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箱 二八九號男孩的希望
木箱 二八九號男孩的希望
記者 陳思寧 文 2014/11/02
一九三九年,德國希特勒掌握歐洲局勢,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屠殺猶太民族,這場慘烈的犧牲印證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話──「歷史是一連串罪惡與災難的圖畫。」
《辛德勒名單:木箱上的男孩》記述二戰猶太民族的傷痛,在黑暗包庇的世代,一千兩百多名猶太人以堅強的意志與勇氣,跟隨辛德勒的曙光,透過作者萊昂.雷森(Leon Leyson)「親身經歷」的視角,帶領讀者認識這段無法抹滅的過去,由此反思慘痛經驗的價值,並以歷史映照現實與未來。
作者萊昂‧雷森親身經歷二戰納粹的暴行,
以此集結成冊,希望帶領更多人認識這段歷史。
(圖片來源/湖南少兒出版社)
見證 時代浩劫的光輝
萊昂.雷森是猶太裔波蘭人,出生於波蘭村莊納瑞夫卡,為家中第五個小孩。一九三八年隨著父親工作地的遷移,輾轉來到大城市克拉庫夫,當時剛引進電力與燈泡,照亮了雷森童年的夜晚,然而這光明美好的年代,隨著一九三九年納粹德軍入侵波瀾,悄悄進入尾聲,漫長黑夜步步逼
近,一場浩劫即將席捲而來。
德國希特勒煽動的反猶運動雷厲風行地在波蘭展開,從被迫退學、限制搭乘交通工具、強制在集中營勞動到屠殺猶太民族,當時還是青少年的作者見證德國納粹的暴行,突如其來的惡夢,使得一切憧憬化為現實殘酷。然而當時雖處於種種嚴苛的限令與死亡邊緣,雷森仍展現了少年獨有的冒險精神, 一股天真與傻勁帶領他走過重重關卡與挑戰。
作者筆下的災難,總留有一線希望,在艱難的環境下,猶太人仍學習愛與被愛,親情與信仰的光輝照亮黑暗的時代。在普拉佐勞動營中,每日十二小時的工作只換來一小片麵包或馬鈴薯,在德軍恣意獵殺的陰影下,活在當下變為每日的真理,並在夜晚祈禱明日的平安。每當瞥見摯愛的親人還健在,就是一份新的希望,即便只是短暫的瞬間,也成了雷森努力活著的唯一理由。
當時在集中營的慘狀,猶太人各個骨瘦如柴。(圖片來源/鳳凰網)
名單 猶太人的大衛之星
辛德勒是二戰崛起的納粹商人,依據德國當時的政令,納粹可以雇用猶太工人,但是不予發放薪資。一九四四年,辛德勒以捷克新廠需要大批勞工製造軍火為由,加以賄賂軍官與政商名流的方式,列出一千多名猶太員工的名單,而編號289,拯救了一個十三歲小男孩萊昂.雷森。猶太傳說中,大衛之星有保護、捍衛之意,而辛德勒的名單宛如猶太大衛之星,無疑是一種庇護。
書中描繪的辛德勒,沒有納粹嫌惡的神情,只有溫暖的問候與關切,他更能夠記住猶太人的名字。在辛德勒的工廠裡,軍人無由不得進入巡視,基本確保了猶太人的生命安全。雷森由於體格嬌小,必須站在木箱上才得以操作工廠機械,簡陋的木箱賦予雷森存活的希望,而辛德勒則看見猶太人的價值。
然而,辛德勒在歷史上,一直是充滿爭議性的人物。二○○五年,美國歷史學教授大衛.克羅撰寫的《奧斯卡.辛德勒:不為人知的生活,戰時活動和名單背後的真相》,證實辛德勒曾為納粹從事偵查活動,並策畫幫助入侵波蘭,同時提及辛德勒可能是機會主義者,利用猶太人的不幸確保戰時的商業利益,但也不排除其從善的可能。
即便如此,辛德勒的名單確實挽救了一千多名猶太人免於大屠殺的命運,而萊昂.雷森作為倖存者,親身經歷與親眼目睹,就是最好的證明。
關於辛德勒的資料以及一千多名猶太員工的名單。
(圖片來源/一神信仰探討網)
解放 戰後俘虜的悲喜
一九四五年,戰爭情勢扭轉,蘇聯加入英法戰線,東西雙邊夾擊,使得德國節節敗退,旗下各大領區被解放,包括辛德勒工廠所在地捷克。
當雷森與家人乘著火車,返回克拉庫夫時,對照先前集體被送往普拉佐勞動營的路途,眼前略過的風景已經截然不同,花草盛開、春風拂面,於是雷森開始有了對未來的想像。然而,當時波蘭反猶情緒日益高漲,時代環境逼迫著雷森與父母親尋求猶太組織的幫助,飛往美國定居,同時,猶太人也在戰後的動盪不安下,於一九四八年建國。
許多在大屠殺中倖存的猶太人,日後極少提及他們慘痛的過去,在本書後段,作者也提到自己每回億一次,就想到兩個因納粹而逝世的哥哥。一九九三年,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上映,提醒了世人這段揮之不去的歷史陰霾,而身為辛德勒名單中最年輕的一員,萊昂.雷森也透過著作、演講與教育,分享他的故事,直到二○一三年去世。
萊昂.雷森透過演講,揭示猶太大屠殺的悲痛。(圖片來源/Governor Cuomo)
反思 歷史慘痛的經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由於受凡爾賽條約的巨額賠款與一九三○年代經濟恐慌的影響,迫使軍事擴張成為唯一法則。在《辛德勒名單:木箱上的男孩中》中,雷森的父母之所以在二戰開打前選擇不逃難,原因在於認為德軍只是奉命服役,過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告訴他們「很快就會過去,一切都將安好。」然而希特勒透過媒體宣傳、政治教條,成功灌輸納粹思想,夾以龐大軍事力量,迫使猶太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深淵。這段慘痛的經驗告訴讀者,歷史雖是一面借鏡,但仍需要靠自己觀察當下,學習準備更多來面對不同的課題。
再者,種族的仇恨、紛爭、歧視與滅殺,至今仍不斷上演。一九三○年代,波蘭人戲稱猶太人
為「小摩西」,至一九五○年代,美國人貶低黑人為「黑鬼」。書中作者經歷了相差二十年的時空,然而卻目睹同樣的不公與偏見。將時間向後推移,一九九八年,印尼黑色五月暴動,屠殺約一千至兩千名華人;二○一四年,以巴衝突犧牲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共兩千多名,時至今日,衝突仍未停歇。由此可知,人類尚未由歷史真正覺醒,種族平等的美好藍圖,還須世人一齊努力共創。
![]() |
記者 陳思寧
哈囉,我是陳思寧。生活緊湊,難免追跑著消逝的時間,在所有辛勞過後,我喜歡以自己的步調認真享受,多看、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戴上一副耳機、輕便的小包包,隨著心情,讓閒情逸致的散步變成豐富的個人小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