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眼 故事不在遠方
攝影眼 故事不在遠方
記者 許鴻財 文 2014/11/02
一八二六年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以至少八小時的曝光時間,拍下了從自家農莊屋頂望見的大自然光影,這張名為「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是攝影史上的第一張照片。他當時一定沒想到,一百八十八年後同一個星球上,人們竟然透過一個按鍵,就能拍下生活中的大部分畫面,在科技便利的今日,攝影師張雍卻認為,與其不思考的用快門按出許多的鏡頭,不如靜下心來慢慢的拍出一張捉住瞬間的照片。
本書《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是由旅歐攝影師張雍十年生命的體悟。並將「慢」的哲學遍佈於全書,要拍好一張照片,技術和器材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或最大的樂趣所在。他認為每次按下快門都是一個擁抱,不僅記錄了當下那個片刻的故事,同時心跳加快並感受到攝影師在鏡頭背後與故事裡的人物,與快門之外溫柔的擁抱。
《要成為攝影師 ,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鏡頭轉向自已的家人,故事不在遠方。(圖片來源/博客來)
內容以作者的經歷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六年旅居布拉格時,蹣跚走在冰雪及膝的街道上,看到臉上皺紋不一的每個人,青澀的攝影師,帶著相機走進入他們的故事。後半部則是將鏡頭倒轉記錄自已家人的生活,小孩的出生。書中提到「Sonja(女兒)就像是搭乘太空船登陸我們的世界,我們很開心地遺失了艙門的鑰匙,謝謝你從遙遠星球所帶來的新知識與不曾間斷的笑聲」。新手爸爸以感性的鏡頭,來證明故事不在遠方。
青澀攝影師 收集故事
書中的前半段當中,精神病病人、捷克獵人、馬戲團表演者、成人片演員,這些在社會上被標籤的邊緣人,作者用攝影散文集的方式來紀錄這些故事,經過攝影長時間的關注,所目堵的勇氣、喜悅、脆弱、或者思念逐漸在底片上分別有大小不一、反差不等的粒子顯現。
在精神病院長達三年的拍攝記錄,很容易拍到精神病患憤怒、悲傷的表情,畫面也充滿情緒的張力。作者書中選擇記錄18到80歲的女性憂鬱症患者,她們安靜,陷在自己的角落裡,作者透過很長的時間,以從容的態度與患者生活在一起,拍攝人性真實的另一面。
在中歐最大的精神病院中,陷在自已安靜角落的女性憂鬱症患者們。
(圖片來源/小小書房)
在一系列以馬戲團為主題的拍攝中,馬戲團的笑聲與火光四射在他眼裡只是一天當中的微小片
段,他將鏡頭對準觀眾看不見的多數時刻,像小丑正著妝準備或演出後在帳蓬外低頭漫步。在大光圈的聚焦下,舞台上的小丑臉龐上油彩濃烈,真正的表情卻鬆弛無神,觀者彷彿可以穿透他們假扮的妝容,看清馬戲團作為人類尋求暫時狂歡的虛無性和無力感。
馬戲團小丑台上活力四射表演,舞台下表情卻鬆弛無神。
(圖片來源/張雍的臉書粉絲專頁)
不同於當代多數年輕攝影師,專注於形式美學的實驗或提出尖銳的社會批判。這本書則是將文字與攝影專注力放在對日常細節的檢視和反省上。可以發現,即使在最奇幻異質的馬戲中,強調的仍是平凡生活才能給予人的踏實感。書中寫到:「相信唯有勇氣、體貼與好奇心才能讓攝影與生活產生更緊密的聯繫。」拍攝人物當下面對面的對照,好奇陌生臉龐上所妝扮的猶疑、憂鬱,最具體的撲朔迷離。
