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 「虐虐」不忘
家庭暴力 「虐虐」不忘
記者 陳致穎 文 2014/10/26
在少子化的浪潮下,許多人一出生,就是父母親的掌中寶。對他們來說,這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有著掛在嘴角,久久不能散去的甜蜜滋味;然而對有些小生命來說,卻是一段恐懼與淚水交織、不堪回首的兒時記憶。
《你是好孩子》是一本描繪「家暴虐童」的日本文學小說,作者中脇初枝以平易近人的文筆,寫出五個受虐兒童的短篇故事,帶領讀者感受曾經歷悲慘童年的成年人與正忍受虐待之苦的孩童。他們不為人知且隱隱作痛的心靈創傷,也讓人反思「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影響。而這些創傷背後,也隱藏著他們在一次次地受傷之後,渴望被愛卻又怕二度傷害的矛盾心態。
二○一三年本屋大賞第四名的《你是好孩子》一書,
包含了以虐童為主題的五個故事。(圖片來源/每天都是春天)
問題家庭 恐懼的溫床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一句耳熟能詳且淺顯易懂的話,對成長於家暴家庭的小孩來說,卻是一句讓他們久久不能釋懷的打擊。在《你是好孩子》裡,每個故事皆有一個生長在暴力環境家庭的孩子,作者藉由鋪陳他們異於常人的舉動,循序漸進地揭開他們內心的恐懼。
家暴的恐懼,無形中造成許多幼小心靈的創傷。
(圖片來源/懶人圖庫)
第一篇故事〈聖誕老公公不在家〉一文中,神田是一個身形瘦小的學生,有著乾燥得像抹了一層白粉的皮膚,穿著不合時節且破舊不堪的衣服,相當不引人注目。如此瘦巴巴的孩童,卻時常在午餐時添上第二碗飯,引來班上同學的不滿,卻也讓導師岡野匡開始注意這個特殊的孩子。然而實情總是殘酷的,生活在重組家庭的神田,每天回家必須面對嗜賭、有暴力傾向的繼父。他不敢有所違抗,反而認為自己是個得不到聖誕老公公禮物的「壞孩子」。小時候的家暴陰霾與交錯的複雜情緒,使他害怕回家,害怕再次看到繼父舉起那雙惡魔般的手,彷彿日子每走一步都是一種煎熬。
同樣的家庭狀況也出現在〈騙子〉中,藉著杉山優介的溫暖家庭,對比優介的同學山嶇大貴所遭遇的不幸。「大貴說他的後母不讓他吃飯,還用鞭子打他。」從優介的嘴裡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對疼愛優介的父母親而言,如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格外毛骨悚然,也指出大貴在家裡受到繼母的不人道對待,而造就了他從小形成的內向、孤僻個性,甚至逃避回家,流連在優介家中的溫暖。
在現實社會中,兒虐事件時有所聞,多數父母面臨經濟壓力、情感衝突等因素時,容易將不滿情緒發洩在無辜的孩子身上,造成難以平復的傷害。而這些懵懂又脆弱的孩子們,在面對各種張牙舞爪的受虐危機時,卻無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因此長久累積的陰影讓他們開始變得不說話、不信任、孤立、輟學、逃家甚至自殺等反社會行為。這些無助的求救訊號,無疑也透露了他們受虐時內心的巨大恐懼。
對家暴的恐懼,容易形成孩子孤僻、逃家、逃學等等反社會行為。
(圖片來源/新華網)
揮不去的陰影 無止盡輪迴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而且深信著「棒下出孝子」,卻不知道如何在「適當體罰」與「虐待兒童」之間衡量。久而久之,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潛意識地用同樣的錯誤方式教育下一代,形成一種「輪迴的家庭暴力」。書中〈美人胚子〉就以此為故事主軸,用女孩彩乃的遭遇帶出三代間的家暴輪迴。
