者 許翔
我是許翔,以為直白無所堆砌的文字才能表達真誠的心,討厭過度包裝徒具形式的展現,實質內容的深廣度遠比表現格式上的雕蟲小技重要,喜歡在一個人的獨處時光中進行天馬行空的思考,衷心期望這一年能平安的度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