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期

愛的歌頌 最美的禮物

人生乃是由啜泣、擤鼻和微笑組成。

愛的歌頌 最美的禮物

記者 余念竹 文  2014/10/26

有一種情感,不像電影情節般轟轟烈烈,它嚐起來清淡如水,它的美,經歷時往往不容易察覺,總是在回首的時候才能為之驚嘆。

有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之稱的歐亨利(O. Henry),以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愛的禮物》(Gift of The Magi and Other Stories)這本短篇小說集。內容收錄了十六篇,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美國庶民的生活日常。每一篇的故事都呈現出了一個小人物不同的背景,但是綜合在一
起,卻能體會到當時美國中下階層生活的一種態度。

這十六篇短篇的故事當中,每一篇皆洋溢著不同的感情,甚至帶來不同的寓意。在描述愛情的篇章中,有的只是簡單描繪小倆口在生活裡的小美好,卻能為心靈注入一股暖流;有的戀人生活沒有那麼幸運,經濟拮据的他們掙扎著為著彼此著想,讓人看見愛情的力量之餘,也為當下社會環境所造就的結果感受到一絲絲心酸。而在友情的內容中,看見的則是情誼不因時光改變,但是人事卻不再單純的那種宿命之感。


《愛的禮物》一書封面、內文以及封底連貫的手繪風呈現一種優雅的質感。
(圖片來源/facebook

作者歐亨利的寫作特色在本書裡十分強烈,在篇幅極短的故事裡,不需要刻意地描述人物的感
受,而是在單純的文字鋪陳中,透過人物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中讓讀者一目瞭然。此外,歐亨利擅長讓劇情在最後產生大翻轉,讓人往往在讀到篇末時,因為結局安排而大快人心。

 

故事不長 卻短小精悍

雖然是短篇小說,但是篇幅並不影響劇情的細膩度,從女性的穿著、當時可能時髦的髮型、配飾等等,一直到電報、煤氣燈、懷錶、馬車,一樣樣復古的元素渲染出近代美國的氛圍。因此有評論者認為,除了馬克‧吐溫(Mark Twain)之外,歐亨利是最能寫出美國的氣味,甚至被譽為「美國的契科夫」和「洋基的莫泊桑」。

也有人說,作者所寫下的種種,都是他曾看見,他曾到過,甚至是自己經歷過的遭遇,作者在初出茅廬時期曾經從事的工作五花八門,從牧場工作開始,後來直輾轉又擔任過廚師、保母、歌
手、演員、藥劑師、繪圖師、銀行員等等行業,甚至還因為他的老闆質疑他挪用公款而坐過
牢,這些豐富而精采的人生歷練就在不知不覺中被他自己一點一滴地灌注在這部作品中。


世人肯定作者歐亨利的價值,在他過世一百周年時,美國郵政總局發行了紀念
郵票。
(圖片來源/statesman

身歷其境 庶民之感強烈 

歐亨利以多產的短篇小說著稱,他能夠在一星期內完成一篇小說並且發表,一生中共生產了三百多篇,如此大量也令人嘖嘖稱奇。其中以描寫曼哈頓市民的日常生活最為人所知,能在短短兩三句話以內便勾勒出當時的氣氛,從角色的衣著打扮、工作背景到角色本身所處的街道,功力之高深也為他贏得了「曼哈頓的桂冠詩人」這樣的稱號。

從巡邏員警、麵包店員、房東、馬車伕到藥局的夜班店員,書中的角色職業都是當時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平民化的題材接近人心,大眾對於故事裡的角色的所作所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得到共鳴。這些角色間的互動之自然,歐亨利甚至在文字的拼字上模仿出角色的口音,書上的翻譯也用了不一樣的字,在閱讀上也產生了另一番趣味。例如:英文字   〝p〞lease變成〝b〞lease,中文則翻譯成「麻煩你」。

 

閃耀 人性的正面光芒

故事是在兩個世紀以前的曼哈頓的街道巷弄裡,當時的中下階層的社會環境沒有那麼富裕,出來作惡多端的騙子、小偷也相對比較多,治安沒有那麼好。但是作者歐亨利在描繪這些世道黑暗之後,並沒有忘記仍然要用人性的善良當成黑夜中的燈塔,指引迷茫的人們通往正面的方向。讓人們在悲觀的局勢中仍然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仍對於人生握有一絲希望。整本書充滿了濃厚的人道主義的精神。

正面能量的情節處處可見:在〈愛的禮物〉的篇章中,描述一對貧窮的夫妻為了要送給彼此的耶誕禮物,妻子剪去了傲人長髮,買了懷錶錶帶,而丈夫則是變賣了懷錶,買了一組梳子。兩人都有默契的放棄了自己原本最珍愛的東西。直到各自把禮物拿出來時才恍然大悟,這種「剛剛好」的默契也讓原本的兩人更加惺惺相惜;在〈最後的長春藤葉〉中,一位老是抱怨畫不出偉大的畫作作品的老畫家用他生命的最後一部作品鼓勵了一位每日臥床,得了重病而喪失求生意志瀕臨死亡的女孩,雖然他在畫完作品的同時因為得了肺炎而失去生命。


女孩以為最後一片落葉落下時自己也將死去,於是畫家用自己的生命把葉子畫在
樹上,鼓勵女孩樂觀起來,故事格外溫馨感人。
(圖片來源/flicker

這種「含淚微笑」的「歐亨利式」劇情組織,滿足了人們對於結局想要圓滿的一個希望。《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也這樣形容他「歐亨利沒有與他同時代的文人經常流露的貧乏知性或者蒼白美學,但從他的作品卻可一眼看見其道德啟發;人生乃是由啜泣、擤鼻和微笑組
成。」

 

愛 一直都存在

儘管還是有人覺得,歐亨利寫的小說內容過於膚淺直白,容易喪失故事背後的社會意義,六○年代他的作品價值被重新評估,被認為對待種族議題觀念並不開放,甚至還帶有一點歧視。此外還有人覺得,故事內容有些過於誇張。


為了對方捨去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在失去之後卻更擁有彼此的心。
(圖片來源/prezi

但是不可否認,歐亨利在描寫人物在面對愛與金錢的難題上展現出他的輕快幽默,在描繪大都市裡辛苦討生活的人們,看見他們並不悲觀,反而自我解嘲甚至自我領悟。而讀者也會在閱讀的過程跟著這些人一起感受一段生活,然後發覺到他們對人、對事物的那一份愛。

 

記者 余念竹
我是竹竹,住在台中六年,台北十四年的女孩 骨子裏應該就是很原始的喔巴桑魂 有時候無可救藥的強迫症 我想要慢慢的在喧囂理學會安靜,學會等待 學會看見自己跟周圍的美好:)  
記者 余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