新手爸爸 紀錄迷你心臟
關於捕促人物深沉與細膩的神韻,布烈松(Henri Cartier-Bresson)曾經提醒:「攝影師要將相機放在被攝者的皮膚與襯衫之間」,這是再貼切不過的比喻。書中詳細的記錄作者老婆Anja從懷孕產檢、十個月的等待、到嬰兒出生。好奇心曾帶作者到過很遠的地方,但是女兒讓他對攝影的想法與方式做了改變。
將鏡頭反轉拍家人的生活,試著把鏡頭擺在小孩視角的高度的位置來觀察周圍,他得到更不一樣的體驗。同時書中也收錄了一篇名為「一組六個腳印的旅行」的散文,代表女兒Sonja那迷你心臟所傳送充滿活力的信號,踏踏實實的走進了他與老婆Anja的生活。
以拼圖的方式將兩張照片放在一起,讓觀眾自已聯想其中的故事。
左邊是小孩出生的畫面,右邊是啤酒花冒出新芽後的田野(圖片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
攝影 不只是按快門
臺灣的教育體系裡並不存在著完整的攝影教育,當年輕學子進入高等知識殿堂都難以獲得學習攝影上的協助,更難在基礎教育中見著攝影的蹤跡,作者感嘆:「國、高中老師根本不敢教攝影,因為攝影的本質與臺灣現行的教育型態完全衝突。」
臺灣人的問題是,大家都去找工具書,當然這並非一夕造成。上學時每天揹著參考書,但那種書不會留下來,只是為了考試用的,時效一過就扔掉。作者的計謀是讓大家錯以為「新的工具書出來了」。要成為攝影師,你得怎麼做?作者在發想書名時下了點詭計:「希望能引起大眾的好奇心,起碼會在書店拿起來翻一翻,明白他講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本書寫到,歐洲人說''A hug is a handshake from the heart.''(擁抱是心靈的握手),攝影並非只是補捉人物光影的變化,發掘照片前後發生的故事,遠比凝結流動的瞬間來的重要。談攝影,人們總是提到不外乎景深、快門、光圈,種種競選口號般速成式的激情。書中不教你暗房技巧,也沒有攝影棚打燈的課,但是會讓你學會如何鼓起勇氣觀看眼前真實的人生。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實不是單眼相機,是那雙眼睛,一樣的器材,換了一雙眼睛或截然不同的生命體驗,拍出來的也不會一樣。
影像 需要真實的等待
書中提到:「想像尼埃普斯當時等待光線進入相機的那八個小時,一定是攝影被發明以來最迷人的一段時間。」好奇在這段不算短的等待期間,尼埃普斯是否來回踱步於相機後邊並暗自慶幸終於找到更快速的方式來記錄眼前的世界。一八二六年的相機沒有液晶螢幕顯示方才拍到的畫面,甚至沒有快門鈕,更沒有隨拍隨分享的按鍵,但攝影的樂趣卻是那樣單純而且直接。
同樣以拼圖的方式將兩張照片放在一起,邀請觀者去參與他所問出的問題,
卻拒絕像錨一般固定住作品和意義之間的答案。(圖片來源/Studio 文創中心)
本書文字與攝影作品總是盡可能溫柔地對所處的現實世界問出更多的問題,留下更多灰暗模糊之處,為生命所暴露出的殘酷、扭曲的欲望保留一點空間。文章中「草坪上的問句」、「追問」、「探索」和「未知」等詞語,散落在本書照片的命名和與之搭配的文字之間,反映出作者對生命與攝影的態度。他的影像和文字邀請觀者去參與他所問出的問題,卻拒絕像錨一般固定住作品和意義之間的答案。
![]() |
記者 許鴻財
我來自緬甸,喜歡攝影、喜歡看電影、喜歡陽光、喜歡小孩、喜歡打籃球、喜歡打公共電話、喜歡吃生魚片、喜歡吃白飯、喜歡留下舊東西、喜歡走同一條路、喜歡看海、喜歡Jacky Wu,因為我覺得他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人。 |