家暴的陰霾,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成下一代的恐懼來源。
(圖片來源/廣告小妹)
作者透過正敘與反敘交叉的寫作手法,將彩乃母親兒時不堪回首的家暴回憶,套用在處罰自己的孩子身上,讓讀者在腦海中產生連結與想像作用,彷彿那菸燙之痛,正用赤熱的火焰,烙印在他們的手上一般,劇痛的灼熱感焚燒著對愛僅存的信任。劇情生動的描述與接二連三、緊湊的施暴行為,寫實得駭人聽聞,使人對這種代代相傳的暴力行為不寒而慄。
直到一次,與同樣有著菸燙傷疤卻深信愛的鄰居深聊後,彩乃的媽媽才恍然大悟,原來當父母都無法愛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時,根本無法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會無形中破壞了親子的關係。驚悚的虐童故事在溫馨與感動的氛圍下作結,似乎想要告訴人們,即使是黑暗的陰影,仍然可以因為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遞,融化怨恨,撥雲見日。
內文構築 別出「新」裁
相較於一般內容連貫且錯綜複雜的文學小說,《你是好孩子》分別用五篇不同的故事,深刻地描繪出「兒童虐待」的主題。作者不但善用修辭,也透過堆疊相同的空間與情節,讓獨立的故事互相產生連結,更具立體感。
書中將施暴的母親比喻成「溫室裡的花朵」,具體描繪了人前人後兩面樣的詭異心態。施暴的母親為了掩飾殘暴的實情,出門在外時,為了迎合外界眼光,表現得柔美、親切,像是被人工培養的鮮花一般;回到家後,溫室瞬間冷卻,枯萎的花朵顯露醜陋且粗暴的一面。貼切的借喻手法,讓故事更深具意涵。
人們習慣戴上一層面具,來遮掩自我真實的黑暗面。(圖片來源/GIGA CIRCLE)
此外,在五篇故事迥異的短文中,即便沒有刻意提及,仍不難發現作者精心安排了許多相同的場景與角色,像是每個故事都發生在雨天等等,讓不同的虐童故事收斂在同一個時空背景,彷彿虐童悲劇就正在自己身邊進行著。
透過愛的力量 撫平傷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於二○一二年的統計,臺灣共有將近兩萬名孩子遭受父母虐待,相當於每一小時就增加兩名受虐兒,其中身體虐待與兒少性虐待的比例更分別高居第一位與第二位。包括二○一一年男童王昊遭虐致死的新聞在內,孩子們身上慘不忍睹的傷痕,至今依舊怵目驚心。
在面對這些虐童事件時,一味地責備父母並於事無補。協助受虐兒趕走夢魘的第一步,就是長期的關懷與輔導,讓他們感受到在暴力家庭之外,仍有愛的存在正默默地陪伴他們。如〈棄老山〉中,主角用愛包容失智母親過去的暴力行徑,用擁抱代替報復,傳達正面的能量一般,故事推動受虐孩童走出傷痛,更鼓勵人們勇敢伸出援手,遏阻一切的虐童行為,因為「愛」的力量能化解社會上的不人道與不諒解。
闔上書,映入眼簾的書名《你是好孩子》與虐童的故事主軸相比,除了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無形中透露出希望的光芒,期盼讀者在體會受虐兒童受創的心靈之餘,也能給予他們適度的讚美,幫助他們走出家暴的陰霾。
故事的結束,不代表暴力真正的結束,因為在現實社會中,還有許多飽受家暴之苦的孩子們,在世人看不見的陰暗角落,等待被救助與關懷,社會應該投入更多關懷幫助他們走出恐懼,讓他們知道,你不只是個好孩子,是個「被愛」的好孩子。
![]() |
記者 陳致穎
想要和矛盾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還要展示收藏的荒唐和瘋狂, 然後摻入極端的黑與白醞釀, 慢慢享受這種特殊的烈酒的香醇。 有時候覺得不可思議,有時候覺得有何不可。 到底怪還是不怪,我也不知道。 但這終究是我。 我是不斷在對現況妥協與不妥協之間衝突擺盪的陳致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