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奇 成為小說新活力
民間傳奇 成為小說新活力
記者 賴坤猷 文 2014/10/26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與故事。這些傳說透過語言傳承了下來,成了孩童們的床邊故事或是結集成冊而成了經典著作。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傳奇故事就如同陳年老酒一般越陳越香,成為現代作家寫作時的創意來源,讓他們能夠在流傳許久的鄉野傳奇間找到可以書寫的新方向。臺灣近年來也有不少作家開始嘗試用這種方式書寫故事,揉合鄉土、奇幻以及歷史,讓臺灣文壇出現了新風貌。
卑南傳說 人與自然啟示錄
以小說《巫旅》為例,內容描述一位十五歲、正面臨升學壓力的少女梅婉,透過血緣繼承了女巫的資格,也在祖靈強烈的召喚下提早開啟了自己的法力,看見了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而隨著故事的進展,梅婉不僅能與祖靈、山靈對話,還擁有穿越時空的能力,並且展開一段冒險。
看似奇幻小說的性質,其實裡面包覆著相當濃厚的鄉土內容。尤其是作者巴代本身就是對於自己卑南族的巫覡信仰相當熟稔的作家,所以當他在描述有關於女巫本身如何通靈之事、或是祖靈間的傳說都相當鉅細靡遺,讓不熟悉原住民信仰的讀者們也能迅速進入到這種泛靈信仰的文化裡,一同與主角經歷跟鬼神的歷險。
《巫旅》透過女孩蛻變成女巫的過程,帶讀者進入卑南族泛靈
信仰體系下產生的與大自然相互尊重的文化。
(圖片來源/博客來)
透過作者的文字,原住民的泛靈信仰不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方式,而是一種生活樣貌。透過主角用一種敬畏、尊重的方式面對過去的祖先與大自然,讀者們不僅單純地享受著劇情,更能深省人與人、人與大自然間的關係。像是有一段故事講到,主角梅婉意外捲進樟樹的樹靈與檜木群的樹靈間的紛爭,樹靈們彼此爭奪著生存空間,而每個樹靈各說各話、為了自己唇槍舌戰的模樣,其實也暗批了現今為土地與金錢利益而相互撕破臉的人們,而千百年後又有誰記得誰曾擁有過這片土地?這樣的反思,不斷地在這本小說裡重複出現,反映出作者對社會的觀察。
另外,對於空間與時間的向度也是相當有趣的部分。透過能夠穿越時空的主角與原住民的信仰體系,讓這部小說呈現了一種類似於科幻小說的奇異感。利用主角穿越不同時間、以不同形式存在的魂魄,與古老的口述神話相互結合,徹底打碎人們對於時空的理解。
介紹文化 讓信仰廣為人知
《巫旅》是作者巴代的小說四部曲企劃中的第一部,也成功地將原住民信仰帶入大家的目光。在作者的出身地台東大巴六九部落裡,故事裡的女巫作法以及巫術仍是當地主要的信仰文化,也因此書裡談到的神話與口頭流傳故事也變得更加真實,卻也帶有一種神秘感。透過作者的筆,大眾能夠一窺原住民文化裡那些一般人不曾熟知過的故事,也達成了作者想要透過小說讓大家了解卑南族之泛靈信仰的目的。
這本小說的創作內容不僅豐富了原住民文學種類,其中對於土地與信仰的描述更像是評論家認為的「鄉土文學」,充滿對於自己族群的熱情與驕傲,也讓鄉土文學注入一股新的活水。
亦虛亦實 鄉土文學新風貌
從二○○○年以後,臺灣鄉土文學呈現了一種疲乏的態勢。網路文學百家爭鳴,輕薄短小的輕小說風格成為大眾所喜愛的趨勢,也有不少文學大佬因此感嘆六、七年級生寫不出像樣的鄉土文學。但近年來這種被稱為「新(輕)鄉土文學」的小說,演化成不再是專注於鄉村的樣貌,而是注重在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也讓文壇見到台灣鄉土文學的嶄新面貌。
這樣的寫作模式成了新一代鄉土文學小說家的一種特色,他們透過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與虛幻、神秘的神話編織成美麗的故事。而這種類型的翹楚莫過於作家甘耀明,他在二○○九年所出版的三十萬字長篇小說《殺鬼》,透過半客家、半原住民血統的主角劉興帕,切開了從日治皇民化時期到民國白色恐怖間的歷史脈絡,更結合道教神明與原住民的泛靈信仰所流傳的故事,交織成一個個絢爛又迷人的章節,也隱含著歷史裡臺灣人無法認同國族的無力感。《殺鬼》不但開啟了這種鄉土傳奇的書寫形式,活潑的文字更讓小說家莫言用「殺人容易殺鬼難,如此文筆可驚天。」來稱讚這本小說。
《殺鬼》出版時以極活潑的文字、瘋狂的創意與想像力,參雜緬懷土地與歷史的情感,
讓這部小說在文壇一出現立刻造成轟動。(影片來源/Youtube)
而於二○一四年出版的《戰後五七八天》,雖然只是從閃靈樂團的專輯概念改寫而成的小說,但是因為閃靈樂團本身的歌曲內容故事性極強,讓這本小說也受到不少矚目。《戰後五七八天》主要是以閃靈專輯《十殿》的主角配合歌詞內容發想,描述二二八事件時民眾面對鎮壓部隊,撤守到埔里醒靈寺,在情急之下能夠穿梭陰陽兩界的主角潘正源為了保全民兵勢力,偷了地府的生死簿,但也因此遭到閻羅王的處罰。小說裡揉合真實事件與民間傳統信仰,讓讀者不僅僅能夠從側面更了解二二八事件的詳細脈絡,更對於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傳統信仰有著更深入的解析。
《戰後五七八天》以二二八事件為主軸,
也是國內少見從樂團的音樂作品改編成小說的例子。
(照片來源/Facebook)
往前走 亦不忘回首家鄉
透過稗官野史,讓大眾重新審視台灣的民間信仰,並且賦予新的意義;利用歷史事件,讓讀者細細體會這塊土地上祖先們的欣喜與苦難,而加以認同。不管是《巫旅》、《殺鬼》還是《戰後五七八天》,其實裡面都是包含對於這塊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傳統的尊敬,讓臺灣人在不斷向上發展時,能珍惜自己的根所生在的土地,然後加以疼惜,這也就是鄉土文學存在的宗旨。
![]() |
記者 賴坤猷
一位相信存在主義的傻子。 如果你把這個人的名字拿去Google的話,就會發現這個人別無分號,找不到同名同姓的;如果你把他周遭的人都拿來問問,或許能夠更加了解他了一點。但有趣的地方是,如果你問問他本人,恐怕連個答案都拿不出來。 只知道喜歡馬丁史考西斯、史丹利庫柏立克、大衛芬奇和柯波拉的暴力美學電影,卻又愛好和平;喜歡搖滾、重金屬甚至死亡金屬,但仍然對藍調癡迷;不勝酒力卻想要喝酒。 結論:此人怪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